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看过美国记忆研究专家洛雷的表演节目,他随手拿起一副扑克牌,随机抽取了十几个观众把扑克牌顺序打乱后摊在他的面前。当洛雷把每张扑克牌依次看过一遍后,现场的观众起身把扑克牌合在一起。这时,洛雷让观众任意说出一张扑克牌,他马上可以说出这张牌的位置。后来,还有观众直接提问:“第29张牌是什么?”洛雷马上答道:“是红桃3。”主持人翻开一看,果然是对的,观众又相继问了另一些扑克牌,洛雷每次都能答对,现场的观众都非常惊讶洛雷的记忆能力。其实洛雷就是大量运用了资料的转换法则,并对转换后的资料与资料之间进行了有效的链接,从而轻松完成记忆的。
在讲记忆资料转化法则的时候,我都会做一个实验,现场测试一下学员们的记忆力。我首先给每一个学员30个乱七八糟的抽象词语,用10分钟的时间,看看他们现场能按照顺序记住多少个。测试完成后,休息10分钟后又进行第二次测试,这次我给的30个词语全部是形象的,用同样10分钟的时间现场按顺序记忆。两次测试的结果发现,同样的时间,30个形象词语大多数同学都能够记住20个以上,而30个抽象词语能只有少数几位能记住15个以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遇到的是两种记忆的材料,即上面实验时的形象材料和抽象材料。形象材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一看见这些材料,大脑就能直接快速地提取出它们的图片,记忆起来就比较轻松。例如大树、鸭子、雨伞、帆船、手套、袜子、玻璃杯、汽车、火箭、运动员等。而抽象材料既没有形象,也看不见摸不着,在没有掌握记忆方法前只能靠死记硬背,例如提示、适合、伟大、逻辑、亲自、超级、命运、荣誉、精神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大量出现的文章思想、概念、法律条文、各种公式、定律等。许多学生害怕英语、历史、政治以及数理化这些科目,都是因为这些科目抽象材料比较多,而且要记忆的内容也比较多,由于没有学会正确的记忆方法,大大增加了学生们记忆的难度。
因此,在学习中,为了提升记忆的速度和效率,不管遇到的是形象材料还是抽象材料,在记忆的时候,都要进行转换。运用正确的转换法则,我们就能把占据记忆材料60%以上的抽象材料给大脑以直观、鲜明、稳定和整体的感知,大脑在接收到这些感知的时候就会迅速联想发散,引发人的情绪色彩,产生跳跃式的想象,形成形象思维,深深地印在脑海中。通过这样的处理后,我们记忆起来就容易多了。当你需要使用这些材料时,只需要回忆和想象,大脑就会自发地重现当时的表现。那到底该怎样转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