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1 / 1)

禅的心态 王少农著 1279 字 9天前

太史慈(166-206),字子义。东莱郡黄县(今山东黄县)人。东汉末、三国时将领。其智算超人,勇武出众,且笃行信义,注重然诺。

初露锋芒突围救孔

太史慈自小就非常聪明,且勤奋好学,所以在当地颇有美名,以至于郡守曾“奏报曹史(上级)”。

他21岁那年,郡守与州府之间发生矛盾,按例:上级总是认为先呈上的奏章是有道理的正确的,因此他们争先向朝廷申诉自己的理由。此时,州府奏章已派使者先发出了,郡守为争取先机,在情急之中寻找有勇有谋的人为州府送奏章而选中了太史慈。太史慈立即星夜兼程飞奔洛阳,刚到,看见州府的使者正准备要呈上奏章,他站在公车门口,装作家人道:你是送奏章的吧,拿来我看看奏章题目是否有误。州吏信以为真,便交给了他,太史慈立即用刀将奏章割得四分五裂。州吏惊恐地大呼叫,太史慈将他拉到一边劝道:现在奏章已毁了,你我都有罪,不如我们一起逃掉吧,这样你我都可活下来,不至于受刑。州吏相信了太史慈,与他一起逃走,出城之后,太史慈又借故与州吏分手,暗中回到洛阳,把郡章交给了朝廷。由于此事,太史慈在当地声名大振。但因怕州官加害,太史慈逃到辽东避难。

大名士孔融任北海相,听说了太史慈在当地的事迹,认定他是难得的奇才,很想与他交结,于是便多次派人去拜访太史慈的母亲,并送上厚礼。

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爆发,身为北海相的孔融出兵驻扎于都昌(今山东昌邑西),结果却被黄巾军包围,形势紧迫。孔融想向平原相刘备求援,但城中无人能冲出重围。这时太史慈正好由辽东回家探母,母亲命他去救助孔融。太史慈在家里停留了三天,尽其孝道,然后单人步行,直接到都昌城中拜见了孔融,请求去平原搬救兵。孔融担心敌军包围得太紧密,难以成功。太史慈说:“您一直尽心善待我的母亲,所以我遵母命甘愿为您赴汤蹈火,我自有办法冲出重围,请您放心。”孔融将信将疑地同意了他的请求。

太史慈挑选了两个骑兵,让他们各自做了一个箭靶,天一亮就背箭提弓上马,就这样大模大样地打开城门出了城。黄巾军都以为太史慈要突围,个个严阵以待,然只见太史慈骑马来到城外的壕沟旁,立起箭靶,旁若无人地对着靶子射起箭来,然后收起箭靶,上马回城。第二天又是如此这般的出了城。包围的黄巾军见状,有的人站起来,有的人则趴着不理睬,太史慈练完射箭后又返回城中。第三天早晨太史慈仍旧出城射靶,城外的黄巾军对这个根本就见怪不怪了,就当作太史慈压根没出城一样,太史慈见黄巾军已被麻痹,便趁机骑马向起义军冲去。等到起义军醒悟过来,他已冲入阵营,用箭射死几个起义军战士,疾驰而去,起义军见其箭法高超,也不敢追赶。

太史慈到平原后,劝说刘备发兵救援孔融:“孔融现在被围困,危在旦夕,他久慕您的大名,钦佩您的仁义品行,派我冒死突出重围,希望您能发兵救他于危难之中。”一番话说得刘备很是激动,遂决意发兵救援。3000精兵随太史慈到了都昌,黄巾军见救兵到,担心腹背受敌,于是解围撤走。

慧眼识英守诺归吴

孔融获救,对太史慈的机智勇敢更为赞赏,并希望他能到军中做事,竟引以为“少友”。然而,太史慈虽然替孔融解了围,但对在他手下任事并不感兴趣,他觉得孔融实力不够。于是,他托词回家禀告母亲解围情形,离开了孔融。

当时,扬州刺史刘繇是太史慈的同郡乡亲,太史慈从辽东回来,没来得及与他见面。后来,太史慈专程到曲阿去拜访他。按说太史慈名气不小,也是个人才,可刘繇偏偏不识货。手下人纷纷劝他任太史慈为大将军,他只一笑:“我要是任太史慈这种轻狡的人为大将,许劭这样的大名士还不知怎么笑话我呢。”所以只派给太史慈侦察职务。

当时孙策在江东大肆开拓,已攻到曲阿,两军对峙。孙策好动,与其父一样喜欢单独出行。有一次,孙策只带了几个将领就上到高处去勘察地形。这一切恰好被太史慈给发现了,太史慈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不顾刘繇禁令,带了几个人就直奔孙策而去。两行人马接触,太史慈直取孙策。他两人功夫相当,斗了不少回合,竟然难分胜负。孙策抢到太史慈背后的手戟,太史慈也抓走了孙策的头盔。将遇良才,棋逢对手,正斗得难解难分之际,两家兵马同时赶来,太史慈不得已撤退,两人这才散开。这一斗,为太史慈将来效命江东埋下了伏笔,英雄惜英雄,识才的孙策对功夫了得的太史慈自此有了招纳之意。

后来,太史慈跟刘繇逃奔豫章,遁入芜湖,自称为丹阳太守,当时,孙策已平定江南大部,唯有泾县以西尚未顺服。太史慈借机攻占了泾县,并在此驻军屯守,山越之人争相归附。于是孙策亲自前往讨伐,太史慈终在神亭被孙策俘获。部下把太史慈带来,孙策急忙上前,亲与松绑,并握着他的手说:“还记得神亭时吗?如果当时你抓住我,会怎样处置呢?”太史慈回答:“那就不好谈了!”孙策大笑:“今天起,我要和你共图大业!”说完,立即任命太史慈署理门下督。孙策向他请教安抚士卒亲众之术,太史慈说:“州军新破,士卒人心涣散,倘若一旦分散,难复合聚”,他其实准备自己前去安抚,但又恐孙策不允。后来孙策明白了他的意思,派他前去,当时左右皆疑心太史慈有可能就一去不回了。然而第二天日中时分,太史慈按时归来,众将这才信服。孙策于是任命他为折冲中郎将。

刘繇在豫章去世后,他手下有一万多部众徘徊观望,无所归附。孙策打算派太史慈去征讨,当时左右皆建议说:“北方可是太史慈的老家啊,况且还有同堂。”孙策笑着说:“子义会我,当复与谁?”于是亲自在昌门为太史慈送行,握着太史慈的手说:“此日一别,不知你何日归来?”太史慈回答:“60天之内。”二人依依惜别。

太史慈既去,人们议论纷纷,都认为对太史慈不该过于信任,让他走也是一大失策。孙策不以为然:“你们都想错了!他绝不是翻云覆雨之辈,他贵重然诺,一言九鼎,一旦意许知己,即使生死攸关,也不会违信弃义。”后来,太史慈按时返回,众论乃息。孙策对太史慈愈发信任。

孙策死后,太史慈在孙权帐下未得重任,初期因为太史慈能抵御刘表的侄子刘磐,孙权也就将南方的事交托给他管理。到后来,就只是个普通将领了。

建安十一年(206),太史慈病卒,时年41岁。临死前,他仰天叹息道:“大丈夫活在世上,应手提七尺长剑,立不世之功。现在志向未遂,怎么就要死了呢?”这句代表心迹的话,说明他一生奋斗,正是为了成功名、立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