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
探索思考
“儿戏”这个词本意指小孩子之间的交际,包括玩耍和吵闹纠纷,引申为随意草率、未经慎重考虑的事。作者将这两层含义均纳入本文,来表达他对某些事的看法。
阅读批注
楼下忽然起了一片孩子们暴动的声音。他们的娘高声喊着:“两只雄鸡又在斗了,爸爸快来劝解!”我不及放下手中的报纸,连忙跑下楼来。1
1 伏笔
“报纸”这一细节信息是为后文埋下的伏笔,对报纸上的新闻展开联想和议论,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
原来是两个男孩在打架:六岁的元草要夺九岁的华瞻的木片头,华瞻不给,元草哭着用手打他的头;华瞻也哭着,双手擎起木片头,用脚踢元草的腿。
我放下报纸,把身体插入两孩子的中间,用两臂分别抱住了两孩子,对他们说:“不许打!为的啥事体?大家讲!”元草竭力想摆脱我的手臂而向对方进攻,一面带哭带嚷地说:“他不肯给我木片头!他不肯给我木片头!”似乎这就是他打人的正当理由。华瞻究竟比他大了三岁,最初静伏在我的臂弯里,表示不抵抗而听我调解,后来吃着口声辩:“这些木片头原是我的!他要夺,我不给,他就打我!”元草用哭声接着说:“他踢我!”华瞻改用直接交涉,对着他说:“你先打!”2在旁作壁上观的宝姊姊发表意见:“轻句还重句,先打呒道理!”
2 神态、动作描写
作者从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入手,记录下自己所观察到的两个孩子“闹矛盾”的过程,没有任何附带作者情感色彩的修饰词,尽量客观地还原他们争执的细节,让读者自行判断对错。由于记述得客观详细,读者发现,这场争执中谁都有理,也都无理,矛盾的起因也是幼稚可笑的。
背后另一个又发表一种舆论:“君子开口,小人动手!”我未及下评判,元草已猛力退出我的手臂,突然向对方袭击。他们的娘看我排解无效,赶过来将元草擒去,抱在怀里,用甘言骗住他。我也把华瞻抱在怀里,用话抚慰他。两孩子分别占据了两亲的怀里,暴动方始告终。这时候,“五香——豆腐干”的叫声在后门外亲切地响着,把脸上挂着眼泪的两孩子一齐从我们的怀里叫了出去。3我拿了报纸重回楼上去的时候,已听到他们复交后的笑谈声了。
3 借代
“‘五香——豆腐干’的叫声”是卖豆腐干小贩的吆喝声,指代豆腐干。作者不直说“孩子们去买豆腐干吃了”,而是生动地描写了一声吆喝,写孩子们被吆喝声“叫了出去”,使场面更加形象鲜活。
但我到了楼上,并不继续看报。因为我看刚才的事件,觉得比看报上的国际纷争直截明了得多。4我想:世间人与人的对待,小的是个人对个人,大的是团体对团体。个人对待中最小的是小孩对小孩,团体对待中最大的是国家对国家。在文明的世间,除了最小的和最大的两极端而外,人对人的交涉,总是用口的说话来讲理,而不用身体的武力来相打的。例如要掠夺,也必要巧妙的手段;要侵占,也必立巧妙的名义:所谓“攻击”也只是辩论,所谓“打倒”也只是叫喊。故人对人虽怀怨害之心,相见还是点头握手,敷衍应酬。虽然也有用武力的人,但“君子开口,小人动手”,开化的世间是不通行用武力的。其中唯有最小的和最大的两极端不然:小孩对小孩的交涉,可以不讲理,而通行用武力来相打;国家对国家的交涉,也可以不讲理,而通行用武力来战争。战争就是大规模的相打。可知凡物相反对的两极端相通似,或相等。
4 提示主题
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用孩子之间的矛盾类比国际纷争,抨击战争发起者的“不讲理”。这个“儿戏”的表层含义是孩子之间幼稚的打斗,深层含义是国家之间荒唐草率的战争。
国际的事如儿戏,或等于儿戏。5
5 总结全文
侵略者们不遵守任何契约,如同小孩“想打就打”,战争就这样轻易地发生,作者对此表示强烈的不解和愤慨。
阅读赏析
本文短小精悍,记录了一件幼儿争吵打闹的小事,以及因它而产生的联想。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时,中国正处于局势动**时期,东北地区在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下全境沦陷,而国民党政府不仅没有集中力量反抗外来侵略者,反而在忙着“剿共”。文中孩子们打架的时候,作者阅读的报纸上登的就是这些令人感到荒唐又愤怒的消息。
小孩打架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因为年纪小,尚不明事理,更不善于谈判,往往诉诸最原始的解决方法。作者有意将两个孩子打架的具体原因和经过详细写下,把他们的语言神态细节全都呈现给读者,却没有声明在这场“无理的相争”中到底谁对谁错,而让读者自行判断。
读者感到荒唐好笑,是笑儿童的天真幼稚,这样不讲理的小打小闹出现在孩子们身上,虽多少让成年人感到头疼,但终究可以原谅,甚至觉得可爱。随后,作者笔锋一转,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报纸上,将报纸上报道的国际局势和刚才的小儿打闹作比,暗暗批判当下战争的荒诞和不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政治局势的看法,既抨击了外来侵略者的无耻,也讽刺了国民党政府面对外来侵略时的不作为。
作者以小见大的笔法堪称绝妙,令读者的笑意戛然而止,陷入深思。
阅读延伸
1.两个孩子为什么打架?作者判定是谁的过错了吗?为什么?
2.两个孩子是因为什么而和好的?
3.对人和人之间的暴力相争,你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