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思考
鹦鹉螺号从太平洋出发,如今已达大西洋,如果就此返程回太平洋,就是完成了环球旅行。但是,尼莫船长却不满足于此,他还想去哪里探险呢?
阅读批注
直到3月12日,在不知不觉中,鹦鹉螺号迎来了新的挑战。
这一天,尼莫船长告诉我,他想用实验的方式探究一下,大海究竟有多深?我们从太平洋出发到大西洋,到现在已经走了一万三千里,如今我们来到的一片海域,是先驱者号当年探测过的海域,在当时,由于技术上还没有成熟,先驱者号的探测器并未深入到海底,而是只探到了海平面下一万四千米。前人没有做到的,尼莫船长想要努力做到。所以,他想对大海的深度做一个全面的探测。[1]
对于鹦鹉螺号来说,它不需要专门的探测器,因为这个潜艇本身就是一个探测器。尼莫船长决定让这个“探测器”进入到最深的地方探测数据。水手们都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好了应急准备,我也准备好了纸笔记录测试的所有结果,期待着见证这历史性的时刻。
在煎熬的等待中,鹦鹉螺号下潜了两个小时,我们到达了海底一万三千米,船上的人都能够感觉到,鹦鹉螺号已经被压力强大的海水包围,海底生物在潜艇外游**,不过,随着下潜的深度越来越大,海底生物的数量也越来越少。可是,这时候,我们仍然感觉不到已经到了海底。到达了海平面下一万四千米,我发现海水中出现了一座座黑色的山峰。
虽然鹦鹉螺号承受着来自水流的巨大压力,却仍然在坚持下沉,尼莫船长没有叫停,他下定决心要去最深的海底一探究竟。随着潜艇的下沉,我感觉到潜艇的钢板在不断地颤动。这时,代表生命迹象的海底生物也越来越少了。[2]
我们达到了一万六千米的深度。
“这是人类从未到达过的深度啊!船长,我们每下降一米都是在创造新的世界纪录。”一边说着,我指向窗外,“您看,船长,多么美妙的岩石,这是地球的产物,我们人类却没有办法在这里繁衍生息,这是地球最隐秘的角落!”
“没错,不过我们可以记录它们,拍一张海底照片再简单不过了!这也是我们人类伟大的创造。”说着,尼莫船长拿来了一台照相机,拍下了一张照片。
潜艇外,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原始的岩石,岩石中有掏空的深洞,它们藏在深海之中,从来没有接受过阳光的照射,所以表面看起来显得黑暗阴冷。光滑、亮洁的岩石,没有一点儿苔藓,也没有一块斑点,看起来光滑如被水洗过一样。远处,在天际线那边,有一道美丽的线条,如同画家用手里的画笔画出来的那样,那是延绵起伏的山脉。[3]
正在我准备欣赏更深层的风景时,尼莫船长突然说道:“咱们上去吧,教授先生。我担心鹦鹉螺号的零件承受不住更强的压力了。”
潜艇开始上升,船头有力地分开了海水,如释重负般的发出了“哗哗”的声音,窗外的风景瞬间消逝,快得如同闪电一般。仅仅用了四分钟,鹦鹉螺号就回到了海面,因为冲击的惯性,鹦鹉螺号像条飞鱼似的冲出海平面后又落下水来,溅起了一大朵浪花。[4]
海底的实验结束,尼莫船长的疯狂之旅却在继续。到了3月13日夜里,我以为,尼莫船长会指挥鹦鹉螺号从大西洋返回太平洋,完成他的环球之旅。没想到的是,船长却命令鹦鹉螺号的船员往南驶去。他究竟想去哪里?难道真的要去南极吗?一直到第二天,我看见海平面上出现了浮冰。
我明白了,船正在开往南极的方向!在此之前,就连最大胆的冒险家都没有来过南极!我想起尼德的担忧,果然,人们只能用“疯狂”两字来形容尼莫船长。
越是往南航行,那些漂浮着的岛——实际是浮冰就越多越大。终于,鹦鹉螺号进入了南极圈。
在阳光的照射和云雾的遮挡下,冰块变换着不同的颜色,有些冰块表面出现了绿色的条纹,就像用硫酸铜画在上面的一样;有些冰块则像是巨大的紫水晶,光线穿透表面,冰块中出现了闪闪光亮。[5]
然而,五颜六色的冰块下,却处处是危险——鹦鹉螺号四面八方都是浮冰坍塌的轰鸣声。我们都担心会不会就此埋葬在冰山下边。[6]
果然,担心并不是多余的,驶入南极圈没多久,冰原彻底挡住了我们的道路。尼莫船长尝试用鹦鹉螺号冲破冰原,他命令船员们开足马力,向大冰块冲去。
巨大的潜艇像飞出去的子弹冲入冰原,一阵巨大的轰隆声响起,随之而来的是冰块破碎的声音,冰的碎片冲出海面,飞向高空,在我们的四周落下。冰块碎裂了,我们终于冲出了冰原。
然而,接下来又出现了一座冰山。
“大浮冰!”尼德对我说,“对于航海家而言,浮冰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果然,此时的尼莫船长沉默了,鹦鹉螺号也不得不在这片冰山前停住。
此时,在我们眼前看不到流动的海水,一大片浮冰横亘在鹦鹉螺号面前,上面是参差不齐的冰块,像是冰河解冻或凌汛到来时的情景,只不过,这里的场面更加宏大,冰块犬牙交错,混乱不堪。[7]
我轻声问尼德:“大浮冰后面有什么?”
“是冰,都是冰!一片冰连着一片冰!”
接下来,尼莫船长用了很多方法,可是始终没有冲破冰山,探出一条前行之路。
尼莫船长问我:“教授先生,很显然,我们已经动弹不得了,对于这样的困境,您有什么想法?”
“我想,我们被困住了,至少我看不出有什么脱离险境的办法,船长。”
“啊!教授先生,”尽管已经失败了很多次,可是尼莫船长的语调中却依然满含自信,他回答道,“您还是老样子,只会看到眼前的障碍!我可以向您保证,鹦鹉螺号不仅能从浮冰中脱身,而且能走得更远!”
“走得更远?往南走吗?”我眼睛直愣愣地问道。
“是的,先生,去南极。”[8]
“去南极!”我不禁提高了嗓门,忍不住把难以置信的神情挂到了脸上。看来,他真的想要走到南极点了。我知道尼莫船长是一个勇敢的人,但是到目前为止,地球上还没有人类到达过南极。大概只有疯子才会有这样的想法![9]
“我相信您,船长。”不知不觉间,我的语调中也带有了讽刺,“毫无疑问我们会继续往南,可是现在我们既不能前进,也不能后退,您打算让它从上面飞过去吗?”
“从上面?教授先生,”尼莫船长摇了摇头,淡定地回答,“当然不是从上面飞过去,而是从下面走。”
“从下面走!”没错,海平面上的冰山遮蔽了我的双眼,更阻塞了我的思维,我忘记了鹦鹉螺号是可以下沉的。“没错!我们可以沉到水下再驶过去,冰在水下的密度,要比水上小得多!”
“不过,我们还有一个很大的困难,下潜到下面,我们要行驶好几天,在这段日子里,我们不能潜出水面更换氧气。”[10]
虽然这确实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但相比于被浮冰围困在这里,冒着风险闯一闯还是有必要的。有了新的办法,尼莫船长一刻也没有耽搁。在他的号令下,十来个船员登上鹦鹉螺号两侧,握紧手中的镐,凿开船身周围的冰,好在新结的冰一点儿都不厚,没花多长时间,鹦鹉螺号两边的冰都清理完成,船的下部终于能活动了。鹦鹉螺号开始慢慢下潜。
透过玻璃,我们可以看到南极海深处的海水。慢慢地,鹦鹉螺号下沉到了海平面以下八百米的地方。可以看到,这里的海底非常荒凉,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不过,在水下,潜艇也行驶得更加顺畅。
到了3月18日早晨五点的时候,我早早地醒来,回了客厅。这时,鹦鹉螺号已经放慢了速度,它正在慢慢排出蓄水池里的水,谨慎地浮向水面。
可是,重回水面的过程却并不简单。每次上浮到离海平面不远的位置,鹦鹉螺号总是会撞到海平面上的浮冰,这些大约有四百米厚的浮冰,压在鹦鹉螺号的头上,阻挡它继续上升的道路。我们很担心,因为如果鹦鹉螺号回不到海平面,我们就无法从海面上获得氧气。[11]
无数的尝试,终于得到了回报。3月19日凌晨,当我还睡眼惺忪的时候,尼莫船长敲开了我的舱门,高兴地对我说:“先生,我们回到海面了!”
我冲向平台。是的!我们回到了海面!抬眼望去,只能看到海面上零星的冰块和一些浮动的冰山。这是一片白色的世界![12]
“我们已经到南极了吗?”我激动地问船长,心脏怦怦直跳。我们会是第一批到达南极的人吗?
“我不知道。”他回答我,“中午的时候,我们会用罗盘测量一下。”
在鹦鹉螺号南方的位置,距离它二海里的地方,有一座孤零零的小岛。我们小心翼翼地朝小岛驶去,因为害怕撞上潜藏在海底的冰山,我们航行得非常慢。一小时以后,我们才到达小岛。
为了行路更方便,在距离小岛不远的地方,鹦鹉螺号的小艇被放到了海里。船长、他的两个船员、康赛尔和我一起上了小艇,尼德并没有露面,他想看船长的笑话,因为他一直不愿意承认鹦鹉螺号到了南极。[13]这时是上午十点。
小艇来到了小岛的沙滩。正当康赛尔要跳下地去的时候,我拦住了他。
转过头,我对尼莫船长说:“如果这真的是南极,第一个踏上南极这片土地的荣誉应该属于您,所以应该您先走下船。”
“是的,先生,”船长回答,“直到今天,还没有人在这里留下过足迹,我想您和我一起在这里见证了历史。”
尼莫船长轻轻一跳,从船上落到了这片沙滩上,迈入了这片神秘的土地。不难看出,尼莫船长已经激动万分了。他用尽全身力气,爬上了一块倾斜的岩石,站立住后,他抱紧双臂,用炙热的、炯炯有神的目光扫视着这片土地。 [14]我觉得,在他平静的外表下,内心一定是心潮澎湃的,仿佛他已经成为南极的主人。
这之后,我们随着尼莫船长一起巡视起了这片土地。
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寸草不生,而地上则布满了很多洞,后来我们知道,那是企鹅窝,为了下蛋所用。从里面钻出来很多鸟,它们跟鸽子差不多大,全身都是白色的,长着一只尖尖的小嘴,眼睛周围是红色的圈。偶尔,天空中会有几只信天游飞过,它们的翅膀有四米多宽。
美中不足的是,直到中午,雾气一直很大,太阳躲在雾气后面,始终没有露面,没有太阳就无法测定方位,也就无法知道我们是不是真正到了南极。
我看到尼莫船长倚在一块岩石上,焦急地看着天空,眼神里满是烦躁。可是,着急又有什么用呢?这个无所不能的人,面对始终不露面太阳,也没有任何办法。最后,船长终于无奈地说:“明天我们再来测吧。”于是我们回到了鹦鹉螺号。
第二天,也就是3月20日,暴风雪终于停歇了,浓雾也慢慢散去,只是外边的温度还很低,冷得刺骨。这时是早上八点,离观察太阳的时间还有四个小时。然而,如前一天一样,直到正午时分,太阳还是不肯出来。[15]
只能又等了一天,3月21日,这天正好是春分,南极圈的长夜期就要开始了,也就是说,今天就是太阳在这里洒下光辉的最后一天。这光辉属不属于尼莫船长,今天是最关键的。
早晨五点我就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了,早早地起了床,走上平台,我看见尼莫船长也已经站在那里了。我能猜到,任谁都不会对这伟大的发现无动于衷。
“天气晴朗了一点儿,”他对我说,不过声音里却有一丝谨慎,“今天很有希望出太阳。我们去陆地上,选一个观测点。”
尼莫船长选了一座山峰作为观测点,熹微的晨光中,我们开始攀登,空气中充满了火山所独有的硫黄味,踩在满是冰的山体上,我们攀爬得异常艰难。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我们才登上了这座山峰。
极目远眺,仍然是一片白色的世界。
终于等到了临近十二点的光景,久违的太阳像红色的气球一样慢慢升上天空,太阳的光线洒在这荒芜的大地,也洒向这片人类还未驰骋过的地方。[16]
船长举起一个观测太阳用的望远镜,我拿着精密时计,心跳剧烈,我们的双手也在轻微颤抖着——如果天空中那半个太阳消失的时间正好与精密时计上的正午时间相吻合,那就说明我们是站在南极点上了。
“十二点整!”我大声喊道。
“南极!”尼莫船长回答,声音庄重却具有穿透力,我感觉到了他的激动之情冲出心脏,渗透到声音之中。他把望远镜递到了我的手中,我用望远镜一看,太阳正好被地平线一分为二。
这时,山峰顶端的太阳已经开始沉默,夜色从山峰的南边升起。尼莫船长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亲密动作,他用手扶住我的肩膀,对我说:“先生,我正式宣布,这块以前从未有人涉足的大陆,现在正式属于我了。”
“船长,您想用谁的名字来命名这块土地?”
“以我自己的名字,先生!”
说完,尼莫船长在这片岛屿上插了一面写有“N”字的旗帜。转过身,他大声喊道:“再见了,太阳!沉下去吧!让六个月的长夜遮挡住我的新领地!”[17]
阅读赏析
鹦鹉螺号的主人尼莫船长有一颗坚定的征服大自然的心,他居然带着教授等人第一次踏足了南极。去往南极的过程可谓艰险,哪怕是强大的鹦鹉螺号也无法与南极厚厚的冰层正面冲击,转而从海下挺近南极。终于到达南极这片象征自由和荣誉的土地后,尼莫船长的自豪和骄傲之情满溢,他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南极大陆,把写有“N”字的旗帜插在南极的岛屿上。作家凡尔纳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冒险者的赞歌。
阅读延伸
1.鹦鹉螺号是如何破冰的?
2.教授为什么阻止康赛尔,而让尼莫船长成为第一个踏足南极的人?
[1] 铺垫 从这里可以看出尼莫船长对大海的探索从未停止。此外,有关大海深度测试的情节其实是为后面的冰原探险做铺垫。
[2] 细节描写 不断颤动的钢板和越来越少的海底生物,两处小细节共同将紧张的气氛铺展开来。
[3] 景物描写 由近及远的景物描写让我们一览深海风光,空灵而壮美。
[4] 比喻句 好的比喻句通常会选择读者熟知且恰当的喻体,让读者阅读时更容易产生画面感。
[5] 景物描写 1911年人类才第一次踏足南极,而作者凡尔纳在1870出版的《海底两万里》中却细致地描绘了南极风光,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想象力。
[6] 伏笔 无往不利的鹦鹉螺号会被冰山阻隔吗?此为伏笔。
[7] 景物描写、前后照应 鹦鹉螺号果然被冰山挡住了前进的脚步,这与前文照应。对冰块的景物描写渲染了鹦鹉螺号被困住的尴尬气氛。
[8] 对话 对话最能展现人物性格:阿洛纳克斯教授喜爱冒险,但总是被各种实际的困难阻碍住脚步,缺乏想象力;尼莫船长不仅热爱冒险,他还拥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精神。
[9] 前后照应 既照应了前文中尼德将尼莫船长视作疯子的情节,也是为了再次强调尼莫船长勇往直前的精神。
[10] 伏笔 强大的鹦鹉螺号也需要定期升到海平面换气,教授的担忧也成功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
[11] 悬念 教授的担忧还是发生了,鹦鹉螺号如何才能破冰而出呢?
[12] 景物描写 简短的景物描写却饱含激动的心情。
[13] 人物塑造 相较于教授和仆人康赛尔对科研探索和海洋探险的好奇心,尼德更向往自由,因此他对尼莫船长探索南极的行为并不好奇,也乐得看尼莫船长的笑话。
[14]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终于实现目标的尼莫船长抑制不住兴奋之情。《海里两万里》流露了很多人类征服大自然、做大自然主人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尼莫船长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15] 景物描写、叙述 无所不能的船长也无法让太阳升起。作者将确认是否是南极的小情节写得一波三折,悬念迭出,节奏把控得很好。
[16] 寓情于景 想必尼莫船长等人从未像此刻这样期待太阳升起。作者寓情于景,渲染了大家即将确认已踏足南极的喜悦气氛。
[17] 语言、动作描写 尼莫船长的语言和动作都透露着他征服南极的自豪和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