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之初章(1 / 1)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迁都长安,关东联军无敌自溃,天下陷入军阀割据的乱世。

董卓跑到长安后,先自我提拔为太师,将自己置于三公之上,然后又在长安以西二百六十里的地方建了一座占地面积极大、墙壁如长安城墙那么高、名叫郿坞的新城。其中囤积了足够吃三十年的粮食,更有黄金两三万斤、白银八九万斤,至于珠宝和美女,则不计其数。

董卓这是想干吗呢?

他自己的说法是以郿坞为根据地,进可雄踞天下,退可自保。

这是董卓的真实想法吗?

非也。通过董卓到长安后的所作所为,丝毫看不出他有要雄踞天下的打算,反倒愈发不像话。

当时董卓曾派人去诱降在北地反对他的人,这些造反派显然对董卓这个人了解不深,竟以为董太师是既往不咎的君子,结果几百人刚放下武器就被董卓派去的人抓起来押送到郿坞。

这些造反的人,董卓不就地斩杀,千里迢迢送到郿坞干什么呢?

他们的作用是在董卓的宴会上充当演员,用来满足董卓的变态爱好。

到了董卓在郿坞大宴朝中大臣的时候,待众人坐定,宴会开始,大臣们都感到一丝诡异的气息:今天董太师抽什么风,席间竟没安排歌舞表演助兴,难道老虎转了性,不吃肉改吃斋了?

正当大伙儿纳闷儿的时候,董卓的助兴项目来了:他的手下将这数百降兵分批押到宴会厅中,先是当场把他们的舌头割掉,这样这些人便不能张口辱骂董卓,然后依次上演斩手脚、挖眼、放到锅里大煮活人等节目。看着这些浑身是血的人在席间凭着生存意志奋力爬动,他们的惨叫声、垂死的挣扎声响彻大厅,大臣们都闭目瑟瑟发抖,不少人把刚下肚的酒水、食物全吐了出来,甚至有人裆下已泥泞一团。只有董卓一人看得津津有味,堂下的惨叫声越大,他的食欲和心情越好。

对于那些关东联军,董卓也下了一道命令:只要关东军士兵被抓住,一律用布缠住全身,然后倒挂着淋上猪油,放火烧死。

董卓不仅对敌人如此冷酷,对待朝中的大臣也是看谁不顺眼就杀谁。董卓对前任太尉张温素来心怀怨恨,便污蔑张温和袁术勾结,然后不由分说地把张温活活打死。董卓有一个来自少数民族的宠姬,平日里仗着有董卓给她撑腰,做了不少坏事。司隶校尉赵谦看不过去,就把这个女人给杀了。

事情很快被董卓知道,结果怎么样?董卓勃然大怒:“就是我的一条狗,都不允许别人呵斥,何况是我的人!”

于是,赵谦被董卓派人抓起来连续扇耳光,直至扇死。

大臣尚且如此,百姓的遭遇更加不堪。董卓让手下一个叫刘嚣的做司隶校尉后,给他安排了一个差事:把长安地区低级吏员和平民百姓中那些做儿子不孝、做臣子不忠、做小吏手脚不干净、做弟弟不听兄长话的统统揪出来。

揪出来干什么?净化社会风气吗?

显然不是,董卓的打算是揪出来一律杀掉,同时把他们的家产充公。

这下子谁都活不下去了,尤其是朝中那些本来高高在上的大臣,现在也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谁都不知道董太师的屠刀下一刻会落到哪个人的头上。

为了自保,大臣们不得已开始反抗。

司徒王允和尚书仆射士孙瑞出于为国家、朝廷,同时也为自己的身家性命着想,密谋用刺杀这一最原始同时也最直接的办法干掉董卓。可王允和士孙瑞一个是老头儿,一个是书生,怎么看都不是年轻时可以左右开弓的董卓的对手,更别提董卓平日出入还带着成群的士兵。他们要刺杀董卓,必须解决两个难题:第一,找一个身手厉害的刺客;第二,还要让这个刺客有机会接近董卓。

经过一番考察,王允把人选定为董卓的干儿子吕布。

吕布杀死丁原后,董卓非常器重他,不仅对他十分信任和喜爱,还把他认作自己的干儿子。吕布当然也是一员很厉害的将军,他弓马娴熟,膂力过人——这一点跟董卓年轻时倒是挺像,当时的人都称他为飞将。董卓见吕布如此了得,便让他贴身保护自己。但董卓没想到的是,既然是“父子”,那么吕布和他的共同点就不仅仅是弓马娴熟而已。吕布趁给董卓做侍卫能自由进出董卓府邸的机会,很快便情不自禁地跟董卓家里娇美的侍婢勾搭在一起。

其实,这件事董卓是不知道的,但吕布做贼心虚,又管不住自己,时间越久纠缠越深,就越害怕事情败露。加之有一次董卓因为一点儿小事对吕布发了脾气,随手抄起一旁的长戟便向他掷去,好在吕布身手敏捷,反应迅速,侧身避过,才没有被长戟戳死。这事让吕布心生芥蒂,总觉得董卓要杀他。

正好这时司徒王允频频向他示好,吕布大为感动,就把董卓差点儿用长戟戳死自己的事情跟王允说了。没想到王允等的就是这个,他低声说:“将军何等人才,岂能将生死置于他人掌中!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发制人,我等愿意与将军一起刺杀董卓!”

杀人反水嘛,吕布轻车熟路,丝毫没对王允的想法感到惊讶,况且他自己的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不保。他只是还有些心理障碍:“奈何董卓是爹,我是儿子啊!”

王允一听,有戏,正色道:“将军姓什么?姓吕!怎么跟董卓是父子呢!何况眼下性命都保不住了,就是真父子又怎样!”

这一句让吕布豁然开朗,遂约定共诛董卓。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小皇帝刘协小病初愈,大概是在王允的安排下,刘协下诏在未央宫宴会群臣以示祝贺。董卓不知道这是一场针对他的阴谋,照常带着自己手下成百上千的亲兵大大咧咧地往未央宫而去。

到了未央宫附近,董卓的马突然停了下来,任凭马术娴熟的董卓如何催促,马始终不肯向前一步。如此情景不禁让董卓心里犯嘀咕,这时候他的干儿子吕布上前跟董卓说别担心,他吕布一定会保护义父大人的安全。

董卓看到吕布后大为放心,况且自己身后还有数以千计的士兵随时候命,有谁能拿他怎么样?于是,董卓在袍服下面又穿了一件软甲。自觉已武装到牙齿、无懈可击的他又恢复了往日舍我其谁的气势,自顾自地换了一辆大车,他的亲信、随从跟在后面,一行人昂首进入未央宫。

其实,这时候未央宫已经成为董卓的鬼门关,在宫门前看门的不是董卓的亲信,而是吕布的同乡李肃和他手下的十几个士兵。

等董卓及其手下的后脚迈入未央宫,士兵们便把宫门关上,准备来个瓮中捉鳖。董卓察觉了异样,赶紧停下来看是怎么回事。这时候,四周的士兵一拥而上,李肃第一个抄起长戟往董卓身上捅。没想到李肃因为紧张这一下没使上力气,董卓内衬的软甲又质量甚佳,李肃的长戟竟不能刺入,只擦伤了董卓的手臂。

董卓过多了享乐的日子,久疏战阵,早已没了当年带兵打仗时的胆气和反应,慌乱之下一失足便从车上掉下来。等他好不容易从地上爬起来,第一句话就是:“我儿吕布在哪儿?”

这时候吕布也不装了,从怀里掏出王允给他准备好的诏书,跟董卓摊牌:“奉诏杀你!”然后他持矛向前,以势大力沉的一击直接戳死了董卓。

董卓一死,吕布和王允等人便开始大范围地清算依附于董卓的官员,能抓到的一律下狱处死,抓不到的就逼出长安。往日董卓的恐怖统治犹如厚重的铅云,数年来一直笼罩着长安城,而吕布的这一矛有如拨云见日,长安城里不论官员还是百姓,终于见到久违的阳光。于是,人人额手相庆,就差没公开举行大规模的歌舞表演表达喜悦心情了。

其实,杀戮仍在继续。

董卓死了,但他这样的恶贼在大众眼里是不值得同情的,因此当时想给他收尸的只有他从凉州带来的那些旧部。可此时这些人自己的性命也在旦夕之间,哪里顾得上一具尸体?于是,不久前还蛮横得不可一世的董卓不免落得暴尸的下场。

体形肥胖的董卓内脏脂肪含量本就严重超标,当机体死亡,新陈代谢停止之后,肥腻的油脂便从伤口处液化流出,覆于地面。看守尸体的士卒见此情景,非但不心生怜悯,反而想了个将此贼挫骨扬灰以泄愤的办法:把一根特制的粗灯芯放在尸体满是油脂的肚脐上点着,将董卓化作一盏巨型灯烛。这盏董卓牌天灯一直燃烧了数日方熄,而焚烧剩下的骨灰则被袁家门生撒到路上任人踩踏。

自从手刃董卓之后,吕布跟长安城里为数众多的董卓旧部算是彻底翻脸,这让他时时自危。因此,吕布建议王允干脆将董卓的旧部全杀干净。

吕布的这个建议让董卓那些旧部感到惶恐,其中以李傕、郭汜为代表的部将纷纷解散队伍,化整为零逃出长安。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李傕和郭汜跑到乡下后碰到了董卓女婿牛辅的手下、同样在逃命的讨虏校尉贾诩。

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三个人一碰头,并没有结伴继续逃亡路,反而让关中彻底变了样。

不久之前牛辅刚被军中叛兵所杀,贾诩作为一介书生,逃跑当然是必须的。但当他看到身为武将的李傕和郭汜身上的狼狈样比自己有过之而无不及时,反倒心生疑问:“二位将军,你们的军队呢?”

李傕回答:“现在情况这么紧急,大家逃得一个算一个,哪顾得上什么军队啊!”

贾诩眼珠一转:“这就不对了。听说长安城里到处都在杀凉州人,您二位可是将军啊,将军手上没有兵,算什么将军!照我说,如果二位再这样跑下去,只要来一个亭长,带三五个人,分分钟能把二位抓回长安去!”

李傕和郭汜听罢,紧张得话都说不利索了,忙请教贾诩:“计将安出?”

贾诩不慌不忙地告诉他们:“二位将军应该整顿军队杀回长安,去为董太师报仇。若事情成功了,二位可以奉国家以征天下,成就一番大事业;如果不成,再跑不迟。”

李傕和郭汜一听,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二人重新集结队伍,又一路收编沿途逃亡的士兵和百姓,浩浩****地杀向长安。

等他们回到长安城下,董卓的另一批旧部樊稠、李蒙等也前来会合,这时李傕他们的总兵力竟然达到了惊人的十几万人。这样的大军,长安城里的吕布是不能抵挡的。在进行一番抵抗之后,吕布于董卓死后的第六十天率领几百骑兵突围,逃出武关。

李傕、郭汜等人占领长安后,等待长安城里众人的是另一场屠杀。不出数日,包括司徒王允、城门校尉崔烈、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司隶校尉黄琬等在内的数万人惨遭杀害。

关中乱作一团,其他地方也好不到哪儿去。

在冀州,贪生怕死的冀州牧韩馥被袁绍欺骗,拱手让出冀州,随后被袁绍逼死;在青州,公孙瓒大破三十万黄巾军,然后把矛头指向袁绍,双方展开对青州、冀州的争夺;在兖州,刺史刘岱不听鲍信的劝告,被黄巾军所杀;并州和凉州刺史都被反贼所杀,刘焉则趁着以敛财扰民著称的益州刺史郄俭被黄巾军所杀之际,自己占了益州;南边的南阳郡,袁术得了块肥地,变得骄奢**逸,并联合北边的公孙瓒,与袁绍翻脸;在更南边,孙坚的儿子孙策对江东虎视眈眈。

天下一片大乱,三国的大幕徐徐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