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1 / 1)

禅的心态 王少农著 1364 字 9天前

桓温(312-373),字元子,穆帝时任征西大将军,封南郡公;海西公简文帝时任大司马;孝武帝追赠丞相,东晋龙亢(今安徽怀远)人。父桓彝,官至宣城太守;母孔氏,赠临贺太夫人。桓温是东晋名将,文武全才,雄豪有威,战功累累,但其心怀异志,有意废立,贻讥后世。

少有雄略立志北伐

当桓温出生不到1岁的时候,太原温峤见到他说:“这个小孩有奇骨,可以试着让他哭一下。”听到他的哭声,温峤说:“真是英雄人物呀!”桓彝因温峤欣赏,于是取名为温。温峤笑着说:“这样的话,以后改成我的姓吧。”

桓彝被韩晁和江播所害,当时桓温15岁,枕戈泣血,志在复仇。到18岁时,正赶上江播去世,他的3个儿子居丧,桓温诈称吊丧之宾,拿刀进入屋里杀死江播的3个儿子,当时人们都称赞他。

桓温豪爽有风度,姿貌甚佳,面有七星,他娶了明帝的女儿南康长公主,官拜驸马都尉,袭爵万宁男,出任琅玡太守,累迁徐州刺史。

当时,李势的势力微弱,桓温有志于在西蜀立下功勋。穆帝永和二年(346),他率兵西伐,正是由康献太后临朝的时候。当桓温准备出发、上疏而行时,朝廷认为西蜀险要偏远,而桓温兵力不多,进入敌方,甚为担忧。当部队到彭模时,他命令参军周楚、孙盛守卫辎重,自去率领兵步直接奔赴成都。李势派他的叔父李福及李权等攻打彭模,周楚等进行防御,李福退却,桓温又能进攻李权等,三战三捷,对方兵散,从小路逃跑归往成都。桓温军队越战越猛,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桓温在西蜀停留1个月,举贤旌善,百姓无不称赞。桓温因功进升征西大将军、开府,封临贺郡公。

石季龙死后,桓温想率兵北征。朝廷依靠殷浩等人来制衡桓温,桓温相当愤怒,然而他很了解殷浩,并不怕他。

后来,殷浩到洛阳修复园陵,历经数年,屡战屡败,器械全部用光。桓温进督司州,因朝野怨言叠起,于是他上奏免除殷浩,从此内外大权归属桓温一人。他马上统率步骑兵4万奔赴江陵,水军从襄阳进入均口。到南乡,步兵从淅川(今河南淅川均水)进征关中。所到之地居民都不受侵扰,能够安宁地生活。一路上拿酒宰牛迎接桓温的有十之八九。穆帝也派侍中黄门到襄阳慰劳桓温。

数次北伐劳而无功

桓温的母亲孔氏去世,桓温上疏解职,准备送葬宛陵。穆帝下诏批准,追赠孔氏以复课贺太夫人印绶,谥曰“敬”,并派侍中前往吊祭,谒者监护丧事,10天之内,使者来往8次,官家车马相望于道。桓温办理完丧事后回到官署。他打算修复园陵,迁都洛阳,表疏上奏10多次,朝廷不准。桓温担任征讨大都督、督司、冀两州诸军事,委以专门征伐的任务。

桓温开始再次北伐,从江陵(今湖北云梦)出发,行经金城时,看见早年为琅玡太守时所栽种的柳树都已经长得粗有十围,感慨万分地说:“树已经长成这么大,人是怎么忍受的!”桓温折了柳枝,手拿柳条,不禁泫然流涕。

当时,晋室南渡已经到了第五代皇帝,中原沦落已50年,故老都已死去,极少有人主张北伐。

桓温一路拼杀击败羌族贵族姚襄来到平阳,桓温屯兵在老太极殿前,徒步进入金墉城,拜谒先帝诸陵,命令全部修缮被毁的陵寝,并设置陵令。然后回师京都。升平中(359),桓温改封南郡公,封其次子桓济为临驾郡公。

桓温返回江南,洛阳和其他已收复的土地又相继失陷。太和四年(369),桓温开始第三次北伐。他率领步骑5万人大破前燕军,进抵枋头(今河南浚县)。离燕都邺城只有200里路,但他屯兵枋头,不敢直趋邺城。这时,晋军的形势已很不妙,水运不通,粮草不继,退军已经是必然的了。此后,桓温几次与燕军交战都未取胜,又听说前秦军将至,就命令烧掉船只,弃掉辎重从陆路退军。晋军为怕燕军在上游放毒,一路上凿井而饮。慕容垂亲率8000骑兵跟踪于后,又使慕容德率精骑4000埋伏于襄邑(今河南睢县西)东涧中。桓温见燕军未来追赶,十分放心,命令晋军兼程而进。慕容垂命令部下急速追赶,在襄邑追上晋军。慕容垂与慕容德前后夹击,大败桓温,晋军被杀者达3万人之多。此后,前秦救兵苟池又于半路阻击桓温,晋军又死伤10000余人。十月,桓温收拾散卒,驻军于山阳(今山东金乡西北)。桓温的第三次北伐遂以惨败告终。

桓温在北伐的过程中,多次在朝廷进行周旋。当时,朝廷下诏书给桓温,不准他北伐,改授他并、司、冀三州,罢免他的都督。桓温上表不受,又加他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

久怀异志意欲篡晋

桓温素有野心,他曾躺在**对亲信说:“为人寂然无所作为,将会被汉文帝、汉景帝所笑”,接着又按着枕头坐起来说:“男子汉既然不能流芳百世,也应当遗臭万年!”其部下见桓温出此不臣之言,没有人敢答对。桓温对于叛逆王敦甚为倾慕,有一次经过王敦墓,连声说:“可人,可人”,称赞王敦能行非常之举。桓温虽官居大司马之职,还想夺取皇帝宝座。

晋废帝太和六年(372),桓温逼褚太后下诏废掉皇帝司马奕,并把他事先起草好的诏令交给太后。太后没办法,只好提笔加了一句话:“我不幸遭受了这样的种种忧患,想到死去的和活着的,心如刀绞!”桓温召集百官于朝堂,宣读太后诏令,废皇帝为东海王,立会稽王司马昱为新皇帝。桓温改立新帝后,开始陷害一些政见与他不合的皇族和大臣,将殷、庾两大强族的势力削除殆尽。桓温杀掉了东海王司马奕的3个儿子和他们的母亲。

桓温诛杀了殷、庾等人以后,威势显赫至极。简文帝虽然身处帝王的至尊地位,但慑于桓温权势,常惧被废,实际上也仅仅是拱手沉默而已。此前,火星居于太微、南蕃之间,过了一个月,司马奕就被废黜。

简文帝在位不到2年,便忧愤而病。简文帝命其子司马曜继位,是为孝武帝,他又紧急征召大司马桓温入朝辅政,一天一夜接连发出四道诏令,桓温推辞不来。

于是是简文帝就让王坦之修改了诏书,说:“宗族国家之事,一概听命于大司马桓温,就像诸葛亮、王导辅政时的做法一样。”这一天,简文帝驾崩。桓温希望简文帝临终前将皇位禅让给自己,不这样的话,也应当让他摄政。这个愿望没能实现,他非常愤怒,宁康元年(373)二月,大司马桓温来建康(今南京)晋见孝武帝,屯重兵于新亭(今南京南)。孝武帝诏令吏部尚书谢安、侍中王坦之到新亭迎接。这时,都城里人心浮动,有人说桓温要杀掉王坦之、谢安,接着晋王室的天下就要转落他人之手。王坦之非常害怕,谢安则神色不变。桓温抵达朝廷以后,百官夹道叩拜。桓温部署重兵守卫,接待会见朝廷百官,有地位名望的人全都惊慌失色。谢安和王坦之去见桓温,桓温与谢安笑谈良久。

桓温回至姑孰,病渐沉重,但其野心未已,桓温病重的时候,暗示朝廷给他以加九锡的礼遇,多次派人去催促。谢安、王坦之故意拖延此事,让袁宏草拟诏令,前后十多天也没有最后定稿。不久,桓温就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