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225-264年),字士季,颍川郡长社县(在今河南境内)人。父亲为钟繇,官拜魏太傅,家世显赫。钟会天资聪明,又深有谋略。但素有野心,以致招来杀身大祸。
钟会的父亲钟繇在魏文帝曹丕手下为官,一次,曹丕听说钟家有一神童,便让钟繇将两个儿子带到宫廷。当时钟会7岁,其兄毓8岁。毓见曹丕,顿时吓得汗流满面,曹丕故意试试两个小孩的机敏,便对毓说:“卿何以汗流满面?”毓答道:“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曹丕又问钟会:“卿何以无汗?”钟会机智地答:“战战慓慓,汗不敢出。”文人爱奇,文学修养极高的曹丕自然对钟会十分喜爱,并称赞了一番。
254年,司马师平定了反对自己专权的毌丘俭,在班师途中病死。司马昭闻讯赶来继领大军,处理后事。这时,魏帝曹髦想趁机消夺司马家的兵权,遂以东南新定,局势不稳为借口,诏命傅嘏带大军还洛阳,司马昭留镇许昌。正苦于没有机会展现自己的钟会赶紧找傅嘏密谋,由傅嘏上表推辞,同时请司马昭带兵回洛阳,对魏帝施压。魏帝无奈,只好让司马昭继任司马师之职。钟会也因功迁黄门侍郎,受封为东亭侯。
257年,司马昭召诸葛诞入京作司空,借此削夺其兵权。诸葛诞一看司马昭果然将矛头指向了他,便率10万大军据守寿春对抗司马氏。
七月,司马昭挟魏帝,率大军20万东征。正值在家守孝的钟会顾不上丧期未满,也随大军出发了。
大军压境,诸葛诞见没有取胜的把握,便以投降吴国为条件换求支援。吴国立刻派大将全怿、全端、王祚和降将文钦等趁魏军未到之际,突入寿春城。钟会建议,大军到达之后,只围不攻,等城内粮草断尽,再做攻势。就在这时,局势又发生了变化。全怿从子全辉、全仪因在吴国与人争讼,带着家眷和数十家部曲降魏。钟会一看机会来了,就施了一招反间计,以全辉的名义,给全怿写了封信,又派全家亲信送入寿春城。信上说,吴主怪全怿等贻误军机,不能解寿春之围,下令诛杀家属,他们这才逃了出来。不知真伪的全怿立刻开城投降了魏军。后来,寿春城内粮草日渐减少,诸葛诞又因猜忌,杀了文钦,文钦之子也投降了魏军。过了几日,诸葛诞也被乱兵杀死。这样,诸葛诞之乱平定了。
262年,司马昭下令南下灭蜀。钟会、邓艾各领一路兵马南下入川。一路上,钟会过五关斩六将,势如破竹,好不得意。这日,行到剑阁,遭遇西蜀战将姜维的拼死抵抗,大军不得前行一步。邓艾建议险渡阴平,奇袭成都。钟会却凭借兵多将广,粮草充实与姜维在剑阁对峙着。等邓艾历尽艰辛,攻破成都,姜维奉蜀主刘禅之旨投降之后,钟会从从容容挥师而进。司马昭进封他为司徒、县侯,增邑万户,两个儿子也都封为亭侯,各享邑千户。
已经被胜利冲昏头脑的钟会仍认为司马昭对他十分信任,野心也就大了起来,便开始了自己的一番谋划。钟会受降之后,对蜀将格外亲切。姜维也是政坛老将,慢慢觉察到钟会的狼子野心,姜维也想光复蜀汉,两人目的不同,但都想利用对方达到自己的目的,于是两人达成了一致。
此时,司马昭对邓艾的受降措施不满。钟会便上书诬告邓艾有谋反之心。又截获邓艾的上书,模仿邓艾的笔迹对司马昭出言不逊。司马昭大怒,下令钟会将邓艾押送回京,钟会完成了计划的第一步。
他与姜维商定,由姜维率蜀军担任前锋,自己率大军,水陆并进,直捣京师。但是钟会万没有想到自己的想法与行动都在司马昭的预料与掌控之中。司马昭假情假意地送一封书信给钟会,说他怕钟会一人难以对付邓艾,今已派贾充率步骑万人入斜谷,屯在乐城,自己也率10万大军现在长安,马上就可以与钟会重逢了。钟会看完,大惊失色,这才明白司马昭已经对自己采取行动了。走投无路而又不甘心失败的钟会只好提前行事了。
第二天,钟会召集所有蜀、魏牙门、郡守,出示了他伪造的太后诛杀司马昭的遗诏,宣布司马昭的罪行。但他手下的将士大多不愿和他一起叛乱。钟会只好将他们全部关押起来,换上自己的心腹,并严防死守,以待司马昭大军的到来。
不料,军中传出钟会要活埋魏军将领的谣言,引起士兵哗变。一时间,各军先后鼓噪而出,向城门冲去。城破,士兵与城内被关的牙门、郡守会合,将钟会、姜维团团围住,钟会最终被军兵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