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米特人、澳洲原住民、北欧、古希腊以及中国的古老传说都描述过半人半鱼或者生活在海洋中的类人生物形象。20世纪60年代,一种关于人类起源和演化的“水猿假说”风靡一时,更将广泛分布在全世界各大古老文明的这一传说母题串联了起来。“水猿假说”的持有者指出,现代人类的祖先可能有过一段半水栖时期,该假说的依据,在于人类生理结构的种种“水生”痕迹:比如人类之所以使用两足而不是四足行走,可能是为了适应水生生活的呼吸需要;人类体毛较短较少,以及人类对于呼吸的控制能力,大异于其他灵长类动物,却与水生哺乳动物更加相似等。
当然,“水猿假说”缺乏必要的化石与考古证据,无法撼动主流的人类演化学说。不过科学的严谨性从来不会阻断人类的想象,关于“我们是否来自海洋”,海洋中是否存在过智慧文明或类人生物的猜想和探索,始终未曾消失。
早在五代十国时期,位于今天江苏南通一带的“静海军”辖区,就有渔民捕到了一种奇异生物。当时的著名文学家徐铉在笔记中记录说,静海军有个姓姚的地方官,为了缴纳觐献朝廷的岁贡,整天带着手下和一群渔民奔波海上捕鱼。连日捕捞下来,所获甚寡,远不能满足应缴之数,这位姚姓官员烦忧不已。一天傍晚,官员坐在船上看着空****的网兜犯愁,忽然听到渔夫们大声喧哗,他上前一看,只见刚从水里收起的渔网中,裹着一个怪异的生物,黑皮肤,浑身生满长毛,外形则与人类相似,歪歪扭扭地站在网子里对着众人连连拱手。
“你是什么人?”官员很诧异地问那毛人。
毛人不答,也不知是听不懂,还是不会说话。
一个老渔民插话道:“大人,这是传说中的‘海人’,此物一出,必有大祸随之而来,请大人杀之避祸!”
类似的海人接触记录,在幽邃的古文献里比比皆是。
清代有一部图文并茂的海洋奇物图鉴,题名《海错图》,该图谱记载,仅清康熙年间,东南沿海渔民就至少三度捕到过人形怪物。康熙十五年,上海松江海域捕得一头大章鱼,脸孔似人,五官皆具,自头以下有着像人一样的身躯,有肩,但没有手臂,下体则与普通章鱼无异,拖着八条腕脚,全身长满肉刺。出水之后,在渔网之中挣动不已,长鸣七声而死,当时见者甚多,但无人敢食。康熙二十五年,上海松江渔民又捉了一只人头章鱼,据称那章鱼的脑袋长得宛然就是画上的寿星公。渔民很巴结,赶着把这条怪鱼送给了当地一位乡绅,说是“天有长庚星,海有老人鱼”,吃了这东西可以福寿绵长。乡绅收是收了,却不敢吃,命人放归大海。
大凡具有人类特征的异物总是令人毛骨悚然,尤其是在风涛险恶的大海中遭遇或捕获人形怪物,无疑将益发加剧人类对海洋的恐惧。在所有类人海怪中,“海和尚”可能是“最常见”,也是坊间谈论最多的一种。
相传清朝中叶,有个姓潘的老渔夫在海边捕鱼,收网时感觉渔网阻力极大,沉重异于平常。老潘不得不喊人来帮忙,大伙儿合力将渔网拖出水,里面没有鱼虾,只有六七个体型很小、遍体生毛、模样似人而秃顶的东西盘膝而坐,见到老潘等人,双手合十,高举过头作乞求状,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仿佛在告饶。
在场的渔夫都不认得这是什么,看它们长得像人,害怕惹出麻烦,解开网子放它们去了,去时“于海面行数十步而没”,在海面上自如行走,走出老远才潜水而去,同静海军那位姚姓官员所见之物一模一样。
中国传说的海和尚渊源的确极其古老,先秦史籍《逸周书》记载了遥远的周王朝时期,朝鲜半岛的“良夷”(乐浪)人来到中土,向周天子朝贡的盛况,贡品清单上包括一种名为“在子”的奇兽:
“在子”是海和尚的古称,据周王朝史官的描述,此物鳖身人首,腹部生有厚厚的脂肪,对豆类的叶子格外敏感。到了后世,又出现一种观点,正如上文第一个故事中的老渔民劝诫姚姓官员所言,认为海和尚是不祥之物,它们会打翻船只,所以海客通常不敢招惹这种东西。但海和尚有时会莫名其妙地爬上船头,在船上坐一会儿,一位经历其事的海商说,当时满船乘客如临大敌,一动不敢稍动,生怕触怒了海和尚,招来覆溺之祸:
其实僧人状的海怪不独为中国传说所有,欧洲和日本民间传说及中古文献,也存在相似的记录。
1564年,有人在丹麦西兰岛东海岸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描述称“模样像僧侣”;1531年,另一只人形海洋生物在德国附近海域被捕捉到,该生物拒绝进食,三天后便即死去,西方人将这种奇特的生物命名为“海僧侣”或“主教鱼”。
在日本,人形水生怪物更为常见,其中“海坊主”(日文:うみぼうず)是与中国海和尚尤其相似的怪物。据观者描述,海坊主有着五到六尺的身高,皮肤呈黑色,头顶无毛,有一双蓝色的眼睛,常出现在大海中航行的渔船附近,向渔民索取鱼虾,倘若渔民拒绝,或没能满足其要求的数量,则动辄掀翻船只,溺死渔民。
三千年来,从东亚到南北欧,广泛的分布、相像的记载,传说中的人形海妖,究竟是未被确认的生物,还是古今中外水手渔民们的集体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