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在某个干涸的湖泽附近,看见松鼠般小巧的小人儿骑着小马、驾着小车疾驰而过,那么多半是遇到“庆忌”了。
庆忌只会产生于濒临干枯但水源又未完全断绝、周边川谷地势亦不会经历大规模变迁的湖泽,这样的情况维持数百年后,庆忌就会出现。
庆忌酷爱驰马飙车,作风豪放十足,它的坐骑速度极快,千里迢第,一日往返。要知道古代最快的驿马通常也不过“六百里加急”,庆忌一日之内折返两千里,足令追风赶月的奔马亦相形失色。因此《管子》主张,可以利用庆忌传话报讯,方法简单,只要趁庆忌出现之际向其喊出“庆忌”二字,庆忌就会陡然勒马停车,转过脸呆呆地看向出声者,供君驱策。不过考虑到庆忌那流星般的速度,要在它一溜烟跑远之前及时反应过来,并喊出它的名字,恐怕也非易事。
中国古代有“黄耳传书”“鸿雁传书”“鱼肠尺素”之类以动物作为使者寄送书信的典故,民间传说亦谓某些灵性特强的动物,如狐、猴之属,可以法术练成“耳报神”,不止传讯,更能预言休咎。庆忌正是最古老的耳报神,关于它的神奇能力,由于上古典籍遗失甚夥,后世断简残篇,大多语焉不详,所以后人即使遇到此物,也通常不懂得该怎样差遣。
清人王士祯的《池北偶谈》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明朝末年,河南南阳府征发民夫,组织疏浚河道,民夫们大多远道而来,晚上不及回家住宿,便就地支个草棚,睡在河岸。说来古怪,每天晚上,那因泥沙淤积已经断流的河道都会传出阵阵哭声,又细又尖,站在岸上大喝一声,哭声便即断绝,而第二天照哭不误。
这天夜里,又传来呜呜咽咽的哭声,几个民夫决定前往探看,到底是什么人每天躲在那里鬼哭神嚎。为怕打草惊蛇,几人不举灯火,摸黑趟进没踝的浅水,循着哭声一路找到一座木桥之下,哭声戛然而止,但听得有什么东西哗啦啦爬出水来,被民夫抓个正着,点火一看,原来是头大鳖。
民夫们喜出望外,今晚有鳖汤喝了!兴冲冲抬了那鳖回去,就在营地公用的土灶前生火烧水,把鳖扔进锅里,拾几块大石头压在锅盖上活炖。鳖在热水里扑棱棱挣扎,忽然一个细小的声音隔着锅盖叫道:“不要杀我,我能助你们发财!”民夫们大惊,这鳖又能像人一样啼哭,又能口吐人言,一定是成精了!连忙扇风添柴,以助火势,要把鳖精炖死。果然,那声音尖叫数声,便再无声息。又炖了半晌,众人估摸着火候已够,捞了出来脔割分食,却在鳖腹之中剖出一个小人,长只数寸,眉目宛然。这事轰动当地,河道上督工的官员为了巴结上司,把小人的尸体献给了南阳知府。后来明朝覆亡,这位知府不愿屈事异族,退居林泉。有一次邀请朋友聚会,席间出示小人的干尸,谈起当年得到此物的始末,有人便指出,这小人正是涸泽之精庆忌,可惜被碌碌庸流当成妖怪误杀,未得见其种种神异,补证古人俶奇之谈。
庆忌惨遭煮死,算是误杀,可以肯定的是,庆忌不是人参果、肉芝那样富有神奇功效的灵药仙草,食用庆忌毫无益处,所以人类没有主动冒犯庆忌的必要。另一种传说中的水生精灵“罔象”就可怜多了,号称天下妖怪渊薮的《白泽图》记载道:
关于罔象的样子,古人持不同意见,总结起来,大致形如孩童,通体皮肤呈红色或黑色,耳朵很大,有长长的臂膀或爪子;而比较统一的意见是,把罔象绑起来,会得到食物。
绑缚罔象何以竟会得到食物,古人没有说明,或许是它的同类将拿食物来赎罢:看着一个小孩子似的精灵,怀里紧紧抱着条大鱼,咿咿呀呀,跌跌撞撞地急奔而来营救自己的同伴,对于作案者更像欣赏一出恶作剧。当然古人认为吃掉罔象带来的食物,有益于防治疾病、改善运气,这或许是他们大费周章捕捉罔象的原因。但罔象作为“水之精”,自有其神异之处,不宜轻侮,发现于敦煌的唐代《白泽图》残卷写道:
入渊而畏者呼曰罔象,入泽而畏者呼曰委蛇。
这句话是说,当涉足深渊之人心感畏惧的时候,可以大声呼喊罔象之名,罔象自会庇护入水者平安。可见罔象实在是善良无害的精灵,拿人家绑票勒索食物,近于以怨报德,殊非君子。
庆忌、罔象这一支精灵,还有种近亲,名字非常吉利,叫作“喜”。《白泽图》说它貌如童子,皮肤黝黑,有时会从被潺潺流水冲刷到光滑的石头后面,探出脑袋,好奇地观望来者。这时只要大喊一声“喜”,喜就会转身钻进水里,捉鱼摸虾,捧来送给喊它的人,乖巧可爱。
但倘以为水精灵全是这样子与世无争的小东西,便毫无顾忌地任意欺凌,恐怕会吃大亏。在流经湖北襄樊一带的沔水流域,栖息着一种名为“水虎”的凶猛精灵。水虎喜欢在夏季出水,伏在浅水石滩上任由烈日暴晒,远远望去,仿佛是个三四岁的小孩子趴在那里,近距离观察才能发现,此物身上覆有一层穿山甲似的鳞甲,坚逾精钢,锋镝难入:
水虎恰如其名,性情凶暴,嗜杀如虎,只从外表瞧不出它的可怕,尤其是它的上肢和头部毛茸茸的,乍看之下,好像一只小老虎。它在晒太阳的时候,常把手爪浸在水里,脑袋懒洋洋地搭在石头上,有些好奇之人隔远看不真切,误以为是虎崽戏水,莽莽撞撞上前挑弄,往往就会触怒水虎,惨遭搏杀。其猛恶如此,大异庆忌、罔象,倒令人想起《山海经》记载的食人怪兽“马腹”。《山海经·中山经》如是说:
半人半虎、声如婴儿的水兽马腹,或许正是水虎的早期形态。实际上妖怪的形象常随时代、地域的迁移有所嬗变,马腹演化为水虎,后来水虎东渡日本,受日本文化环境影响,又演变成一种全新的妖怪——河童。
日本河童的源流,历来有多种说法,一说河童本是工匠们为了加固建筑物,用古老的巫术所制成的稻草或木片人偶,建筑落成后,这些人偶被弃诸河川,而人偶上所附着的灵魂之气并未消散,久而久之便化为河童;一说当年阴阳师安倍晴明用强大法力控制了大量“式神”,引起民众恐慌,安倍晴明只好把式神封印在京都一条戾桥之下,这些式神诞下的子嗣就是河童;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河童的原型,是来自中国的水虎以及河伯,由于在中国遭捕杀驱逐,无法存身,才甘冒奇险,跨过千里怒海,辗转远赴日本九州。
水虎来到日本成为河童后,形貌和能力都有所变化,变秃了也变强了,它们学会了相扑,掌握了利用放屁弹射飞天的神奇本领,此皆为中国水精灵所不能。河童的身材还是如小孩子般矮小,这也是它们被称为“童”的原因。此外,据日本传说描述,河童的皮肤与蛙类相似,手脚生有蹼,背负硬壳,头顶凹陷了下去,呈碟子状,碟子里终年盛有积水,这是河童的“生命之水”,如果积水全部流失,河童会变得软弱无力,甚或有性命之忧。
值得一提的是,周作人先生的一篇散文曾引证古志怪,提到中国传说中一种名为“水精”的怪物,与河童极为相像:
头顶凹陷如盆,可盛三五尺深水,一旦干涸则勇力全失,分明与日本河童一模一样。周先生谓此说引自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志怪集《幽明录》,但为今天可见版本《幽明录》所未载,不知是今本脱漏,还是周先生阑入的杜撰之作。倘或《幽明录》果然载得有此,庶几便可确定日本河童的形象正是发源于中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