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1 / 1)

在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身上曾发生过一件事,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才让他享誉盛名。

当时,乔治还在印度生活,有一次,他的朋友约瑟夫·史蒂格利茨来访。当约瑟夫完成了在当地的工作,并跟乔治叙完旧之后,约瑟夫还要去其他地方,不方便带行李,就留下一箱子衣服,希望乔治帮他寄回美国。

当时,印度的官僚作风很浓,大家都拙于做这样的事。所以,想把这箱子衣服寄回美国有点麻烦,弄不好就得花费一天的时间,乔治懒得去做。于是,他就一直拖着,时间一周一周地过去,他也没有去邮寄。没想到,这一拖就是八个月,此时他也结束工作要回美国。这回,乔治彻底没辙了,刚好这时他的一位朋友要往美国寄点东西,他就拜托朋友去办这件事,自己提前回了美国。

可是,当乔治到了美国之后,那箱衣服依然没有到。乔治很清楚,说自己犯了拖延症,他因为这个发现而一下子说明了之前大家从来不知道的拖延症问题,并因此得了诺贝尔奖。我们倒不必羡慕他因拖延而得奖,只是应该看到,拖延真的是不分年龄、国家和身份、地位的。

说到乔治·阿克洛夫的拖延,有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但从最后他处理问题的方式上,我们也不难看出,他印证了一句话:“人在可以懒的时候,不会不懒。”拖延的种类有很多,但在若干种拖延中,懒惰是最常见的。早知道这件事应该去做,也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做,更知道做完之后能得到的好处,可就是迟迟不肯行动。因为,人在本能上都喜欢自由自在不付出的生活状态。

心理学家乔治·哈里森说过:拖延是一种不能按照自己的本来意愿行事的精神状态,是缺乏意志力的表现。尽管意志力和拖延看起来似乎没有多大的因果关系,但拖延的确是人在惰性心理影响下导致行动力减弱而形成的一种陋习,让人一步步地“耗下去”,最后一事无成。

拖延不一定是懒惰,但懒惰肯定会拖延,两者结合在一起,就能成为一个把身体和灵魂掏空的“借口”,让人生变成空无一物的寄生状态。懒惰会让人上瘾,越是懒就越不想做,越不想做就越拖延,结果自然是两手空空。

有个故事讲到,一户农家的田里有块石头,一直影响着耕种。年幼的儿子问父亲:“我们为什么不把这块石头挖出来呢?”父亲懒懒地说:“谁知道这块石头有多大呢?它在这里埋了那么久,以后再说吧!”

这一等就是十几年,儿子长大了,娶了媳妇。媳妇到田里送饭时,被那块石头给绊倒了。气急败坏的她质问丈夫:“这石头多碍事,为什么不给它搬走?”丈夫说:“谁知道它埋在地下有多深,回头再说吧!”

媳妇是个倔强的人,根本不信丈夫所说。第二天,她就带着工具去挖石头。她本想着,一天挖不完的话就用两天,还带着中午的干粮。没想到,她才抡起工具刨了没多久,石头就被挖了出来,它埋在地下的部分根本就没多深。

你看,拖延就是懒惰的纵容者,不仅会形成习惯,还会消磨人的意志,甚至使人怀疑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做成一件事,时间长了就更不敢去尝试了。

爱因斯坦说过,成功的秘诀有一个公式:A=X+Y+Z, A代表勤奋,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废话。显然,他在提醒我们:想要成功就得找对方法,用心去做,少说没用的话。

如果我们都能这么做,何来拖延、懒惰呢?更何况,拖延与懒惰就像骑师和坐骑,要么你去驾驭生活,要么让生活驾驭你,一切全在你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