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材料的转换(1 / 1)

在2010年的春晚上,有一个叫王仙妮的小女孩现场记忆百家姓,让全国所有的观众对她的超强记忆力惊讶不已。节目播出后,很多电视台都对这个被誉为“记忆神童”的小女孩进行过采访,纷纷探讨她有如此强大记忆力的奥秘。很多看过这个节目的人可能会想,培养这样一个“记忆神童”要花费多少心血。然而事实是,只要经过专业的培训,20个课时足以让每一个孩子和成人都能像王仙妮一样。其中的奥秘只有一个,那就是把数字和姓氏经过抽象转化后进行联结组合就可以了。

当我们把抽象的材料进行转换后,以前利用左脑死记硬背的模式就自动切换到右脑的创造模式了。但遗憾的是,现在有90%以上的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不知道如何进行抽象材料的转换,其实我们的祖先们是最擅长把抽象的材料进行转换以记忆的高手。古人在没有出现文字的时候,就是把各种事件用图像转换的方式来记忆和书写的,比如远古的岩画、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以及甲骨文字等。当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运用图片化等方式把抽象词语转换过后来记忆,比如“吹牛”这个抽象的词语可以这样来转换,你可以直接想到一个人对着一头牛在吹气,或者你想到一个人吹着口哨在指挥一头牛。这样一来,大脑储存起来就容易多了,不是吗?

现在请看看下面这四组材料:

第一组:1.时间 2.自由 3.利润 4.格局 5.伟大 6.奖励 7.克拉 8.迷信

第二组:1.原理 2.设计 3.管理 4.考核 5.努力 6.信任 7.创造 8.灵活

第三组:1.抽象 2.发展 3.方案 4.矛盾 5.机会 6.载体 7.材料 8.奥秘

第四组:1.社会 2.政策 3.组合 4.谈判 5.运气 6.成功 7.锻炼 8.指挥

上面这四组一共32项抽象材料,如果让你在10分钟内依照顺序完整地记忆下来,我相信很多人都办不到,因为它们都非常抽象。如果按照自己的理解、思考、推理、找规律和联系等方式来记忆的话,不但浪费时间,还容易造成记忆疲劳综合征。看到类似的抽象材料只需要启动右脑对抽象材料一一转换,记忆起来就丝毫不费力气了。

经过我多年的实践运用和教学研究,抽象材料的转换可以分为以下四种,通过这四种方法,可以把抽象材料任意转换。

第一种 找代表物

当记忆资料是一个或者一组抽象材料的时候,我们就找一个或者一组能代表它的形象物品来进行记忆,在复述、回忆或者运用的时候只需要把实际的形象物品还原成原来的抽象材料即可。

例如第一组:1.时间 2.自由 3.利润 4.格局 5.伟大 6.奖励 7.克拉 8.迷信,运用找代表物这个方法,我们可以为第一个抽象材料“时间”找到一

些能代替它的形象物品,如闹钟、手表、沙漏、更夫、日晷、钟楼、手机、电脑、启明星、影子等。不同的人思维发散的程度不一样,所找的代表物也是不一样的,只要你觉得能代替要记忆的抽象资料就好。同样,第二个“自由”我们也可以轻易找到代表物,如天空中飞翔的小鸟、海里游来游去的鱼、刚出监狱的囚犯,甚至你还可以想到美国的自由女神像等。那第三个“利润”的代表物就可以是红包、金钱、压岁钱等。

怎么样?以上这三个抽象材料你都能在脑海中想象出实际的形象物品图像吗?请试着回忆一遍,越清晰越好。

下面的内容作为你的练习,找的代表物越多越好。

1.格局

找的代表物是:__________________

2.伟大

找的代表物是:__________________

3.奖励

找的代表物是:__________________

4.克拉

找的代表物是:__________________

5.迷信

找的代表物是:__________________

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找代表物的时候,千万不要找一个“抽象物体”来代表原来的“抽象材料”。比如,“格局”用“胸怀”来代表,“伟大”用“人物”来代表,以抽象代替抽象,显然达不到快速记忆的效果。

第二种 运用谐音

这种方法就是利用汉字或者数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文字来代替要记忆的材料。尤其是抽象的知识要点和长串的数据资料,运用巧妙、大胆、形象的谐音转换,越是新奇越能极大地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提升学习的兴趣。

如果我们要完整地记忆第二组抽象材料,就必须对所有的词语进行谐音转换。首先,我们对“原理”进行谐音转换,可以转换成圆圆的梨子“圆梨”,同样也可以转化成果园里面的“园里”,还可以转换成院子里面的“院里”,更夸张点的还可以转换成一个女影视演员的名字“袁立”,如果你身边正好有一个叫“袁丽”的人,只要你能想到她(他),也是个非常棒的转换了。

再看看第二个词“设计”,我们可以直接转换成江山社稷的“社稷”,还可以转换成打枪的动作“射击”,如果你童趣大发的话,也可以转换成拿着弹弓去射一只鸡——“射鸡”,你还可以转换成神话故事中的一个人物“蛇姬”。

第三个词“管理”,我们直接可以谐音成贪官污吏的“官吏”,也可以谐音成道观里面“观里”等。要尽情地让你的大脑对这些抽象材料进行谐音转换,想得越多,证明你的思维越发散。

但是必须记住两个关键要点:

1.不是所有的记忆材料都可以用谐音转换。

2.运用谐音记忆了以后,在进行复习和回忆的时候一定要通过谐音还原成原来的材料。

现在,请你以下面的材料开始谐音转换练习,转换得越多越好。

1.考核

转换的谐音形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2.努力

转换的谐音形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3.信任

转换的谐音形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4.创造

转换的谐音形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5.灵活

转换的谐音形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种 字面展开

这种方法非常适用记忆力训练课程的初学者,只通过字面,不去管材料本身的真实意思,运用一些奇异、特别的想法,把没有生命的词语进行拟人化,或者直接通过字面把有关的人、事、物等串连到一起,让其扩展成生动的形象、奇异的场面或诙谐有趣的情节画面等。

我个人更喜欢把“字面展开”这种转换方法叫作“浪漫联想法”,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要记忆的材料进行字面展开。这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思维发散不是胡思乱想,而是让思维结合材料海阔天空地扩展,但又不是漫无边际的,要符合“把不合乎思维情理的词转换为合乎思维情理的图像来记忆”这一法则。

前面所提到的第三组材料利用“字面展开”这一法则转换后记忆就容易多了。例如第一个材料“抽象”,通过字面的扩展就可以在脑海中得到这样一幅画面:一个人拿着鞭子在抽打大象。回忆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在脑海中把这个画面提取出来,还原成“抽象”这两个字就好了,是不是非常简单?第二个词“发展”我们可以扩展成“一个人头发展开”的画面。第三个词“方案”可以扩展成“一个方形的案台”的画面。

你还可以对“抽象”“发展”“方案”这三组材料通过字面展开扩展成其他的画面,只需要你熟练运用就好。这个方法不只能转换两个字组成的材料,三个字、四个字甚至更多的字组成的无论多么生疏难懂的词语材料,通过字面展开,都可转换成为你能记忆的材料。

如三个字的词“柏拉图”,我们通过字面可以展开成“两个柏树中间拉着一幅图”的画面。如果是四个字的词,我们还可以将谐音结合在一起运用,效果会更好。如“南辕北辙”,我们可以展开成“南边的猿猴到了北边就没有留下辙印”的情节。西湖十景中的“雷峰夕照”这个词我们可以展开成“雷锋在西湖洗澡”的场景,同样也可以展开成“雷锋在夕阳下照相”的场景。这样与谐音相结合的字面展开,是不是有了一丝浪漫色彩?

好了,现在请你开动大脑,把下面的词语进行字面展开以记忆吧。

1.矛盾

字面展开的形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2.机会

字面展开的形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3.载体

字面展开的形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

字面展开的形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5.奥秘

字面展开的形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种 场景想象

利用右脑对于图片感知和快速反应的功能,把我们所要记忆的那些枯燥乏味的材料想象成可爱、生动、形象的场景,并在脑海中完美展现出来。让场景赋予每个要转换的材料以生命力,在不知不觉中就建立了场景与记忆材料之间的直接联系,在回忆或者运用的时候直接提取大脑里面的场景,就能快速还原回原来的材料。

这种转换方法不仅能增强想象力,还能提升大脑对各种场景的敏感性。前面提到的第四组材料,如果运用场景想象的方法进行转化过后,就能轻松自如地在自己想象的场景与记忆的资料中自由转换。例如第一个词语“社会”,我们就可以发散想象出“公园里面成群结队的人在欢快地跳舞”的场景,或者可以想象出“春运时,车站里面人山人海”的场景,你也可以想象出“步行街上人来人往”的场景,只要你觉得所想象的场景符合“社会”这个词就可以。

同样,第二个词“政策”我们可以想到“代表们在人民大会堂开会”的场景。对第三个词“组合”可以想到“某个歌唱团体在台上表演”的场景。由“谈判”想到“中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朝鲜参加六方会谈”的场景;由“运气”想到“中了500万大奖后”那兴奋的场景;由“成功”想到“刘翔在奥运会上夺得亚洲第一块男子跨栏金牌”的场景;由“锻炼”想到“和几个伙伴在体育馆里打篮球”的场景;由“指挥”想到“打仗的时候,一个军官调兵遣将”的场景。

好了,讲了这么多,你也需要练习一下了,请对下面的材料进行场景想象吧。

1.冲洗

想象的场景是:__________________

2.气质

想象的场景是:__________________

3.青春期

想象的场景是:__________________

4.获取

想象的场景是:__________________

5.胸有成竹

想象的场景是: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