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狡诈的蝎子(1 / 1)

阅读赏析

一些昆虫之所以能经历种种危机,在漫长的自然选择中存活下来,有的是依靠它们强大的繁殖能力,有的则依靠健壮的体魄、致命的武器。提到蝎子,我们一定觉得它属于第二种,但其实它还有一个秘密武器,那就是高超的骗术。

阅读批注

你们应该都听过蛇蝎心肠这个成语吧,形容某个人的心肠狠毒。这里面出现了两种动物,蛇和蝎。用这两种动物来形容一个人的狠毒,可见这两种毒物的毒性有多强了。[1]

很多人都怕蝎子,因为蝎子本身颜值就不高,它总是翘着尾巴吓唬人,谁都怕被它这个了不起的尾巴蜇到,我是没有被蜇过不知道那滋味,但据被蜇过的人回忆说,如果不幸被蝎子蜇了,那将是一段永远也不能忘怀的痛苦记忆。有的人甚至都不愿意回想。蝎子尾部的螫针相当厉害,毒性之强,不光人受不了,就连蝎子的同类也受不了。

我一直不知道蝎子是怎么攻击敌人的,因此,我特意做了一个实验。我把两只蝎子放在一块儿,用草棍拨动它们,让它们愤怒。两只蝎子被我挑拨得怒发冲冠,气鼓鼓地看着对方,恨不得立刻把对方打倒。[2]

我小心翼翼地躲在一边,以免它们伤及无辜。我看到它们张开自己那对有力的大钳子,摆成月牙的形状,不让对方靠近。同时,尾部的螫针朝前突击,两个小毒囊不时碰在一块,我清清楚楚地看到清澈透明的毒汁就挂在螫针的尖儿上。[3]

它们角斗的时间并不长,因此胜负马上就分出来了。我抓的这两只蝎子实力相差太多,其中一只白蝎子一不小心就被另外一只的螫针刺中了,决斗结束得这样快是我始料未及的。又过了差不多两三分钟,那只受伤的白蝎踉踉跄跄地走了两步路后倒下了。

我发现取得最终胜利的那一只蝎子没有丝毫兴奋的表示,淡定地走到手下败将跟前,从头开始一点儿一点儿慢慢地享用了起来。它一小口一小口地吃着,好像一点儿都不着急的样子。我想,莫非蝎子们比较享受这个过程?看着失败者的身体被自己一点儿一点儿瓦解,它们能从中得到快乐?[4]

普罗旺斯地区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如果把蝎子放在火里让它们没有办法逃脱的话,它们对生存会马上失去信心,失去理智地用蜇针刺向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只是一种传说,一个流言,至于它的真实性到底有多少,还是得靠实验结果说话,于是,我又开始了一个新的实验。

我把烧红的木炭围成了一个圈,挑了一只个头儿最大的蝎子放进去。木炭散发出来的热浪连我都感受到了,圈里面的蝎子自然也感受到了。[5]它拼命地给自己找活路,一会儿往前,一会儿往后,一会儿往左,一会儿往右。可无论哪个地方,都只有滚烫的热浪在等着它,任它插翅也难飞。

焦急的蝎子尝试了各种办法逃出去,但都失败了。隔着热浪我都能感觉到它的着急、愤怒、失望和疯狂。可能是太生气了,蝎子开始突然挥舞它的尾巴,卷成钩子的形状,又伸得直直的,接着再举起……[6]

我被它这一连串的动作搞蒙了。

我实在不知道它要做什么,这时,我又看到它突然**起来,接着整个身体都是直的,躺在地上一动不动。我以为蝎子死了,可能是什么时候自杀了,我没看到。看来,那个传说是真的。

就当我用镊子把这个可怜的家伙夹了出来,放在凉凉的沙子上,看它是否还有生机的时候,它居然奇迹般的复活了!而且丝毫看不出刚刚经历了一场生死!

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我又陆续做了几次同样的实验,结果都是一样的。所有这只蝎子做过的动作、有过的表情,它们都有。每次我以为它们真的要死的时候,把它们放到安全的地方后它们都活了过来。无一例外。

实验结果告诉我,那些信了传说的人,其实是被狡猾的蝎子给骗了。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个小家伙演技高超,是个不折不扣的骗子。[7]连我都差点儿被它们骗了。所以,普罗旺斯地区的这个传说可信度实在没有,我用无数个实验结果证明了它的伪造性。

其实,昆虫界有许多虫子都会在自己遇到危险时装死蒙骗对手。这个伎俩虽然很可笑,但是百试百灵。或许适度的伪装才是它们的生存之道吧。

阅读赏析

狡诈的蝎子为了躲避危险,进化出了“装死”的技能。但如果你只知道蝎子攻击性强、毒性大,可能会想当然地以为它可以在昆虫界横行霸道,因此不需要躲避或逃跑。普罗旺斯地区的居民和法布尔或许都被蝎子的外表骗了,其实,即便是厉害的昆虫依然只是生物链中的渺小一环,总有它们需要逃离的危机。作者没有因为某种昆虫的强或弱对其区别对待,而是客观地记录它们的行为,理性分析它们背后的动机,将昆虫放置在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用关联性的视角看待昆虫与世间万物之间的关系。

在本篇文章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蝎子在战斗中和被激怒状态下的夸张表现,将蝎子好战易怒的性格生动地展现出来,同时借此与它们奇迹般的复活形成鲜明的反差,让读者意识到蝎子其实并不是有勇无谋的打手,而是狡诈狠毒的战士。

阅读延伸

1.试分析“普罗旺斯地区的传说”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本文共介绍了蝎子的哪些习性和特征?

3.分析文章最后“或许适度的伪装才是它们的生存之道吧”一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1] 侧面描写 作者通过侧面描写的方式,通过成语调动读者的普遍认知,让读者认识到蝎子的毒性之强。作为一部科学著作,作者为了增强读者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减少阅读的障碍,除了在描写昆虫习性时使用大量修辞手法,让语言变得生动鲜活外,也通过与读者的生活阅历相结合的方式,站在读者的角度解释问题,与读者进行平等的交流。

[2] 神态描写 作者的简单挑拨让两只蝎子迅速进入战斗状态,体现了蝎子好斗、攻击性强的特征。

[3] 细节描写 作者进一步刻画两只蝎子战斗状态下的形貌特征,借助有力的钳子、锋利的螫针和致命的毒汁三个典型特征放大了战斗的危险气氛,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抓住了最能代表蝎子攻击力和致命性的特征,使读者真切地体会到蝎子的狠毒。

[4] 设问 如此好战的蝎子却并没有因为取得最终胜利而感到兴奋,战斗前后的巨大反差不仅让作者意外,也让读者不解。作者将自己当时的疑问以设问的形式交代出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并将答案交由后文揭晓。

[5] 环境描写 “烧红的木炭”和“热浪”证明了温度之高,在这样的环境下,蝎子也将面临生死考验。看到这里,读者对实验的结果更好奇了。

[6] 动作描写 作者用“挥舞”“卷”“伸”“举”四个动作精准描述了蝎子在生死关头的夸张表现,这些极具攻击性的动作也表现出蝎子当时的疯狂。

[7] 比喻 当作者得知了真相,不由得感叹它们的骗术高超,而关于蝎子的传说也说明有无数人都曾被蝎子欺骗过。想到此,作者把蝎子比作骗子是再贴切不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