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事情,即我们平时所说的个人隐私。千万不要小看这个人隐私,即便连一个小学生也有自己的隐私,如自己的成绩、排名,那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就更多了。
一般而言,一个人的收入多少、年龄大小、健康状况如何,这些情况往往是不愿意随便告诉别人的,冒昧地问人家这些问题,很有可能会让对方认为是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权。每个人都有尊严和隐私,我们在日常沟通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苏苏是出了名的大嘴巴,她总喜欢追问人家:“工资多少?”“你今天干什么了?”“昨天看你眼睛红红的,怎么了?跟老公吵架了?”然后,她就跟自己的好朋友分享这些“新闻”,内容无外乎谁又离婚了、哪位同学又傍了个大款、谁的老公在外面又有外遇了。苏苏总是热衷于这样的话题,似乎看着别人家庭的不幸就是自己最大的快乐。只要一有风吹草动,苏苏就急忙约上闺蜜一起谈论这些事情,并在一起进行讨论、分析。
有一次,苏苏在外面喝茶的时候,偶然看见办公室同事美琳的老公正与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喝茶。苏苏想起美琳平时总是心高气傲,还逢人就夸自己老公如何如何能干,现在看到她老公做出这样的行为,苏苏不禁暗暗发笑。次日上班的时候,大嘴巴的苏苏就跟办公室的同事分享了这一“新闻”,正在大家说得津津有味的时候,美琳脸色阴冷地走了进来。原来,美琳在卫生间的时候,正巧听到了苏苏跟同事说起这事,到了办公室,又听见苏苏更加放肆地谈论此事,本来心气就很高的美琳怎么能容忍整个办公室的人都在谈论自己老公的桃色新闻?
美琳当天就请假回家了,之后一直没有来上班,有人说她辞职了,也有人说她离婚了。而办公室的同事看见美琳的遭遇都对其抱以同情,而对总打探他人隐私的苏苏就开始敬而远之了。
像苏苏这样喜欢打探对方隐私的人,无疑会让身边的人感到憎恶。一个人如果不善言辞,人们只会觉得无趣而不会对其厌恶;如果一个人总是口若悬河,满嘴流言蜚语,总想打探对方的隐私,那身边的人只会对其敬而远之。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说话不经过大脑思考,只图嘴巴痛快,常常“语出惊人”,踏入“雷区”,最后导致了整个沟通的失败。其实,善于询问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那将意味着你所提的问题能够令对方乐意接受,而且,你的问题能够巧妙绕过险境,直入对方心里,继而与之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沟通是双向的交流,它的成败不取决于你说了什么,而是取决于对方的反应,对方不乐意回答你的问题,那你说得再多也没用。所以,为了让对方乐意接受,我们在说话时需要避开隐私话题,把“危险语”吞进肚子里,如此体现出自己的尊重,同时,也能有效地打动人心。
嵇康在《家诫》一文中,告诫后代不要打探别人的隐私;不要轻易接受别人的遗赠。嵇康在文中说,每个人都有公事和私事,千万不要打探别人的隐私。因为假如对方知道我们知道他所知的东西,就会对我们有所忌讳。
在生活中,即便我们无意中知道了对方的隐私,也不要大肆议论。不少人往往只图一时的痛快,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虚荣心,就开始无所顾忌地大发言辞。至于自己所说的话会给他人带来一些什么样的伤害,他根本不会理会,更不会担心所带来的后果。于是,在茶余饭后,在工作休息的短暂时间里,他们就开始结群搭伙地海聊开来。他们所谈论的话题无非是谁即将升职了、哪个主管又有了新欢、隔壁部门新来的同事有什么特别的怪癖等一些有关于他人隐私的话题。在他们看来,这些话题可以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也可以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他们以他人的是非话题作为自己的谈资,以谈论他人的隐私、伤疤作为自己的快乐。
每个人都有不愿意公开、不希望别人知道的事情,这些事情被称为隐私,隐私往往关系到一个人的名誉和尊严。所以,我们不仅不能有意地去打听、窥探别人的隐私,即便无意中发现了别人的隐私,也绝不能张扬,这是对人最起码的尊重。
1.不问隐私
隐私就是不可公开或不必公开的某些事情,有可能是缺陷,有可能是秘密。因此,我们在进行语言交流的过程中,需要避开彼此的隐私,这既是一种礼貌,同时,也可以很好地保护话语的“安全性”。
2.别装懂
我们并不是万能博士或者百事通,即使自己知识渊博,也总有一些地方不如人,总有不懂得的一些知识。因此,无论是面对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还是面对一个目不识丁的人,我们都应该谦虚谨慎,不可妄发言论。
3.避开一些忌讳
在沟通过程中,我们需要避开一些忌讳,如关于“死”的避讳语,“棺材”“寿材”等等;如对方的生理缺陷,“残疾人”;如一些不雅的行为词语,“大小便”等等,这些词语都是需要避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