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记载,上古水神共工撞断不周之山,使天地倾斜后,很快又挑起了同大禹派系的战争。共工手下收罗了不少神兽,比如水怪浮游、巨大的九头蛇相柳。这头巨蛇口中流出的毒涎,汇成毒沼,鸟兽近则死,周遭生物绝迹。大禹在同这些异界巨怪长期战争中,逐渐培植起了一支神将部队,用来对抗和捕杀包括共工阵营在内一切有碍他治理洪水、统一全国的恶魔巨兽。
数千年后,唐朝。
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年轻的文人李公佐游历潇湘,苍梧山下,邂逅故友。两人泊舟古渡口,向晚,便在一所佛寺落脚,班荆道故。
那晚月满湘江,波光潋滟,就着这浑融月色,二人畅叙契阔。酒至半酣,朋友耳听滔滔水声,出神半晌,以低沉的声音,说出了一件离奇的往事:
此去三十年前,淮水之阴的楚州有个渔人,在龟山脚下垂钓,鱼钩不知钩到了什么东西,拉拽不出。这渔人练有“潜目”,水下辨物无碍,翻波戏浪,如履平地,当即一个猛子扎进江中。
寻得鱼钩,正待返上水面,忽见水下极深处,隐隐有一团影子紧贴山壁,望之不似自然之迹。渔人艺高胆大,仗着水性精熟,决意一探究竟。他继续潜下五十多丈,水压已经极大,但也终于看清了那团影子,一股凉意直逼心脏,令他惊骇莫名——那团黑糊糊的东西,竟是一盘紧紧缠绕在山根上的巨大锁链!
锁链每股足有数人合抱之粗,别说前所未见,简直闻所未闻。渔人极目远视,水深处茫茫一片,望不到锁链的尽头。
这是什么东西?如此巨大的锁链,是谁锻造的,有什么用处?为什么会缠在龟山山足上?
未知的恐惧吞没了渔人,他逃命似的浮上水面,对着同伴大声嚷嚷起来。
第二天一早,事情报给了官府衙门。
官府的人赶到现场时,水畔已经人山人海。自负水性的汉子一个接一个跳下江水,又俱都带着惊恐而兴奋的神色冒出水面,大声述说着相似的内容。
看来报告并非乡愚的妄言,水下果然藏有巨型锁链。
于是由官府出面,组织起几十个潜水高手,各带绳索潜入江中,缚在那锁链之上,岸上则发动群众合力拖拽,条条粗索绷得笔直,却哪里能拽得动分毫?官府就近再调耕牛五十头前来助力,岸上众人也都使出吃奶的力气,妇孺上阵,人人参与,口号震天,泥滩上蹬得坑坑洼洼。突然手上一颤,似乎绳索尽头的江底锁链终于动了一下,众人精神大振,齐声欢呼。正待再接再厉,远处江心“咚”地冒起一个巨大的水泡,接着水泡狂涌,几十条绳索剧振不止,所有人都停止了动作,惊愕地望向江心,任谁都猜得到,水底必有变故发生。
江心乱流汹怒,有如沸腾,突然之间,整条淮水仿佛被一种无可想象的力量抬起,猛地泼向江岸。银河倒卷,倾山倒海,无数人被瞬间吞没,有人死死抓住手边的绳索挣扎浮沉,离岸较远的,无不手脚并用逃往高处。正在这时,大地轰然大震,惊潮退去,水中的人停止了挣扎,岸上的人呆若泥塑,有人瘫坐在地上,有人两腿酸软保持着半蹲半站的姿势,所有人脸上的肌肉不由自主地抽搐着,瞿目缩舌,望向同一个方向。
阳光之下,泥泞的滩涂,一尊巨大如山的苍猿,青躯白首,雪牙金爪,桀然耸立,昂首天外,紧闭着双目,侧耳作倾听状,颈上系着一条粗大的锁链,水滴淋漓,直通江心。
刹那之间,安静出奇,淮水上拂动的,唯剩零星的呻吟和呜咽的江风。
第一声惊呼划破死寂,歇斯底里的喊叫顿时此起彼伏,每个人都在拼了命地爬行、蠕动、翻滚、踉跄着逃跑,一片哀嚎。巨猿听得喧哗,引天长啸,双目陡睁,金光迸射,见到蝼蚁般哭喊瘫软的人群和牵引锁链的绳索,蓦地狂怒暴吼,一掌击在山岩之上,喀喇打塌了半爿山峰。五十头耕牛吃那咆哮一震,屎尿俱下,晕厥在地。
吼过之后,巨猿好似有些意兴阑珊,再没有兴趣多看人群一眼,倒拖着仍拴在锁链上的耕牛,一步一步,慢慢没入江中。
劫后余生的人艰难站起身,引颈眺望,浩瀚的淮水波光粼粼,平静如昔,除了一片狼藉的江岸,仿佛一切都不曾发生。
这件事被当地官府封锁消息,严禁走漏,连本地地志、公文卷宗也不予记载,是以多年之后,除了散落在民间的传说,连继任的楚州地方长官也毫不知情。
朋友叙述已毕,望着月下湘江,喟然长叹。但李公佐只付之一笑,以为不经之谈,转眼就抛诸脑后了。
十七年后,唐宪宗元和九年春,李公佐因缘际会,到了楚州,有一次陪同楚州刺史泛舟洞庭,同行者还有一个素来在山中修行的道士。
那天晚上,他们睡在山上。次日一早,趁着天光正好,由那道士向导,三人扪萝越涧,遍山游览风景,意外地在一个隐秘的岩洞中,发现了八卷古简。
尽管岩窟干燥,保藏得也颇见用心,但毕竟年代太久,竹简多见腐朽、虫蠹之迹,许多文字漫漶难辨。
三人再也无心赏玩景色,忙带着古卷回到住处,在阳光之下互相参详解读,依稀认出卷首题着的三个字,乃是《岳渎经》。卷上文字编次奇古,李公佐一读之下,大吃一惊,十七年前潇湘月夜,朋友讲述的那个游心骇耳的故事,霍然浮上心头,原来这古简之上载录的内容,其中一段正是关涉水底巨猿的来历!刺史和道士见他神色有异,询问端的,听了李公佐的转述,也都咋舌称奇不已,当下由李公佐抽毫点墨,将那段古卷所载,一字一字誊抄下来,其文作:
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兵,不能兴。禹怒,召集百灵,搜命夔龙。桐柏千君长稽首请命。禹因囚鸿蒙氏、章商氏、兜卢氏、犁娄氏。乃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祁”。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隰之远近。形若猿猴,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禹授之章律,不能制;授之乌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鸱、脾桓、木魅、水灵、山妖、石怪、奔号聚绕,以数千载,庚辰以战逐去。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之龟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庚辰之后,皆图此形者,免淮涛风雨之难。
这段短短的文字,记载了上古时代一场惊天动地的剧战:
大禹治水,奔走于九州之间,三至桐柏山下,至则惊风走雷,石哭树吼,天凄地惨,部队勒兵不敢向前。
大禹知道此山必有妖异作梗,怒召桐柏山神责问,山神奏道:“此地盘踞一头巨魔,名叫‘无支祁’,形若猿猴,力逾九象,疏忽往来,迅若电闪,它把持着淮水、涡水两条大河,神通广大,小神等万万不是对手。”大禹闻奏大怒,连遣三大神将讨伐此魔,先遣大将“童律”,童律不敌;次遣“乌木由”,同样败北;再遣“庚辰”,那庚辰乃是西王母之女云华夫人身边的天神侍卫,专能降服恶魔凶兽。无支祁识得对手厉害,召唤群妖助战:树妖、水妖、山妖、石怪、一首而三身的“鸱鸟”,群起围攻庚辰。庚辰一骑当关,尽诛群妖,最终一场决战,无支祁不敌被俘,但它肉体坚逾精钢,试了各种办法也杀它不死,大禹只好用巨索锁其颈项,金铃穿鼻,将它镇压在淮水之阴、龟山山足之下。
水魔“无支祁”的传说由来极古,《唐国史补》引古本《山海经》云:
水兽好为害,禹锁于军山(龟山)之下,其名曰无支奇(无支祁)。
自大禹以降,浩浩数千载,淮河岸边,不知多少孩童,曾凝望茫茫江水,想象着水底囚禁的上古巨魔。
吴承恩就是这无数孩童中的一个,淮左少年,听着无支祁传说长大,听大人讲述那雪牙金睛的魔猿,如何对抗极权,如何力战三大神将,如何虽败不挠,被永远禁锢于龟山脚下,一个悲壮的孤胆英雄印象,深深楔入了少年内心。于是若干年后,他笔下塑造的猴神孙悟空,会去龙宫夺宝,抢走“宿敌”大禹留下的定海神针,会打上极权的顶峰,以一己之力,挑战满天神佛。即使最终像无支祁那样,战败被俘,镇压于山岳之下,而温柔的吴承恩,却用他的方式,用他浪漫主义的故事释放了英雄,也释放了儿时未竟之梦。
此外在广西全州,也遗落着一支无支祁的传说残片。
湘江自全州经过,奔流而北,沿江行船,仰望夹岸河谷,行旅往往会留意到绝壁之上高高悬着一口长长的匣子,似木非木,似石非石,当地传说,那是诸葛武侯收藏兵法秘笈之处,号称“兵书匣”。明朝时,耽迷修仙炼道的嘉靖皇帝不知从何处听到了这个传说,他大概以为诸葛武侯学究天人,所藏秘笈,或许会包藏一些益于修道的宝典,因而敕令南昌一位姓姜的御史前往探取。
姜御史不敢怠慢,特意在南昌城驻军之中精挑细选了一批工匠,以及一位采药出身、尤其擅长飞身攀援的健卒,到那绝壁之下架设好云梯,健卒缘梯而上,眨眼爬到了兵书匣旁。
匣子在下面看起来并不甚大,健卒爬到近处,才发现这东西实在大得出奇,只板壁就有一尺多厚,简直像一座小屋子。健卒费了好大的劲儿启开匣盖,探头一看,瞠目结舌,里面哪里有什么兵书?唯见白骨森森,竟然装殓着一具巨怪的骸骨!
姜御史还不死心,命工匠设法吊下骨殖,再搜匣子内部,一无所获,这才据实上奏天子。检视那副骨骸,颅骨大如车轮,利齿长逾一尺,锋锐如刀,不知是什么怪物,更不知为何会悬葬于峭壁之上。
这天夜里,姜御史刚刚睡下,突然被一只巨手抓住,提出窗外,他骇然张目,只见自己被一个身长丈余的巨猿举在半空,那巨猿怒叱道:“吾乃水神无支祁之子奔云,葬在此地历数千年,即将劫满转生,去寻庚辰报仇雪恨,你是什么东西,竟敢剖我棺木,毁我尸骨,坏我大事!”
姜御史吓得口不能言,巨猿一声暴喝,把他狠狠摔在地上,姜御史失声惨叫,惊醒过来,原来是一场噩梦。转头看时,却见窗棂破碎,夜风汹汹,不知梦里的那头巨猿,适才是否真的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