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我国着名军事家。一生淡泊功名,专事兵法理论研究。后被举荐,以《兵法》13篇见吴王阖庐,被任命为将,曾与伍子胥一道率兵伐楚,连战连捷,所向披靡,使吴国威名大振。
投身吴国研兵着书
上古时,姓是表示血统,氏是表示所居的地方。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国,所以姜姓就是齐国的“王族”。田氏是舜的后裔,姓妫,在齐属于外来的家族。起初,势力远逊于公族。为了在齐国立足,田氏的祖先既努力争取齐国君主的支持,又对百姓实行怀柔政策。这样,田氏在齐国的声望提高,但同时,也因此与齐国旧贵族的矛盾加深。孙武的祖父因有战功而受封赐姓孙,而不再姓田,但与田氏终究是同族。在田氏与王族矛盾加剧的情势下,孙武只能把自己的命运与田氏绑在一起。但为何孙武没有在齐国为自己的家族效力,而是离开了故土,到了南方的吴国,这个原因一直无人揭晓。
吴国东靠大海,南同越国接壤,西与强楚为邻,北与齐、晋各国相望。在东周列国中,它立国很早,但由于远离中原,所以开化很晚。直到公元前584年,晋国为了牵制楚国,在楚国后院点火,才派大夫巫臣出使吴国,教吴乘车,教吴战阵,教吴叛楚。这样,吴国才开始同中原各国有了交往。
那时候,孙武在边关小镇过着隐居的日子,他一边下地耕种,一边苦读兵书,写作兵法。他的父祖既是卿大夫,又是有名的将领,这些都是他能够写出兵法的有利条件。孙武是一个喜欢研究战史的人。在他少年的时候,每当遇见老一辈的人,他总是要打听一下往日的战争情形。如果遇到打过仗、参加过实战的人,一定请他讲一些实战的经验。时间长了,孙武渐渐认识到战争的胜利与失败是由于一定的原因所导致,并非像人们传说的那样,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个人无能为力。
孙武常常把研究的心得记下来,由于那时还没有纸张,所以就在竹片或木片上以小刀刻字或者用漆书写,然后再连在一起。如果是作战地图,他则绘在大张的帛布上,注明军队或车船的配置及移动情况,标出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有时还要加上自己的评语。
除了听他人讲述评论之外,他还亲自前往战场实地进行勘察和研究。这项工作在交通条件相当落后的春秋时代是相当艰巨而困难的。然而他却乐此不疲,前后竟持续了20年之久。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军事思想。
吴宫教战小试锋芒
公元前516年,吴公子光刺杀吴王僚,自立为王,称阖庐。阖庐是一个野心很大的人,他上台以后,重用伍子胥等人,励精图治,发展生产,使吴国迅速强盛起来。在这种情况下,阖庐意欲同楚国一决雌雄,但朝中却缺一位统帅三军的将才,因此他一直不敢轻易发兵。伍子胥深知吴王的心思,就向他推荐了孙武。一开始吴王并不在意,后经伍子胥多次推荐,吴王决定亲自召见孙武,看看他到底有什么高深之处。
阖庐在与孙武长谈后,就很有兴趣的将孙武交与他的《孙武兵法》看了一遍。这书虽只有13篇,5000字左右的小论述,却给了阖庐极深的印象。但孙武是否只会纸上谈兵呢?阖庐决定要对孙武进行考察。他说:“可以就近调我宫中的美女进行操练吗?”孙武毫不迟疑地接受了任务。他迅速将180位美女编为两队,还让吴王最宠爱的二位美女分任队长。编队完毕后,孙武即向这些持戟娇嗔的美女讲解队列规则。待她们表示掌握了规则后,孙武又向她们声明军纪。军纪也讲解清楚后,孙武就要求妇女们依从自己的口令,展开队列。可是这些持戟娇嗔的女子,闻令后却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于是,孙武表示责任在将兵者。随即重新向她们讲解队列规则,声明军纪的严肃性。待众女子敛笑表示都已明白了,孙武再次发令,展开队列。美女们再次大笑。孙武发怒说:“纪律清楚,号令熟悉,却不依照口令去做,这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他认为队长应对军纪不整负责,并根据军法,下令将队长斩首。在旁观看的阖庐,慌忙请求赦免队长。孙武说:“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拒绝了吴王的请求,将吴王最心爱的两个妃子给斩了,同时又任命了新的队长,再次击鼓操练。先前闻令前仰后合的美女们,片刻间就成了服畏军法的士卒。向左向右,上前退后,跪下起立,无不符合命令和纪律要求。全体肃然,没有一个敢出声。孙武便向吴王报告说:请您来检验,这些兵可以被驱赶着赴汤蹈火了。吴王虽然对于孙武斩其妃子的事很不高兴,却由此知道孙武有实际经验,便任命孙武为将军。
在伍子胥、孙武的精心治理下,吴国的内政和军事都大有起色。吴王极为倚重二人,把他们视为自己的左膀右臂,经常在一起谋划经国治军的大计,议论古往今来帝王治国平天下的经验教训,分析当时各国政事的利弊与得失。同时,吴王又按受了孙武的意见,对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对外积极活动,离间楚国上层及楚与其附庸国之间的关系,为灭掉楚国打下良好的基础和创造有利的条件。
西破强楚南服越人
孙武与伍子胥二人还合力为吴国制定了发展的战略,即以破楚为首要任务,继而使南面的越国臣服,尔后进图中原的争霸方略;并实施分师扰楚、疲楚的作战方针,使吴取得与楚争雄的主动权。
吴王阖庐三年(前512),吴王准备攻楚,孙武认为吴国的百姓目前还久于疲惫贫苦的状态之中,不宜兴兵,请再等待。伍子胥则建议使用“疲楚”的办法对付楚国。具体的方法是:把部队分为三军,每次用一军去袭击楚国的边境,当楚军出来抵挡我们就撤退,当楚军撤回我们就再去袭击,用这种“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误之”的战法来疲惫楚军,消耗楚国的实力。阖庐采纳了这个意见,反复袭扰楚国达6年之久,使楚军疲于奔命,为大举攻楚创造了条件。孙武和伍子胥还利用楚与唐、蔡两国之间的矛盾,联合唐、蔡袭击楚国。当年楚国与蔡、唐两国交战,楚国令尹子常便借蔡、唐两国战败而要求巨额贿赂,蔡、唐两国拒绝了他的要求,楚国便盛气凌人地拘留了这两国的国君,因此,蔡、唐两国对楚国可谓是恨之入骨。蔡、唐虽是小国,但居于楚的侧背,这就为吴军避开楚军正面,从其侧背作深远战略迂回提供了有利条件。
吴王阖庐九年(前506),孙武与伍子胥辅佐阖庐大举攻楚,吴军乘船沿淮河西进,过洲来(今安徽凤台)之后便在淮(今河南潢川西北)舍舟登陆,沿淮河以南继续前进,利用蔡、唐军队作先导,迅速通过楚国北部直向汉水挺进。这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吴楚两国列阵于柏举,吴王的弟弟夫概看出楚军毫无斗志,于是率领部卒5000人马,突然杀入楚军营中。楚军猝不及防,率军仓惶溃逃。
孙武得知夫概前军突袭成功,即令伍子胥、伯率部前去助战,自己则和吴王率大军接应。吴军势如破竹,一路穷追猛打。楚军死伤无数,就连统帅囊瓦都中箭负伤,险些丧命。
为了不给楚军以喘息之机,孙武指挥吴军迅速抢渡汉水,直捣郢都,终于在十一月二十八日将其攻陷。创造了春秋时期千里进军,攻占大国首都的战例。楚昭王见大势已去,只好带着妹妹和几个亲信,逃到随国(今湖北随县)避难去了。
按照当初孙武与伍子胥定来的争雄战略,解决了楚国,接下来的便是越国。
公元前496年,阖庐听说越王允常去世,新即位的越王勾践年轻且稚弱,就想借此出兵,趁越国新君即位,政局不稳之际一举攻下越国。越王勾践知道吴国将对越国出兵,便出兵抵御,两军在吴越边境遭遇。
然而,事情并不像吴王想象的那样轻松,不仅没有攻下越国,自己反而被越将重伤。越将灵姑浮以戈击阖庐,把阖庐的大脚趾斩伤。无法走路的阖庐后竟因伤势过重,不治而亡。实际上,吴王阖庐病逝,正是越国进取吴国的良机,但越王勾践认为,此战虽胜但自家的兵力却不足以灭吴,所以不宜穷追猛打,所以在击退吴军的进犯后,就罢兵回国了。
阖庐去世后,太子夫差继位,他念念不忘父亲临终的遗言,立志要报仇雪恨。为加强军事力量,夫差在孙武、伍子胥等大臣的辅佐下,日日厉兵秣马,操练士兵。同时,他还努力积蓄钱粮,充实府库,制造武器,扩充军队,进行战争准备。
越王勾践见夫差如此,便想来个先发制人。公元前494年春天,他调集军队,乘船从水上向吴国进发。面对越军来犯,吴王夫差马上调集精兵10万前往抵御。两军相遇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边),吴军由伍子胥、孙武指挥,兵分两路,向越军袭来。越军抵挡不住,仓惶南撤。吴军紧迫不舍,在浙江(今钱塘江)边,再一次大败越军。
由此,越军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勾践见越兵已无力抵挡吴军,便带着5000残兵,跑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市东南)上的一个小城中,企图依山凭险,固守山城。结果,吴军此时正是群情激愤,他们将会稽山围了个水泄不通。后来粮尽水竭。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勾践只好委屈求全,忍辱媾和。至此,夫差终于报了当年的杀父之仇。
在取得吴越之战胜利之后,孙武辞官归隐。
孙武在练兵、作战的间隙,对自己当年呈献给阖庐的兵书进行修订,在退隐之后的有生之年,将自己的理论与这些年的实际经验进行比较,作理论性的反思。因此,《孙子兵法》虽成书于孙武见阖庐之前,但书中内容在后来多有增改,是孙武毕生对军事学进行思考与实践的结晶。故孙武在退隐后,有许多青年士人前去求学,并传抄兵书。这样,《孙子兵法》就传到了各诸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