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碎猇亭(1 / 1)

刘备曾经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代表了他人生的行动纲领:“当今之世,和我势同水火的只有曹操。所以,曹操急切,我就要宽和;曹操残暴,我就要仁义;曹操狡诈,我就要忠厚。什么都和曹操反着来,我的事情便可以成功。”

刘备虽这样说,却未必一定会这样做。

曹丕逼汉献帝禅位之后,当时益州风传曹丕已将刘协杀害,于是刘备第二年便“不得已”在成都即皇帝位,改元章武,延续汉室血统。

这明摆着不是臣子该做的事情。如果是汉室忠臣,这个时候刘备应该先给献帝发丧,然后高举义旗讨伐曹魏,为献帝报仇,而不是发丧之后就自己称帝。所以,当时前部司马费诗强烈反对刘备这样做,认为这个时候应“纠合士众,将以讨贼”,不是自立为帝的时候。刘备听了这话当然不高兴,便把费诗贬到地方上做从事。

这就是刘备精明的地方,平时做事与曹操相反,就能最大程度地赢得那些对曹操不满之人的信任和喜爱,而实际上刘备做的事情跟曹操没什么区别——曹操称魏王的时候,刘备也没有站出来声讨,反倒马上跟进,称汉中王。

在那个年代,曹操敢为天下先,自然会成为天下瞩目和讨伐的对象。刘备躲在曹操身后跟进,不但没招致天下人的仇恨,反倒被认为是合理的。

现在曹丕称帝,刘备当然也要称帝。

然后,在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举国亲征东吴。

这不对啊,篡汉的是曹丕,刘备既然是汉帝传承,要打也是打国贼曹丕,现在跑去打孙权干什么?

刘备的说法是为关羽报仇。

这显然是托词。如果是报仇的话,除非力不能及才会选择“十年不晚”,否则就当立即出击。也就是说,要报仇早报啊,眼下关羽已经死了一年多,真能让刘备发狂和不理智的时间早过了,为什么拖到现在?而且,在这一年多里,刘备集团的力量非但没有增强,反倒减弱了一些,因为刘备最信任的谋士法正病死了,张飞也在出征之前被部下刺杀。

刘备做了汉中王之后,《三国志》记载他“以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为爪牙”。也就是说,在刘备集团里,诸葛亮的地位和作用当然最大,但真正给刘备拿主意的则是法正。

平定汉中之后,法正做了蜀郡太守,大权在握的他把蜀中那些有恩于他的人都报答了一遍,而那些曾经得罪过他的人,他也都报复了一遍,甚至擅自杀害数个诋毁他的人,正所谓“一饭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这里的“报复”是中性词)。十分真性情!这也是为什么他更得刘备喜爱——因为刘备也是一个真性情的汉子。后来刘备在猇亭战败后,诸葛亮不无感慨地说:“如果法正还在,就能够阻止主上东征孙权,即便出征,也不至于落到这种地步。”

那诸葛亮呢?刘备最信任的不是诸葛亮吗?

是,当然是,但诸葛亮这个人太正派了。虽然刘备敬重他、信任他、依靠他,但心里未必有多喜欢他,至少不像对法正甚至庞统那般喜欢。

诸葛亮必须留守成都,出计谋的法正病死,张飞被杀,黄忠在此之前也已病逝,马超和魏延要防备曹魏来自北方的威胁,而赵云因为认为应该打曹魏,不同意刘备攻打东吴,刘备也不打算带他出征。刘备集团所有重要的文臣武将都非常离奇地以各种原因被排除在集团最为重要的一次战役外,让刘备的这次出征近乎裸奔,结果自然可以想到。

但刘备还是有获胜机会的。

刘备伐吴前期的攻击非常顺利。他派出吴班、冯习率四万人做一路,先在巫县击破孙权的队伍,并且进军秭归,还跟武陵郡的蛮夷联合,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这时候孙权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在派人与刘备求和不成的情况下转而向曹丕纳贡称臣,希望曹丕能拉他一把。

曹丕便问手下谋士:“是不是应该帮孙权一把?”

谋士刘晔建议道:“这时候我们不该帮孙权,而应该趁火打劫,兴大军与蜀军左右夹击,一举干掉孙权。”

“为什么呢?”

“因为刘备现在打的旗号是为关羽报仇,有这个旗号,他是不可能半途而废的,我们不用担心他会在这时候坑我们。况且,蜀和吴都是小国,他们要联合在一起,再仗着地利才能与中原抗衡。现在他们好不容易自己打了起来,我们哪怕到时候分一半东吴的地盘给蜀,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消灭了东吴,蜀国必不久长。”

曹丕到底见识短,得了孙权的好处便不忍下手:“我们接受孙权的投降,然后袭击刘备的后方,不也一样吗?”

“不一样,”刘晔说,“东吴离我们近,蜀国离我们远,而且从我们这里入蜀的道路非常难走,刘备又派兵防备着。如果我们进攻蜀地,刘备必然会和孙权讲和,然后回师,那我们什么便宜都赚不到;如果我们进攻东吴,刘备就知道孙权这回完了,以刘备现在的架势,他只可能和我们抢夺江东的地盘,不可能冷静下来去救孙权。”

可惜,刘晔的计谋最后没有被曹丕采纳,曹丕也没有真的去偷袭益州,否则三国时代可能没开始就结束了。

章武二年(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刘备率军水陆并进,抵达秭归。刘备手下有个叫黄权的建议道:“吴军士兵的战斗力很强,我们现在沿江而下,前进容易,要想退回去是很困难的。臣请为陛下做先锋,在前面开路,陛下率大军在后面跟着就好。”

刘备没同意黄权做先锋的要求,但觉得他说的似乎也有道理,于是决定放弃水军,队伍分列长江两岸,打发黄权都督江北队伍,防御东吴偷袭,他自己则总领江南的大队伍,走陆路夹江而下。沿途,刘备并没有遭到东吴像样的抵抗,一直到夷陵的猇亭附近才和陆逊的队伍相遇。

这时候蜀国的队伍已经沿着山路深入东吴五六百里,刘备大概是出征前恶补了一阵兵书,得了“步步为营”的战法,遂做了一个奇怪的部署:从巫峡的建平县到夷陵,队伍分扎营寨数十,准备就这么稳步推进。

东吴方面,孙权的其他将军主张迅速和刘备决战。他们认为刘备的水平一般,应当趁蜀军立足未稳攻其不备,迅速把刘备赶回益州。陆逊则不同意,他的策略很简单,与历史上大多数防御战一样:先以稳固的防御拖垮敌人,再伺机反击。

按理说蜀军之前连续获胜,气势正旺,而且为“报仇”而来,正应当集中兵力趁势出击,或夜袭、或突袭、或强攻、或包抄、或用计,总之应该以速战为上。然而,刘备大半生都没有像样的队伍,指挥的都是一些较小规模的战斗,对于几百上千人的局部争斗可能驾轻就熟,却从来没有打过什么有名的大仗,到底缺乏指挥大兵团的经验。哪怕是在汉中对阵曹操,他也只是稳固防守。现在要主动进攻,刘备能拿出来的法子终究有限。于是,双方从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正月一直拖到了六月。

终于,刘备忍不住了,他憋出这么个法子:让将军吴班带数千人在平地上扎营,企图引诱陆逊前来进攻。

可刘备自己的数十座营寨都扎在山上,这么突兀的一座平地营寨,我看了都可疑,更别说陆逊了。

于是,陆逊不为所动。

过了半天,见东吴那边没有动静,刘备便把藏在山谷里准备伏击陆逊的八千精兵撤了回来。

双方就这么又僵持了一个多月,这次轮到陆逊出招了。

陆逊打算让士兵去进攻刘备的一座营寨,其他将军却表示不同意:“要打刘备就得趁他立足未稳的时候打,如今双方已在这儿待了七八个月,刘备什么防守准备都做好了,现在打有什么用?不如再顶一下,等蜀军那边粮草接济不上,自然会回去。”

陆逊的见解和众人的不同:“刘备打了半辈子仗,还是很狡猾的。他刚来的时候头脑发热,想法多、反应快,我们打他不一定能赢。而今在此僵持半年,我看他的士兵疲乏,反应变慢,估计他也想不出什么计谋了。要打,现在正是时候。”

陆逊遂命一支队伍进攻蜀军的一座营寨,结果出师不利。

将军们一看,哗然:“说了不能打,白死了这么多士兵。”

陆逊又说:“不然,我已经看出刘备的破绽了。”然后,他命令士兵每人背负一把茅草,再次进攻一座营寨,等到营寨跟前时一起放火。

这一招火攻果然奏效,蜀军的士兵抵御东吴的进攻是没有问题的,但架不住火。等火点着帐篷、围栏以及营寨中可燃的一切,再英勇的士兵也只能逃命,东吴军队于是攻下刘备的一座营寨。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陆逊要对付蜀军的其他营寨就好办多了。东吴的军队多线出击,还没等刘备反应过来,他的四十多座营寨已经全数被破。

败局已定的刘备还不肯认输,率领剩下的将士退守马鞍山。陆逊得势不饶人,命令东吴全军出击,将马鞍山团团围住,然后从四面同时进攻,以活捉刘备为第一要务。在这种危急情况下,刘备只好趁着夜色逃跑,最后全赖将士们舍命保护,他才逃入白帝城。至于他所带去的数万士兵,许多忠心耿耿、宁死不退的将军,以及舰船、军械、粮草什么的,都永远地留在了东吴的土地上。

猇亭的失败彻底断送了刘备那本就不多的统一天下的可能。如果没有夷陵猇亭的失败,他把实力保存下来,哪怕留给诸葛亮,或许我们还可以在前后汉之后再看到一个“后后汉”——虽然可能性不大,但人有时候就是这样,有个念想总比面对现实的感觉要好一些。

那刘备为什么一定要打这一仗?

归根结底,是因为刘备称了帝。如果刘备没有称帝,或者暂缓称帝,把这件事情再拖上几年,等新一批将领成长起来,军队、器械、战略、战术什么的都准备好之后再打,效果也许会好一些。

然而,正所谓“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称帝之后,刘备虽得了许多权利,却也遇到了不可逃避的义务——不管是报仇也好,让自己名正言顺也罢,他既然是汉代的皇帝,就不能继续在益州窝着,必须出去争夺天下。

正是因为这种带有“被迫”性质的出击,刘备才在曹丕和孙权之间选择了一个他认为相对较弱的对手。

结果,连这个刘备自认为的弱者,他也没打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