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预(222-284),西晋名将。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杜预通晓兵法,善长谋略,博学善用,多有建树,故有“杜武库”之称。
博学多才推行教化
杜预小时候不仅聪明、机敏,而且十分好学。虽然出生于官僚富贵家庭,但杜预对社会上流行的游玩享乐之风并不感兴趣,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他读书求学如饥似渴,每天从早读到晚都不嫌疲倦。杜预读书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律令等。而且他读书的目的也十分明确,不为功名利禄,不为飞黄腾达,只是为了增长知识。
杜预的父亲和司马懿有矛盾,结果被关进监狱,幽囚而死,这使得杜预久久没有入仕。后来,司马昭承袭了兄长司马师的官位,杜预娶了他的妹妹高陆公主,这才开始了他的仕途,先做尚书郎,并继承祖父丰乐亭侯的爵位,4年后,转官参相府军事。
杜预跟车骑将军贾充等人厘定律令,完成后,杜预作了注解,然后奏进于朝廷。皇帝很满意,下诏把这律令颁行于全国。
泰始年间,杜预任河南尹。杜预认为教化应以京师为中心并向四方辐射,由近而远。因此,他所发布的一应政令、喻示,都贯彻着提倡教化这一主要内容。
泰始六年(270)六月,晋武帝派杜预协助安古将军石鉴去陇西抗击鲜卑族树机能的进攻。军队开进到塞外,石鉴在没有察明敌军虚实的情况下,想贸然发起进攻。杜预看到敌人兵强马壮,准备十分充分,而自己来时仅带了步兵300人、骑兵100人,即使加上西域的兵马,也丝毫不占优势;而且晋军是远离后方作战,粮食匮乏,补给困难,又是孤军深入,人马疲乏,如果开战很难取胜。杜预于是建议暂缓进攻,抓紧时间增加兵力,筹措运粮,等等到春天粮草齐备,兵力充实之后再展开战斗,并提出了五条不可以出击、四条不必出击的理由。但石鉴对杜预不听自己命令的行为十分恼怒,不仅没有采纳,而且还上奏皇帝,说杜预来到边境以后擅自修饰城门和自己的官邸,克扣地方官员征集上来的军用物资,造成军需匮乏,且消极作战,贻误战机。接着石鉴派人用囚车将杜预押往廷尉处受审。由于杜预与司马炎是亲戚关系,并且平时业绩突出,仅被削去了爵位。但不久,石鉴出击失败,证实了杜预主张的正确,杜预的罪名也就不成立了。后来匈奴刘猛起兵反对西晋,皇帝下诏命杜预以散侯身份在宫中制定计划。不久官拜为度支尚书,提出了50多条对内有利于国家、对外有利于安定边境的建议,都被采纳。石鉴从前线回来,论功行赏不符合实际情况,杜预给予揭发,两人的矛盾激化,互相指责争吵,结果同时被免去了官职,杜预仅留了侯爵的职位。几年后,他又重新就任度支尚书。
都督荆州伐吴建功
咸宁四年(287),西晋主张伐吴并一直积极备战的大将羊祜病亡,临死极力推荐杜预代替他的位置。于是,杜预被任命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杜预出镇荆州以后,便继承了羊祜的遗志,积极筹措伐吴,使物资和兵力都比较充裕。而此时的东吴政治腐败,国力日衰,将士离心,民怨沸腾,边防松弛。当时,吴主孙皓在战略上重下游、轻上游,加上东吴兵力有限,吴国在西起建平、东至夏口(今湖北武汉市)的沿江重镇,都没有形成统一严格的防御态势。咸宁四年(287)十一月,杜预派出精锐之师袭击濒临长江、出入三峡的战略要地西陵。东吴在西陵的守将张政疏于戒备,布防混乱,在杜预的突然攻击下西陵失守,损失惨重,许多士兵被晋军俘获。张政慑于孙皓的暴虐,隐瞒失败真情,不敢上报。杜预得悉这一消息后,以送还吴军俘虏为名,写了一封揭露吴军惨败实情的书信送给孙皓。孙皓接到杜预的书信,果然大怒,立即调回张政问罪。同时,改派驻武昌的监军刘宪,率领张政所属部队接替西陵防务。吴国在面临晋朝大军来攻之际,更换第一线统帅,削弱了防卫力量,使军队动**不安,形势十分有利于晋军。
杜预做好准备工作后,就向朝廷请示何日伐吴。武帝说第二年才能大举伐吴。杜预上表陈说利害,认为当下正是伐吴的大好时机。过了十几天,杜预又上表文,杜预表章送到朝廷时,武帝正与张华下棋。张华也是一向主张伐吴,借此机会对武帝进行一番吹捧和游说,使武帝同意了这一计划。
咸宁五年(279)十一月,晋武帝发兵20万,以贾充为大都督,分水陆六路伐吴。杜预率其中一路,自襄阳南下江陵。
太康元年(280),在晋军的猛烈进攻下,江城被攻破。长江上游一经平定,沅江、湘江以南,直到交州、广州,吴国的州郡纷纷归降。接着,杜预在武昌会集各路晋军,商议如何进攻吴国都城建康。有人提出,东吴已建国百年,根基深厚,不易拔除;如今临近暑季,雨水正多,疾病将起,应该等到来冬,再发起大规模进攻。杜预则认为缓兵势必功亏一篑,指出攻打东吴已经形成破竹之势,应该乘胜进击,不能给敌人以喘息之机。于是,在他的运筹指挥下,各路大军直指秣陵,所过城邑望风而降。使得主张来冬再进军的人佩服不已。扫平吴国,凯旋回师。杜预因功晋爵为当阳县侯,封邑增加到9600户,他的儿子杜耽也被封为亭侯。
功成身退居安思危
杜预认为自己家庭世代都是文官,在军事方面没有什么功绩,所以在平吴回到朝廷之后,多次上书请求辞去现任的职务,但没有得到皇帝的批准。
天下虽然归于统一,但杜预深谋远虑,认为如果忘记备战,必然会有危险发生,于是他一面强调练兵习武,加强军备,一方面致力于兴建学校、开办水利建设等利民事业,得到了江汉一带百姓的拥护,周围很远的地方都受到了他教化的影响。他进攻并击败了山越,交错地设置驻屯的军营,分别占据要害地区,以巩固安定的形势。他修缮水利设施,灌溉万顷良田,给土地划定界标,这无论于国于民都十分有利。
杜预同时还考虑到现在国家虽然统一,但也要防止割据势力的出现。杜预经考察和研究发现,割据势力之所以能够立足,除了政治的原因之外,还有重要的地理原因。割据者往往凭借山川险阻,据守要害,占地为王。杜预认为,从政治和民心上解决问题是政治家们的事,而消除山川险阻等产生割据的地理条件、铲除割据势力,是自己的责任所在。杜预对地理和工程知识深有研究,他经测量发现,巴丘、沅湘之间的山川地势险要,既是割据势力的屏障,又是水患的根源。他上表朝廷要求开通杨口之峡,使巴陵之水**而入大海,朝廷给予了批准,从而既除去了荆州、益州、西川等地割据的地理优势,又解决了上游的水患问题,增加了外通桂陵的漕运。
杜预征南归朝,举朝为之庆贺,他却一如平常谦虚和善,毫无居功自傲之意,这种恬淡无欲的超然态度正是一种极好的自我保护。晋朝政权是争权夺利的产物,从该政权确立之日起,就存在着尖锐的内部斗争。杜预政治头脑敏锐,对此也深有了解。因此,他在言行上都采取了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
晋武帝太康五年(284),62岁的杜预病故,死后被晋武帝追赠为“征南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