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1 / 1)

禅的心态 王少农著 1572 字 9天前

李广(-前179),西汉名将。陕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南)人。一生抗击匈奴,英勇善战,屡建战功。其治兵宽缓不苛,与士卒同饥渴,深得军心。他是一位被誉为“才气天下无双”的将军,被匈奴称为“飞将军”。

将门虎子治军宽仁

李广,出生于一个将门之家,他的先祖是秦国名将李信,自李信后李家就一直保有将门家风,并世世都接受家传射法的训练。李广除了按规定接受这种世传弓法的训练外,加之本人自幼便喜欢骑马射箭,在玩耍时也以骑射作游戏,跟别人比赛胜负,时间长了,自然射得一手好箭。说实话李氏子弟个个射技精湛,但能够与他比肩的竟无一人。

李广身材高大,臂长如猿,有善射天赋。他不善言辞,一生都以射箭为消遣,与人闲居时也以射箭来赌酒为乐。有一次李广出猎,看到草丛中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张弓搭箭,一射箭去,把整个箭头都射了进去。仔细看去,原来是块石头,再射,就怎么也射不进去了。李广射杀敌人时,要求自己箭无虚发,所以非在数十步之内不射,常常是箭一离弦,敌人应声而亡。李广也由此多次被敌人围追,射猛兽时也由于距离太近而几次受伤,但李广从末有过畏惧。汉文帝曾慨叹:“可惜李广生不逢时,若赶上高祖打天下的时代,定会成为万户侯的。”

汉景帝即位后,李广由都尉升为骑郎将。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任为骁骑都尉,跟随周亚夫抗击吴楚叛军,因在昌邑城下夺取敌人帅旗而显名。后来被派上谷做太守,常与匈奴交战,以打硬仗着称。景帝恐伤将材,听从公孙昆邪的建议迁他为上郡太守。

汉武帝登基后,由于众臣的推荐,李广被召入朝担任未央宫卫尉(侍卫长官)。另一位守边的名将程不识也被调入朝,任长乐宫卫尉。李、程二人的治军,大有不同。李广带兵宽缓不苛,凡事做表面文章,行军时队伍不一定要求整齐如一,安营扎赛,各听军马自便。晚上不设刁斗警戒,只在远处派兵士严格注意动静。他对待士兵就像自己的兄弟子侄,凡事身先士卒,行军遇到缺水断食之时,士兵不全喝到水,不全吃上饭,他就不近水边、不尝饭食。皇帝的赏赐,也交给了副官用来犒赏兵士。军中文书账册,求其简略,可见他是不好舞文弄墨专门向上面报功的。程不识则不然,他治军非常严格,纪律森明,文书详尽。程不识曾批评李广:“治军过于宽厚,万一遭受敌人袭击,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李广因为赤心待士卒,所以士兵们都甘愿为他效死力。同时他仗其骑射功夫,非到敌人逼近身他不发射,既射则一定射中目标。因此他的部属也都喜欢用接近敌人箭无虚发的战术,这和他好亲手格杀猛兽一般,往往使自己或自己的部属陷在危险的境地。因此,只要一提到李广,匈奴兵人人惧怕。

威震边塞脱险而逃

有一次,朝廷派到李广军中的宦官带着几十个骑兵出去欣赏大漠风光。结果遇到三个匈奴人,于是就与他们打了起来。没想到这三人却不能小觑。不仅射伤了宦官,还几乎杀光了他带去的那些骑兵。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说:“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李广于是就带上100名骑兵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由于那三个人徒步而行,走出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射死了两个匈奴人,活捉了另一人,一审问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他们刚把那个人捆绑在马上,便看见远处有几千名匈奴骑兵驰来。

匈奴人这时亦发现了李广等人。误以为是汉军诱敌的骑兵,吓了一跳,于是赶紧跑到山上摆好了阵势,做好战斗的准备。李广所率骑兵也都十分惊恐,因为他们毫无思想准备,要与匈奴交战,但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都想回马逃跑。

李广便命令骑兵前进,进到离匈奴军阵地不到两里的地方,停了下来,又命令部属都下马解鞍。李广说:“一旦我们逃跑那些匈奴人肯定会追袭,可现在我们却都解下马鞍表示不跑,他们也就不取轻举妄动了。”见此情景,匈奴的骑兵果然不敢来攻击。这时有一个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在指挥士兵,李广立即上马,与10多名骑兵奔驰过去,射死了匈奴将领,然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伍中,解下马鞍,让士兵都把马放开,躺下休息。直到临近黄昏,匈奴人始终摸不清他们的底细,不敢进攻。半夜,匈奴人以为在附近有汉朝埋伏的部队,要乘夜晚袭击他们,便全部撤退了。第二天清晨,李广他们才回到大本营。众人都不知道他们是虎口脱险归来。

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匈奴进攻上谷,李广奉命率兵,从雁门出塞迎击匈奴。这时,匈奴单于久仰李广的威名,决定不惜代价将其生擒,于是沿途设伏,因此李广一出雁门,便遭包围,经过一番激战,李广终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匈奴骑兵把李广放在用绳索结成的网里,让两匹马一左一右扯着押回营地。李广装死静卧,眼睛却偷偷地寻找可能脱身的机会。大约走了十几里路后,他瞥见有个匈奴少年骑着匹高头大马,从边经过,于是便乘其不备,腾身跃到马上,那匈奴少年还没会过神来就被李广推下马去,弓箭也被夺走。李广快速调转马头,加鞭催马向南疾驰,几百名匈奴骑兵从惊呆之间醒悟,立即发数百骑兵紧追不放,李广边逃边返身射杀,匈奴骑兵纷纷中箭落马。这样,李广一气跑了几十里,终于脱离了险境,回到了雁门,收集余部回到了京师。由于这次出军损失惨重,本人也被匈奴生擒,依汉法李广被削去官职,降为庶人。

终不得封愤恨自刎

李广闲居家中那几年,常在蓝田山中射猎。一次和乡民们饮酒失时,在霸陵关卡,被守卡军官阻止不让通行。李广的从骑说:“这位是前李将军。”军官说:“今将军尚且不得夜行,何况前将军?”李广忍受委屈,只好在关亭下守候一宵。后来匈奴入辽西,武帝又起用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前求武帝,准许派遣霸陵亭尉一同前去,武帝准奏。到了军中竟把亭尉杀了,然后上书皇帝谢罪,武帝正在用人之际,自然未加追究,不过,从这件事情上也反映出李广心胸狭窄的缺点。

李广前后与匈奴作战40多年,却始终得不到封侯,这使他甚为抑郁不快。尤其看到从弟李蔡,人品及才能都不及自己,却连连得封,官至宰相。就连他的许多部下都得到了封侯,而自己未得爵邑。曾请人看相,看相的问他心中有无愧疚之事,李广说前在陇西时曾诈杀羌人降卒800人,心中时感有愧,相士说:“将军不得侯者,莫过于杀已降之人。”

后来卫青第六次出征,李广虽已年逾花甲,白发苍苍,但壮心不已,请求出征。武帝见他年事已高,初不应允,经李广再三请求,才勉强答应。于是,让他做前将军,归卫青指挥。但在临行前,又暗中嘱咐卫青,说李广年老又命数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正面对阵。卫青出塞后,得知了单于的驻扎地,遂决定亲自率精锐部队袭击单于,这时候,卫青想起了武帝临行时说的话,再加之好友公孙敖新失掉侯爵,担任中将军一职。卫青想给他立功机会,所以决定让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出东道者堵截,让公孙敖与自己一同与单于对阵。

李广知道后,坚决拒绝调动。卫青不接受他的请求,命令长史下文书说:“赶快到所在部队去,照文书说的办。”李广没有向卫青告辞就动身了,内心极其恼怒地回到营中,领兵与右将军会合,从东路出发。部队因无向导,迷失了道路,没能等卫青到后攻击单于,失了战机。卫青的部队因单于逃跑也毫无收获。

班师回来之后,大将军卫青派长史拿了干粮酒食送给李广,顺便问起迷路的情况,李广不予回答。卫青又派长史紧催李广的幕府人员前去听候审问,李广说:“众校尉无罪,是我自己迷失了道路。现在我亲自去上供状听候审问。”

李广回到军部,对他的部下说:“我李广从年轻时就与匈奴作战,大小战役也有70多次了。这次有幸能跟随大将军迎战单于的主力,而大将军却命我绕道远行,军队偏又迷了路,难道不是天意吗?我李广已经60多岁了,绝不能再面对那刀笔之吏了!”说罢便拔刀自刎了。这个戎马一生威震敌胆的老将就这样死去,全军将士均为他哀痛哭泣不已。百姓听到这件事的,无论年老的、年轻的,认识他的、不认识他的,都为他流下了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