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像【神秘古蜀】(1 / 1)

神秘奇幻的青铜面具、人头、人像、神树,三星堆文化究竟是何方文明?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像

近日,四川成都举行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通报提到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遗址新发现六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其中已出土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五百余件,让这个尘封的神秘古国再一次走入公众的视野。对于“三星堆遗址”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它曾出土大量风格诡异、震撼人心的青铜面具、人头、人像、神树,其中那件高达二点六二米的青铜大立人像,还是同时期世界上最大青铜人物雕像。

三星堆遗址与三星堆文化

神秘的青铜文化

在三星堆出土的二十多件青铜面具中,最大的一具高七十二厘米、宽一百三十二厘米,最小的仅有手心大,在耳朵旁和额头部位有方孔,但明显不是给人佩戴,而是用来镶嵌在高大的立柱上或佩戴在泥塑的神像脸上的。

它们的形制基本相同,都是高鼻、刀眉、阔嘴、立眼、方下巴,雄浑厚重,摄人心魄。面具文化在中国古代乃至世界不少早期文明中都广泛存在,古人认为面具是神灵、灵魂寄居之所,或者是神灵、权位的象征,是沟通人与神的一种媒介。

器主最有特色的又是一件青铜戴冠纵目面具,该面具宽七十七点四厘米,高八十二点五厘米,与其他面具最大区别是,其双眼如同柱子般突出眼眶,双耳向两侧过度伸展,额头上还镶嵌一件高六十八厘米的夔龙形装饰物。

双眼、双耳被如此夸张地塑造,当与古人对感知世界的眼睛、耳朵的崇拜有关;在三星堆遗址中也出土了各种青铜眼形器,都是用于固定在祭祀场所的。夔龙形装饰物则对青铜面具赋予更强的神性,其他面具可能也有这部分装饰,不过可能脱落损毁了。

这样的面具形态,让人联想到《华阳国志》中描述蜀侯蚕丛“其目纵”,以及《山海经》中“人面蛇身”且“直目正乘”的烛龙神,过去一般不能理解“目纵”“直目”的含义,现在通过这种青铜纵目面具,我们就能一目了然了。

至于出土的五十七件青铜人头像,从面目来看与青铜面具基本相似,但大小与真人头部相当,大约描绘的都是戴面具的人像,其中还有四件戴有黄金面具的,这又让人想到《周礼》中“黄金四目”的逐疫驱鬼职官方相氏。

最令人惊艳的还是高达二点六二米的青铜大立人像,它是同时期世界上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

整个立人人像由人像与底座两部分组成,其中人像高一点七二米,底座高九十厘米。人像头戴太阳纹冠,身穿三件上衣,身上有戴饰,其中手又被塑造得特别大呈抱握状,赤足站于梯形底座上。可能反映的正是在祭台上的国王或者大祭司,它抱握的可能是一种环状的法器,也可能只是一种祭祀姿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衣襟“左衽”,这是与中原“右衽”是不同的。

三星堆二号坑还出土了八棵大小各异、造型相近的青铜神树,最大的一棵高达三点九五米,是同时期全世界最大的单件青铜器。

神树由底座和树组成。底座呈穹窿形,像一座神山;神山上的树干上镶嵌着一条头朝下的龙,还有树叶与果实,果实上站着飞鸟。在《山海经》中也记录了天地正中央的建木,群神通过建木来上天下地。古人认为神住在天上,所以需要通过高山与大树来沟通天上人间,那么青铜神树与建木一样,都是古人心中的天梯。

神秘诡异的三星堆文物,明显迥异于中原文明,那么,它们究竟是何方神圣缔造的呢?网上有不少文章有一些耸人听闻的结论,比如说“三星堆是域外文明”“三星堆是《山海经》所在地”,甚至说“学者隐瞒了三星堆发现”“三星堆是外星文明”,等等。

其实,关于三星堆文化的性质,学者早有定性。

为什么会有“三星堆是域外文明”的说法?最常见的一个证据是,三星堆出土的金杖、金面具之类金器,是同时期中原文物中未曾见过的器型,反而带有异域文化的特点,表明三星堆文化与中西亚文明有交流。其实,即使我们认同这种黄金器具来自域外,也不能证明整个三星堆文化来自域外,毕竟金器不能代表三星堆文化的主要面貌。

至于三星堆与《山海经》,如前所述,如“纵目”等文化标志,的确是有一定联系。但这种联系,也仅仅是一小部分的相似。《山海经》本就是一部巫术性质浓重的书,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这也是大家公认的。既然三星堆古国是个宗教神权浓厚的国度,那么与《山海经》避免不了有相似之处,但关系基本也不大。

至于说“学者隐瞒了三星堆发现”,那更是无稽之谈了。而说“三星堆是外星文明”,那是高估了三星堆的文明水平。其实,不管三星堆文化还是良渚文化,之所以吸引学者和大众的关注,良渚文化还已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最重要的还是其独特的文化面貌,而不是它自身的文化有多发达,甚至可以说它们在中华文明发展序列中并非主流。因为它们并没有高级文明的一个基本特征——文字的发明。

总之,三星堆文化既非横空出世,也非来自中原,更非来自域外。

它是在吸收中原夏商文化的基础上,并充分发扬了自己的本地特色,从而建立起了独树一帜的文化面貌。

文献中的古蜀国

这个神秘的三星堆古国,究竟是什么人建立的国家?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考古资料,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发现表明族属身份的文字资料。

汉代的《蜀王本纪》和晋代的《华阳国志》倒是记录了上古时期四川一带的古蜀国历史,从延续时间和地理方位来看,三星堆古国可以认为是古蜀国中的一部分。

据《华阳国志·序志》,汉魏时蜀地人司马相如、严君平、扬雄、阳成衡、郑廑、尹贡、谯周、任熙等八人都作过《蜀本纪》。不过流传至今的只有扬雄的《蜀本纪》(即《蜀王本纪》),但也并非完本,仅有明清学者从古文献引文中筛选出来的二十余条内容。

扬雄是两汉之际有名的大学者,一生著作颇丰,天文地理、文学历史、语言文字无一不通,他编写的《蜀王本纪》收录了汉代的蜀地传说,也更侧重于神话怪异之事。

据《蜀王本纪》,古蜀称王的有蚕丛、柏濩、鱼凫、开明四代,长达三万四千年之久,当时民众扎着椎子一样的发髻,穿着交领的衣服而前襟向左掩,也即“椎髻左衽”。他们不懂文字,没有礼乐,还没有进入国家阶段。不过,也有一个版本说蚕丛、柏濩、鱼凫三代称王各数百年,国王都得道成仙而去。

总之,关于古蜀建国的历史,汉人就已经不甚了解了,也无怪后来李太白会发出“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之感。

后来又有个叫杜宇的男子,从天而降,他娶了一位叫利的女子。女子的出身也很传奇,是从井里冒出来的。杜宇自立为王,号为望帝。百余年后,楚地有个叫鳖灵的人,他也有奇怪的经历,淹死在长江后,尸体漂浮到蜀国又复活,他被望帝任命为国相。

当时蜀国玉山发大水,在鳖灵的主持下,洪水方得治好。而望帝却私通了鳖灵妻子,他非常羞愧,自认为德行不如鳖灵,干脆把国家让给他。望帝离去时正好有杜鹃悲鸣,所以蜀人听见杜鹃叫就会思念望帝。

鳖灵继承望帝后,号为开明帝。到第五代时为帝尚,大约帝尚时国家衰弱,不得不开始取消帝号,继续称王。后来开明王与秦惠文王在褒谷相遇,秦王赠给开明王一筐金子,而开明王回赠给秦王的礼物却都化成了土。秦王大怒,大臣却认为,这是秦国要得到蜀地土地的标志。

后来秦惠王果然确定了伐蜀的战略,但蜀地道路比较崎岖,行军比较艰难。而且,蜀国还有五位天降的大力士,他们力大无穷,能够搬运蜀山。

于是,秦惠文王让人铸造五头石牛,并将黄金置放在牛身后。蜀人见到,以为石牛能够排泄黄金,于是报告给开明王。开明王就派五丁力士带着一千人,拖着石牛运回蜀国,力士所过之处道路都被开辟。

但让开明王没想到的是,秦国相邦张仪、将军司马错等沿着金牛道接踵而至,开明王与秦军作战失败,退守武阳后最终被俘,古蜀国也就灭亡了。秦灭蜀之事在《史记·秦本纪》《张仪列传》等文献亦有记录,发生在前316年,当然经历没有这么传奇,其实是古蜀国真正见诸信史的开端。

关于五丁力士还有一个传说,据说蜀国武都有山精化为美貌女子,被开明王娶为妻,后来山精病死,被开明王厚葬。于是秦王知道开明王好色,就献美女五人给蜀王。

蜀王派五丁力士去迎接美女,回来经过梓潼时,见到一条大蛇进入山洞,一位力士拽蛇尾不动,五位力士共同拽,结果山崩下来压住五丁,五丁踏地大呼,五位秦女与迎送者跑上山,结果都化为了石头。开明王等候她们不来,亲自为她们建造坟墓,并在墓前修建万石来纪念。

《蜀王本纪》对于古蜀国的记载给人怪力乱神、荒诞不经之感,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这实际上也是汉代蜀地原汁原味的民间传说。虽然它并不雅驯,但却贵在真实。如果对其弃之如敝屣,反而会毁弃古人文化遗产。

后来西晋蜀地人常璩作《华阳国志》,记录了4世纪中叶以前西南地区的历史,其中《蜀志》中也收录了古蜀国史。常璩删改了一些神话故事,尽量使其走向正史化,但也不可避免受到《蜀王本纪》影响,留下蚕丛“其目纵”等奇异记载。

我们发现其中有些形制也能与《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记录对应,如若干青铜面具一个典型特征就是立眼纵目,而一座被认为是国王或大祭司的青铜大立人像也正好是左衽的打扮。

《蜀王本纪》认为,古蜀国与华夏的交通晚至战国秦惠文王时;《华阳国志》却认为,古蜀国由黄帝的支庶建立。而从三星堆考古看,一方面,三星堆文化的根基确系土生土长,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而另一方面,三星堆文化又是广泛吸收中原夏商文化而形成,甚至可以说正是受到夏商文明影响和刺激才发生质变。

总之,在古蜀国早期文献匮乏的情况下,《蜀王本纪》《华阳国志》仍有不可取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