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赏析
前面介绍了那么多神通广大的昆虫,想必你关于昆虫的知识又丰富了不少。在这一篇中,法布尔将带领读者回归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昆虫——菜青虫。众所周知,菜青虫是一种害虫,它不仅胃口大,破坏能力又强。不过别担心,人类早就掌握了对付它们的妙招!
阅读批注
说到菜青虫,大家可都不陌生吧。这种小虫子可是赫赫有名,如雷贯耳呢!要是有个害虫排行榜,它绝对能“名列前茅”!它可是分布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了。[1]
我们常常在卷心菜里见到这种虫子。它把卷心菜当成了自己家,随意在里面撒泼打滚,把卷心菜的叶子都吃光,把自己养得肥肥的,把农民伯伯气死了。[2]
菜青虫的妈妈菜粉蝶喜欢把虫卵产在卷心菜的菜叶上,卵囊里面有小小的胚胎,它们安全平稳地吸附在那里,一点儿不客气的在这里安了家。
过一段时间,菜青虫幼虫长大了,它慢吞吞地从卵囊里爬出来,开始不断地啃食卷心菜的菜叶,给自己输入营养成分。虽然这时它们还很小,只有两毫米那么大,但是它们的胃像无底洞一样,怎么都填不满。不一会儿,一片菜叶就被它们啃食干净了,只剩下叶脉和叶柄,运气好点儿的话,卷心菜还能活,运气不好,一整株卷心菜就这么死了。
它们把粪便排在菜心上,造成大面积污染。污染了这一块儿还不够,它们挺着胖胖的身子重新转换战场,接着大吃大喝,丝毫没有愧疚的意思。浅橘黄色的大胖身子上长着稀疏的白色纤毛,小脑袋乌黑发亮,模样倒是不错,就是心肠太坏了。[3]
菜青虫对卷心菜的喜欢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只要它们看到绿油油的菜地,就想着一定要征服这块地上的所有卷心菜。它们的家族很庞大,成员众多,关系千丝万缕,来到新战场之后,大家各自散开,寻找自己的地盘,然后无条件地征服自己的目标。
它们的关系不错,虽然有竞争,但彼此不至于红脸,反正每年夏天卷心菜有的是。它们互助互爱,保持着一定的联系。每只虫子都吐着细丝,这些细丝挂在菜叶之间,像一条条路。[4]这些小家伙靠着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在菜地里编织出一片交通网,任它们随意走动。当然,这种网很细,我们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只有在放大镜的帮助下,才能看到这些小家伙的杰作,并忍不住发出感叹。
没过多会儿,小菜青虫就要再一次发生蜕变。它们的身子依然还是橘黄色的,不过上面会出现一些黑色的小点,夹在白色的纤毛中十分明显。这时的菜青虫个头儿很小,它们花光所有力气来进行蜕皮,因此需要静静地躺三四天恢复精力。
等它们恢复好了,又来精神了!兴致勃勃地冲向鲜嫩的菜叶,恨不得一口气全吃光了。这些卷心菜在小家伙们的疯狂肆虐下,变得像筛子一样,一片完整的叶子都找不到。[5]我一边偷偷观察它们,一边忍不住发出感叹,它们应该是目前为止我看到的胃口最好的昆虫了!
菜青虫的巨大破坏力常常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农民伯伯会想出好多办法来对付它们!古代的时候,人们会在菜地的中央立一根木桩,在木桩的顶上放一个被太阳晒得非常白的马头骨,要是母马的头骨会更好,现在多改用蛋壳。据说这个奇怪的装置能很好地吸引菜青虫,将它们杀光。
我十分不理解这样做的原理,便向农民伯伯请教。他们告诉我说木桩上的蛋壳被太阳照得闪闪发光,菜粉蝶妈妈们十分喜欢在这样的地方产卵。等幼虫从卵囊里爬出来的时候,它们会被炙热的太阳光烤死,就算不能把它们烤死,这里也没有食物,饿也能把它们饿死。侥幸存活下来的不是没有,但可以说十分少了。
我觉得人类的智慧真是无穷,古代的科技并不发达,生活条件也没有现在好,受教育的程度更没有现在这么高,但是那时候的人可以想出这样的好点子,而且这种方法一直流传至今,基本上没有改变,小小的菜青虫虽然魔高一尺,但人类的无限智慧更是道高一丈。所以,小家伙们也只能自认倒霉了。[6]
阅读赏析
在本篇中,法布尔向读者介绍了臭名远扬的菜青虫,并表达了对这种害虫恶行的批判。相较于前面章节的许多昆虫,菜青虫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昆虫,读者对它们或多或少已经有一些了解,这虽然降低了作者普及知识的难度,但也对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往往我们在刻画一种被他人熟知的事物时,容易流于俗套,难以写出新意,但阅读《昆虫记》你会发现,法布尔总会找到新奇的视角带读者重新认识昆虫。
俗语说“魔鬼藏在细节里”,法布尔不仅写菜青虫们如何吃卷心菜,还写到它们如何借助卷心菜繁育后代,如何破坏卷心菜,以及它们与农民围绕卷心菜进行的旷日持久的斗争,这一切都是从菜青虫一个小小的习性里挖掘出来的。法布尔能将菜青虫吃卷心菜的一个行为写尽、写透,写出读者们忽略掉的或尚未发现的细节,也就使得文章获得了与众不同的魅力。在进行写作练习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勤观察、多思考,才能发现细节里的精彩。
阅读延伸
1.文章中多次提到农民对待菜青虫的态度,这对于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2.作者是如何层层递进地表现菜青虫对卷心菜的危害的?
3.再从文中找到一处描写菜青虫破坏卷心菜的细节描写,分析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 开篇点题 作者开篇就点明菜青虫是有名的害虫,由此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 拟人 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还原了菜青虫只顾自己吃饱,肆无忌惮地啃食农民的作物的嚣张模样。
[3] 拟人 作者对菜青虫的“控诉”层层递进,此处更是详细地描写了它如何一边挥霍一边破坏蔬菜的,作者还通过菜青虫的无耻行为揣摩它的心理,认为它“丝毫没有愧疚的意思”,进一步表明自己对菜青虫的控诉,即使有还不错的颜值也无法改变作者对它恶劣行为的不满。
[4] 比喻 作者将菜青虫吐出的细丝比作路,既形容了它们四通八达的样子,也说明了细丝的交通作用。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目的是把抽象的事物变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浅显,这一句中喻体“路”的选择兼顾了形象和功能的合理性,使得比喻既生动又贴切。
[5] 比喻、侧面描写 菜青虫的破坏力有多强呢?作者用侧面描写给出了答案。此处作者没有直接给菜青虫的破坏力下结论,而是通过被它们啃食过的卷心菜的惨状来表现。“变得像筛子一样”“一片完整的叶子都找不到”可见菜青虫食量惊人、破坏力巨大。
[6] 心理描写 在了解农民如何对付菜粉蝶后,作者不由得感叹“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看到恶贯满盈的菜青虫被人类制服,作者也长舒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