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将莫邪原型是宝剑,后世演变出铸剑与复仇的美好传说
吴王余眜剑
先秦吴越地区的宝剑非常出名,后世也流传着不少美丽的传说。有干将、莫邪铸雌雄双剑,眉间尺为父复仇的传说;有阖闾去世埋葬于剑池的传说;还有越女从白猿处学剑术,并且教越国士兵灭吴。那么,真实的“干将莫邪”到底长成什么样子呢?
铭文最长的先秦青铜兵器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青铜剑最有名,在战国文献中多有记载,如《周礼·考工记》说“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庄子·刻意》说“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
《吕氏春秋》说,春秋末年的楚人次非在干遂得到一把宝剑,返回渡江时有两条蛟龙围绕其船欲得宝剑。次非认为不能为保全性命而丢失宝剑,遂奔赴江中刺杀蛟龙,一船人也因此保全性命。
“干”就是文献的“邗”,在今天江苏扬州。《管子·小问》:“昔者吴、干战,未龀者不得入军门,国子挝其齿,遂入,为干国多。”大约在春秋前期,吴国与干国爆发了一场战争,本来吴国没有换牙的小孩不能从军,但他们却勇敢地敲下牙齿,这样吴国才灭亡了干国。前486年,吴国在邗筑城。邗城位于江北,是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一个重要枢纽,大约此时以邗为都城之一。正如魏可称“梁”,韩可称“郑”,赵可称“邯郸”,“邗”成为吴国的代名词。
根据大多数学者的观点,这把剑的器主是吴王余眜,余眜是寿梦的第三子。寿梦去世前想传位给四子季札,季札不接受,由长子诸樊即位。前548年,诸樊战死,二弟余祭即位。余祭去世后,又由余眜即位。
余眜即位后,即铸造此剑,提到了自己在余祭在位时,曾经攻打麻地有功,缴获众多;又抵御楚军,楚军败走,吴军趁机反攻楚国;又抵御越军,越人没有取得胜利,吴国没有受损。后来兄长命自己继承王位,于是用吉金铸成了此剑。
有学者将伐麻之战对应《左传》中前538年的伐麻之战,这样一来涉及一个年份断代问题。根据《左传》,余祭在位四年,余眜在位十七年;但根据《史记·吴太伯世家》,余祭在位十七年,余眜在位四年。如果将铭文的伐麻之战对应《左传》的伐麻之战,那么应当《吴太伯世家》正而《左传》误。当然,伐麻、御楚、御越三战未必都要强行对应文献。
1959年12月,安徽淮南赵家孤堆出土了一把“吴太子诸樊剑”,提到诸樊当太子时就手持这把剑作为军队前锋,多有斩获,无人能敌;他当时驻扎于江北,已有北上、南下、西征的雄心壮志(“在行之先,云用云获,莫敢御余。余处江之阳,至于南北西行”)。
2009年,浙江杭州市郊南湖出土了一把“吴王余祭剑”,提到吴王余祭认为不需要告诉大家自己有勇略,而只需要等到大家自己来了解(“有勇无勇,不可告人,人其知之”)。
吴王阖闾(光)、夫差父子剑则是出土最多的。吴王光剑有“以挡勇人”“以战越人”“克挦多功”等字眼,均与夸耀自己战功有关。北京私人收藏一把“吴王夫差剑”其中提到“霸服晋邦”,可能与前482年的黄池会盟上的吴晋争霸有关。
干将莫邪本为良剑通称
可见,从以上出土的吴越青铜剑来看,都只有铸剑者的题款,部分还有叙事,但却没有唯一的剑名。而到了战国文献中,如《左传》记载伍子胥自杀的剑为“属镂”,可见为剑命名的习惯是在战国才有的。那么,干将、莫邪的传说又是怎么来的呢?
莫邪在史料中又写作莫耶、镆邪、镆釾、镆铘、镆鎁等,最早见于《太平御览》引《墨子》佚文“良剑期乎利,不期乎莫耶”,良剑只期望锋利,但不期望能成莫邪。莫邪已经成为当时宝剑的代表,不过此句在今本《墨子》不见,比较可靠的原始记载在《庄子》中,如《大宗师》说“今之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铸剑的金属有了成为莫邪宝剑的自信,比《墨子》时代有了重大的进步。
干将出现则较莫邪为晚,但一开始就能与莫邪并列。《荀子·性恶》篇说“桓公之葱,太公之阙,文王之录,庄君之?,阖闾之干将、莫邪、钜阙、辟闾,此皆古之良剑也”,《战国策·齐策》也说“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这种并列一直延续到西汉前期,如《淮南子·修武训》说“为此弃干将、镆邪而以手战,则悖矣”,《说苑·杂言》说“干将、镆釾拂钟不铮,试物不知,扬刃离金斩羽契铁斧,此至利也”。
《说苑》编纂者是大儒刘向,他还编了《列士传》《孝子传》。《太平御览》引《列士传》说,干将莫邪为晋君作剑,三年雌雄双剑成,干将将雌剑献给晋君,自己将雄剑埋藏起来,并且告诉老婆说:“南山与北山之间有块大石,松树从石头里长出来,剑就藏在这里,如果国王察觉并杀了我,你生了儿子就告诉他剑的所在。”晋君果然发现问题,于是就杀死干将。
莫邪果然生下了干将的遗腹子,取名叫赤鼻。赤鼻长大后,母亲告诉他雄剑所在。于是赤鼻斩下南山的松,但没有得到这把剑,反而在房屋柱子里找到了。这时晋君梦见一个眉宽三寸的人,说要报仇,于是就下令搜捕这种长相的人。赤鼻只好逃到朱兴山中,这时遇见一个神秘刺客,希望刺客帮他报仇,于是自杀而死。
刺客提赤鼻的头颅献给晋君,建议用油锅煮;但三天三夜都没有烂,晋君好奇地走过去看。这时刺客趁机用雄剑斩下晋君头颅,之后也自刎而死。三颗头颅都掉进了油锅,一会儿就全部煮烂了,晋国大臣分辨不出,只好分成三份安葬,于是就叫“三王冢”。
这个故事的原型可能来自荆轲刺秦王,荆轲就是这个刺客,秦王政就是这里的晋君,而牺牲的将军樊於期就是赤鼻。只不过荆轲刺秦王失败了,而赤鼻与刺客却成功了,这寄托了百姓反对暴政的美好愿望。
《太平御览》引《孝子传》也记述了类似的故事,提到赤鼻一名眉间尺。可见,正是从刘向开始,干将莫邪走向人格化。而到了东汉的野史《越绝书》《吴越春秋》中,干将、莫邪又按《荀子》记载,被改为了吴王阖闾的铸剑师。
《越绝书·记宝剑》记载楚王派风胡子至吴越两国分别聘请干将和欧冶子,之后为楚王铸造龙渊、泰阿、工布三把铁剑。《越绝书·吴地传》记载干将在吴国都城二里的千里庐虚铸剑,有助手三百童男童女。
今天浙江德清的莫干山上,有干将莫邪铸剑的雕像,据说莫干山就得名于干将莫邪,当然这是更晚出的民间传说了。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提到阖闾让干将铸剑,干将是欧冶子的师兄弟。干将为阖闾铸造干将、莫邪两剑,但怎么也铸不好,于是感慨当年师父师娘投身剑炉才炼就好剑,然后莫邪剪掉头发和指甲“投于剑炉”,一对绝世名剑终于完成。
之后干将将雌剑献给吴王,吴王又送给鲁国使者大夫季孙意如。季孙意如发现剑上有个米粒大的小口,断定吴国霸业不会长久,没有接受这把剑。
比较有趣的一个讨论是:莫邪到底投的是身躯,还是指甲与头发?
除了“接触巫术”之外还有一种被称为“模拟巫术”,即通过模拟人体来实现施加巫术的目的,最典型的就是后世宫斗中的“扎小人”,比如汉武帝时惊心动魄的“巫蛊”。
现代人可能觉得这没什么,但古代人就迷信这些。如《吕氏春秋》记载,商汤得到天下之后,大旱,商朝史官占卜后说要用人祭,但商汤不想伤及他人,就自己“剪其发、磨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于是天降大雨。
而《史记·鲁周公世家》也记载周成王年少生病,周公剪下指甲投入黄河,祈祷说大王年轻不懂事,冒犯神灵的其实是我。《元史》记录拖雷也愿意以命换命,代替兄长窝阔台去世。那么传说中的莫邪与商汤、周公旦、拖雷一样,也完成了一次自杀。
干将莫邪的后世传说
值得注意的是欧冶子的名字。越国有“瓯”地,又有大臣“讴阳”,可见“欧冶”这个名字实际上可以理解为越国冶剑师;而且“区(欧)冶”在战国末期的文献中就是铸剑师了,如《韩非子·显学》:“夫锻锡而察青黄,区冶不能以必剑。”《吕氏春秋·赞能》也说:“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那么“干将”之“干”或许与“吴干”之“干”也有一定关系,而“将”则是剑匠之“匠”通假。
清代王念孙在《广雅疏证·释器》中说:“干将、莫邪皆连语以状其锋刃之利,非人名也。……干将为利刃之貌。莫邪,叠韵字,义亦与干将同。干将、莫邪皆利刃之貌,故又为剑戟之通称。……干将、莫邪为剑戟之通称,则非人名可知。故自西汉以前未有以干将、莫邪为人名者,自《吴越春秋》始以干将为吴人,莫邪为干将之妻。其他说虽不同,而同以为人名,总由误以干、莫二字为姓,遂致纷纷之说。”
王氏认为干将与莫邪一样,都是剑刃的样子。其对于莫邪的解释可能正确,而“干将”则可能源于吴国铸剑师的缩影。干将、莫邪在战国时期都只是剑的名字,到了汉朝时,干将、莫邪则又完全从剑名又分化出人名了,而且从一出场基本就是夫妻关系。
也有个别不同的记载,如《史记集解》引东汉应劭云:“莫邪,吴大夫也,作宝剑,因以冠名。”在这个传说中莫邪竟然是吴国大夫,那么应该是男性而不是女性了。
还有个较晚的传说,南宋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注引《烈士传》里,莫邪也是男性。当时楚王夫人抱着铁柱,心里有感应而怀孕,后来生了一块铁出来。然后楚王找到剑师莫邪,让他用三年时间将其铸成雌雄双剑,莫邪同样留下雄剑而以雌剑进献。剑在楚王匣中常有悲鸣,楚王问群臣何故,大臣说剑有雌雄,这是雌剑想念雄剑啊,于是楚王大怒而杀莫邪。于是干将莫邪的儿子眉间尺“为父杀楚王”,既然莫邪是眉间尺的父亲,那么干将就应该是女性了。
干将莫邪的铸剑传说与眉间尺的复仇故事,至此大致形成。后世的故事虽有演变,但大致都基于汉代传说之上。东晋干宝《搜神记》的《三王墓》与《列士传》《孝子传》基本一致,但将眉间尺复仇的国君由晋君改成了楚王,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铸剑》即是基于《搜神记》的故事讲述。《史记集解》引《汉书音义》,则说干将是韩王剑师,《太平寰宇记》引《北征记》则说魏惠王被眉间尺、任敬所杀,《吴郡志》则又说吴王杀干将。
关于干将莫邪又有一个美好又忧伤的传说。《滕王阁序》说南昌“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这个典故出自《晋书·张华传》。
据说三国末年,牛斗二宿之间常有紫气,很多风水士都认为二宿对应的吴国不可伐,独有大臣张华不以为然。等吴国灭亡后,张华找到豫章异士雷焕,雷焕指出紫气所在在豫章郡丰城县(今江西丰城)。
张华大喜过望,为雷焕求得丰城县令的官职,助他找出紫气具体的由来。雷焕果然没有辜负张华,在县城监狱下一个石匣中找出一双宝剑。取出剑后,紫气就消失了。雷焕自己留下一把,并将另一把送给张华。有人问您怎么不送一对呢?难道张公会被蒙了?
雷焕只是笑笑:大难将至,他活不久了,我只是满足他遗愿,灵异之物终当化去啊!张华拿到这把剑,发现这就是干将,感叹道:莫邪怎么不来呢?天生神物,终当合耳!张华后来死于八王之乱,干将就失踪了。
雷焕去世后,儿子雷华带着莫邪路过延平津,莫邪忽然从腰间坠入水中,让人去找就不见了,只见两条数丈长的蟠龙出现,光彩照水,波浪惊沸。雷华也甚是感慨:“先君化去之言,张公终合之论,此其验乎!”
最后讲一个有趣的故事,东晋王嘉《拾遗记》里,说昆吾山有长得像兔子的食铁兽,吴国武库的兵刃都被偷吃,后来吴王抓住了两只食铁兽,剖开腹部发现它们有铁的胆肾。于是吴王令剑师将这对食铁兽胆肾制成宝剑,雄的叫干将,雌的叫莫邪。这个故事中的铸剑缘由与《烈士传》有一定相似,但没有提到干将、莫邪两个人物。
干将莫邪从战国文献的宝剑,到后世传说的夫妻,直到现代游戏的男女同体,故事形象一直变化多样,正是传说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