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在国家乱糟糟、从官员到百姓都各顾各地忙着自己事情的时候,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皇帝刘宏驾崩。
皇帝的驾崩是推倒这本已摇摇欲坠的帝国大厦的最后一只手。
这时候刘宏有两个儿子:何皇后生的十四岁的刘辩,以及董太后养大的九岁的刘协。刘宏活着的时候一直没立太子,因为刘宏自己不怎么看得上刘辩,认为他的长相不够威仪,行为又过于轻佻,便想立刘协做太子。可寻常主意都拿不了的刘宏又怎能拿这么大的主意,于是立太子的事情就拖了下来,而且一拖再拖,直到自己临死,事情依然没个准信儿。
没有太子,那谁来继承皇位呢?据说刘宏最后是属意刘协的,而且把这件事情交由宦官蹇硕去办。
这件事情对蹇硕来说有些难办,因为按惯例,老皇帝驾崩,如果没有太子,就当立皇后的儿子做新皇帝。要是蹇硕贸然宣布有遗诏立刘协为太子,必然会遭到何皇后和何进的抵制。何皇后不过是一女子,对蹇硕而言倒也没什么。难就难在何皇后不是孤身一人,她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叫何进,当时是朝中的大将军。
虽然上军校尉蹇硕手握禁军,而且当时任命他的时候,灵帝刘宏说上军校尉是元帅,就连大将军也归他领导,可说这话的皇帝已死,没有皇帝在背后支持,蹇硕想以禁军对抗大将军,很难说有什么胜算。为此,蹇硕想了一个主意:以商量立新皇帝的名义召何进进宫,然后趁机干掉何进。
何进本是屠户出身,只因妹妹当上皇后而火速升迁,很难如朝廷中那些经历无数风雨洗礼的大臣那般充满斗争经验。因此,在这种关键时刻,对于蹇硕的邀请他毫不怀疑,一个人径直进宫了。
蹇硕的计谋眼看即将达成,奈何何进命好,在踏进宫门的前一刻,迎面碰到了蹇硕手下的司马潘隐。潘隐早年间跟何进私交甚密,此时大概是得了风声,特意前来向何进示警的。两人面对面相交而过时,周围还有其他人,不好明言,潘隐只能一边向何进请安,一边挤眉弄眼,使劲向何进暗示,就差没张嘴说出“快走”二字。
也许是何进自己开窍,也许是潘隐的古怪表情把他吓了一跳,何进的警觉性“噌”地提高。他望望那大开的宫门里深邃的走道,再望望四周高耸的宫墙,不由得一阵心惊,产生一种自己进去就出不来的感觉。
这种心惊的感觉使何进不安起来,他当机立断,立即勒马回身,抄小路一溜烟跑回军营,然后点齐士兵进驻各郡国在洛阳城中的官邸。至于蹇硕那边再来人催促,何进只称自己病了,实在去不了。
这边何进不就范,那边蹇硕也没有办法。而且,何进的兵都进城了,一旦双方起冲突,以洛阳城里不多的禁军,很难起到什么决定性的作用。蹇硕没有办法,只能认输。国不可一日无君,新皇帝的事情拖不得,只能按着以往的惯例来。四月戊午,刘辩即皇帝位。至于刘宏生前那不知有还是没有的遗诏,蹇硕更不敢拿出来说了。
虽然有了新皇帝,但不管是外戚还是宦官,经过这一番波折,都很难平静。刘辩的继位并不是结束,而仅仅是斗争的开始。
满朝的文武大臣长期以来迫于宦官的**威,不敢有过多的动作,好不容易见到宦官在皇帝那里失势,便有人蠢蠢欲动。时任佐军校尉的袁绍跟何进建议诛杀所有宦官。
自从自己的外甥当上皇帝,何进的权势日大,逐渐不把宦官们放在眼里。虽然他暂时不同意杀死所有宦官,但对于曾经想谋杀自己的蹇硕,何屠夫则是意难平,准备杀蹇硕报仇。
另一边的蹇硕也一样。自从不得已让刘辩当了皇帝,他便离开皇宫,坐镇禁军中,时刻提防何进的报复、打击。但世上只有千日做贼的道理,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横行惯了的宦官们似乎也并不习惯被动的防御。虽然蹇硕上次功败垂成,失去了干掉何进的最好机会,但他依然决定再尝试一次。
于是,蹇硕给赵忠等人去信,跟他们说了自己的担忧以及计划:“听闻何进打算扫灭我们这些宦官,只是碍于我蹇硕掌握着禁军才没有动手,但动手是迟早的事情。为今之计只有先发制人,希望诸位找机会助我一臂之力,找个由头让何进进宫。只要他进宫,大家把宫门一关,来个瓮中捉鳖,先一步把他杀掉。”
蹇硕的这封书信到了赵忠那里后,赵忠不敢自己做决定,遂找来十常侍中的其他几人一起商量对策。
十常侍并不是一个共同体,各有各的心思。其中有一个叫郭胜的,这个人心里其实是偏向何进和何皇后的,自然不同意蹇硕的做法。郭胜非但提出了反对意见,而且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把蹇硕的书信偷偷地送给何进看。
何进这下不干了。没等蹇硕再有动作,他便抢先一步杀了蹇硕,又把禁军的兵权拿到自己手里。
至此,外戚和宦官第一回合的斗争以何进的胜利结束。
但双方没有休息,第二回合的斗争紧接着就开始了。
赵忠、张让等宦官见斗不过何进,而且蹇硕的事情也让他们心惊,出于对自身性命的担忧,宦官们便开始寻找同盟,一起对抗何进。
那谁能成为宦官们的助力呢?
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与何进及何太后有不可调和的矛盾,那就是董太皇太后。刘辩继位之后,生母何皇后自然跟着临朝听政,这让董太皇太后十分眼红。在她看来,坐到大殿上听政的应该是自己。可惜蹇硕棋差一着,被何进占了先机,不仅让刘辩当了皇帝,他自己还丢了性命,更让董太皇太后空欢喜一场。
有了蹇硕的教训,董太皇太后大概领悟到了做事一定要自己动手,不能假手于人的道理,于是亲自跳出来和何太后一方作对。董太皇太后也不是没有人可用,她的侄子董重时任骠骑将军。每次朝堂上一讨论事情,董重必然持和何进相反的意见,然后董太皇太后就会出来声援骠骑将军。这也不是说何进的意见都是错误的,而是董太皇太后并非就事论事,纯粹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可即便这样,董太皇太后的声音仍然往往不如合法听政的何太后的大。
屡次受挫之后,董太皇太后恼羞成怒,盛怒之下指着何太后的鼻子说:“你这婆娘如此嚣张,不过是仗着你哥哥的权势罢了,看我改天让骠骑将军把何进的狗头砍下来!”
论在朝堂上的权势、地位,太皇太后不如皇太后,骠骑将军也不如大将军,正面对抗几乎没有胜算。董太皇太后这样做完全没有意义,反而让对手察觉到了危险。于是,何太后把董太皇太后的狠话告诉了何进,何进便连同弟弟车骑将军何苗及三公,一起上奏折弹劾董太皇太后,罪名是太皇太后指使已故的中常侍夏恽、永乐太仆封谞等人在地方上横征暴敛,并把所得财物都收入她自己的永乐宫。
何进他们所说是否确有其事呢?或许有,或许没有,更或许有些有,有些没有,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要以这个为借口达到他们的目的:因为董太皇太后有这样那样的不法行为,而且她是藩妃出身,因此不宜再留在宫中。
不留在宫中,该去往何处呢?何进他们早想好了:她董某人本为解渎亭侯刘苌的妻子,那就保留太皇太后的待遇,但人必须迁回原来的封地,如当年汉平帝母亲卫姬一样。
对于何进等人的奏折,知晓内容的董太皇太后当然是愤怒的,是不能同意的,可她这时才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玉玺不在自己手里。何进、何太后就是在她面前耍阳谋,堂堂正正地走程序,她也没有任何办法。
眼睁睁地看着何太后在奏折上签字、盖章,然后何进带兵把董重的骠骑将军府围个水泄不通,逼得号称能“斩何进狗头”的董重在家里自尽,“无能狂怒”的董太皇太后这才知道恐惧。还没来得及被赶回解渎亭国,这个四十出头的女人便得了急病,很快就在恐惧和疾病的双重打击下暴毙。
再下一城的何进和何太后志得意满,但何进不知道的是,厄运的屠刀很快便要落到他头上。
这时,除了依附于十常侍的,朝中其余大臣都视宦官为洪水猛兽,皆欲除之而后快,只不过方法不同而已:保守派主张徐图之,中庸一些的主张挑几个最坏的先杀了再说,激进者则要以疾风骤雨之势将所有宦官一网打尽。虽然主张有异,但他们都将消灭宦官的希望寄于何进身上,并不断地给何进出谋划策。
这里面最积极的就是当时的佐军校尉袁绍,而且早在对付蹇硕的时候,袁绍就表明了他的立场和态度,用一句话简单概括就是:杀光所有宦官。
对于袁绍的建议,何进还是很心动的。然而,一封奏折报上去,何太后却不同意他们的做法。何进虽然正杀得起兴,可何太后不拍板,何进心里再怎么想也不敢动手。心痒难耐的何进浑身难受,于是袁绍便给他出了一个主意:以何进的私人名义召地方上的猛将带兵进逼洛阳,然后跟何太后说他们是来请愿诛杀宦官的,以此吓唬何太后。何太后不过是一区区女流之辈,一被吓唬必然不知所措,只能依靠大将军何进,到时候还不是何进说什么就是什么?
何进一听,顿觉:善。
那袁绍口中所谓的猛将都有谁呢?他们分别是大将军府掾王匡、东郡太守桥瑁、武猛都尉丁原。这三人确实是当时的实力派,是一匹匹龇牙的恶狼。
哦,对了,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家伙:前将军董卓。
这是一只噬人的猛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