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询问,化难为易(1 / 1)

在日常工作中,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而让下属说得越多,领导了解下属真实心理的机会就越多,只有完全了解了下属的所思所想,方能令其为己所用。如果想让下属说得更多,那就需要善于询问。询问,是社会交际中常见的一种活动,能否使沟通按照自己计划的进程发展,使对方说出自己想要得到的回答,取决于人们询问技巧的高低,对此,询问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对方为自己解疑释难。

在与下属的沟通过程中,领导需要经常询问,而如何询问则成为了非常关键的问题。在很多时候,我们所提的问题并不适合直接提出来,而是需要设置铺垫的。简单地说,询问需要逐层递进,才不会显得突兀。一个好的问题提出来,不仅有助于下属对于问题的理解,而且,可以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思维,活跃谈话气氛,让下属积极地参与到话题中去。不过,在现实工作中,我们常常发现,领导在提出一个问题后,下属可能会目瞪口呆,一时回答不上来,其实,这并不是下属没有能力回答,或者说下属笨,而有可能是领导提出的问题和答案之间的思维跨度极大、关联性不是很强,当然,下属就回答不上来了。就像是一个人在上楼梯,如果楼梯都找不到或者楼梯台阶太高了,他又怎么上得去呢?所以,领导在与下属沟通的时候,要学会询问,在询问之前要有所铺垫,注意思维的连贯性,注意引导,为下属设置好台阶,这样,下属才容易回答你的问题。

小宋是中学政治老师,他常常这样说:“我们在询问时,要分层询问,化难为易,化大为小,把课堂询问当作一门艺术,这样,我们才能够运筹帷幄地统领全局。另外,这样的询问方式也能够很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作出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询问,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在一次政治课上,小宋在讲到“商品”这个概念的时候,设计了一连串逐层递进的问题来启发学生层层地深入了解。课堂一开始,小宋就询问:“同学们,我们的吃、穿、用的物品是哪来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市场上买的。”小宋老师接着问:“那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又是从何而来?”有学生回答:“劳动而来的。”小宋老师继续问:“所有的物品都是劳动产品吗?所有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吗?”学生们摇摇头,却又说不上来,小宋老师问:“原因是什么呢?”这样几个问题一一回答下来,使得“商品”的外延范围越来越小,逐渐显示出了内涵。最后,小宋老师轻易揭示了:“商品就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课程结束后,小宋老师总结说:“这样的询问方式,循序渐进,能够带领学生轻松地跨越思维的台阶,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领导向下属询问,其实恰似于老师向学生询问。在询问的时候,需要有所铺垫,你的问题提出来才不会显得突兀。比如,领导一开口就问:“这事你怎么办成这样?”而在这之前,没有任何的提示、铺垫,或许,那些反应不够快的下属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你问的究竟是什么。

一位主持人回忆了自己的一次采访经历:“在一次采访中,我们要通过散装水泥谈到节约型社会,如果一上来就大谈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感觉很空洞,观众也不会喜欢,因此,我们就先从解释散装水泥说起,最后升华到提倡资源节约型社会,这样就很自然地达到了目的。”所以,在日常工作中,领导询问要善于掌握谈话的真正目的,询问方式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如此一来,才能够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有时候,为了能够详细地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我们需要先询问简单的问题,以此作好铺垫之后,再增加问题的难度,触及问题的实质,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这样的询问方式,也就是“逐层递进、由浅入深”,而如此的询问方式大多见于职场。

1.由浅入深

在正式询问的时候,需要做到由浅入深,任何谈话在最初时都会从一个很浅显、很小的点开始,一点点地深入,比如,许多主持人在采访名人的时候,有可能第一句话只是:“你最近在忙些什么?”以最浅显的最近动态,慢慢延伸,再聊到其关于感情、工作方面的话题,从来没有一个主持人开门见山地问:“听说你的公司最近亏损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能给我们说说吗?”这样的询问对被采访者显得不够尊重,另外,观众也不太容易接受这样的询问方式。其实,这样一种由表及里的询问方式,恰恰是需要领导者学习和借鉴的。

2.由表及里

在询问到某一大问题的时候,领导不要着急触及问题的实质,而是应先从表面下手,先询问下属几个简单的问题,等铺垫做得差不多了,再问及问题的实质。这样,会显得你的询问不那么突兀,自然,下属也就容易回答了,整个谈话也能顺利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