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

探索思考

提到以园林著名的扬州,我们一定觉得那里的人都是懂花、爱花的,但生长在扬州的朱自清先生却会说,那里的人“不算是爱花”。朱自清先生是如何懂得了赏花的乐趣,最终感受到看花的真谛的?让我们跟随他的回忆一起寻找答案。

阅读批注

生长在大江北岸一个城市里,那儿的园林本是著名的,但近来却很少;似乎自幼就不曾听见过“我们今天看花去”一类话,可见花事是不盛的。1有些爱花的人,大都只是将花栽在盆里,一盆盆搁在架上;架子横放在院子里。院子照例是小小的,只够放下一个架子;架上至多搁二十多盆花罢了。有时院子里依墙筑起一座“花台”,台上种一株开花的树;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种的。但这只是普通的点缀,不算是爱花。

1 铺垫

在开篇中,作者坦陈自幼缺少“看花”的机会,交代出“花事不盛”的客观环境,进而引出家人并不爱花的背景。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也自然缺少看花和爱花的兴趣。以“花事不盛”开篇,增强了后文作者对花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情节张力,也让文章形成层层递进的严谨结构。

家里人似乎都不甚爱花;父亲只在领我们上街时,偶然和我们到“花房”里去过一两回。但我们住过一所房子,有一座小花园,是房东家的。那里有树,有花架(大约是紫藤花架之类),但我当时还小,不知道那些花木的名字;只记得爬在墙上的是蔷薇而已。园中还有一座太湖石堆成的洞门;仔细想想,似乎也还好的。在那时由一个顽皮的少年仆人领了我去,却只知道跑来跑去捉蝴蝶;有时掐下几朵花,也只是随意挼弄着,随意丢弃了。2至于领略花的趣味,那是以后的事:夏天的早晨,我们那地方有乡下的姑娘在各处街巷,沿门叫着,“卖栀子花来。”栀子花不是什么高品,但我喜欢那白而晕黄的颜色和那肥肥的个儿,正和那些卖花的姑娘有着相似的韵味。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也是我乐意的。3我这样便爱起花来了。也许有人会问,“你爱的不是花吧?”这个我自己其实也已不大弄得清楚,只好存而不论了。

2 动作描写

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经历,因为那时不懂得“领略花的趣味”,对待花也十分随意甚至粗暴。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还原了儿时的作者对待花最初的态度,与后文作者的转变形成鲜明的反差。

3 细节描写

作者从颜色、形态、颜色三个方面描写栀子花的特点,从他细致的观察里,暗示着作者对花的态度正在发生转变,逐渐开始产生了对花的兴趣。

在高小的一个春天,有人提议到城外F寺里吃桃子去,而且预备白吃;不让吃就闹一场,甚至打一架也不在乎。那时虽远在五四运动以前,但我们那里的中学生却常有打进戏园看白戏的事。中学生能白看戏,小学生为什么不能白吃桃子呢?我们都这样想,便由那提议人纠合了十几个同学,浩浩****地向城外而去。到了F寺,气势不凡地呵叱着道人们(我们称寺里的工人为道人),立刻领我们向桃园里去。道人们踌躇着说:“现在桃树刚才开花呢。”但是谁信道人们的话?我们终于到了桃园里。大家都丧了气,原来花是真开着呢!这时提议人P君便去折花。道人们是一直步步跟着的,立刻上前劝阻,而且用起手来。但P君是我们中最不好惹的;“说时迟,那时快”,一眨眼,花在他的手里,道人已踉跄在一旁了。4那一园子的桃花,想来总该有些可看;我们却谁也没有想着去看。只嚷着,“没有桃子,得沏茶喝!”道人们满肚子委屈地引我们到“方丈”里,大家各喝一大杯茶。这才平了气,谈谈笑笑地进城去。大概我那时还只懂得爱一朵朵的栀子花,对于开在树上的桃花,是并不了然的;所以眼前的机会,便从眼前错过了。

4 动作描写

作者回忆自己和同伴少年时折花的经历,P君和道人的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还原了当年顽劣折花的举动,也表现出自己一度不懂得赏花爱花的真实心态。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动作描写,可以让人物性格自然地从行动里流露出来,让角色更为鲜活、立体、可信。

以后渐渐念了些看花的诗,觉得看花颇有些意思。但到北平读了几年书,却只到过崇效寺一次;而去得又嫌早些,那有名的一株绿牡丹还未开呢。北平看花的事很盛,看花的地方也很多;但那时热闹的似乎也只有一班诗人名士,其余还是不相干的。那正是新文学运动的起头,我们这些少年,对于旧诗和那一班诗人名士,实在有些不敬;而看花的地方又都远不可言,我是一个懒人,便干脆地断了那条心了。5后来到杭州做事,遇见了Y君,他是新诗人兼旧诗人,看花的兴致很好。我和他常到孤山去看梅花。孤山的梅花是古今有名的,但太少;又没有临水的,人也太多。有一回坐在放鹤亭上喝茶,来了一个方面有须,穿着花缎马褂的人,用湖南口音和人打招呼道,“梅花盛开嗒!”“盛”字说得特别重,使我吃了一惊;但我吃惊的也只是说在他嘴里“盛”这个声音罢了,花的盛不盛,在我倒并没有什么的。

5 铺垫

作者接着写在北平看花的经历,但是由于对旧文人的鄙夷和不愿意为了看花长途跋涉,而断了看花之心,北平赏花和吃桃子的经历为作者对“看花”态度的转变和后续赏花的情节做了铺垫,前后对比让作者的转变过程更加明晰。

有一回,Y来说,灵峰寺有三百株梅花;寺在山里,去的人也少。我和Y,还有N君,从西湖边雇船到岳坟,从岳坟入山。曲曲折折走了好一会,又上了许多石级,才到山上寺里。寺甚小,梅花便在大殿西边园中。园也不大,东墙下有三间净室,最宜喝茶看花;北边有座小山,山上有亭,大约叫“望海亭”吧,望海是未必,但钱塘江与西湖是看得见的。梅树确是不少,密密地低低地整列着。那时已是黄昏,寺里只我们三个游人;梅花并没有开,但那珍珠似的繁星似的骨都儿,已经够可爱了;我们都觉得比孤山上盛开时有味。大殿上正做晚课,送来梵呗的声音,和着梅林中的暗香,真叫我们舍不得回去。6在园里徘徊了一会,又在屋里坐了一会,天是黑定了,又没有月色,我们向庙里要了一个旧灯笼,照着下山。路上几乎迷了道,又两次三番地狗咬;我们的Y诗人确有些窘了,但终于到了岳坟。船夫远远迎上来道:“你们来了,我想你们不会冤我呢!”在船上,我们还不离口地说着灵峰的梅花,直到湖边电灯光照到我们的眼。

6 烘托映衬

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梅花花苞如珍珠、似繁星,直接表现梅花虽还未开,但已有繁盛之势;另一方面用游人稀少、梵呗庄严、暗香浮动烘托出静谧的气氛,从视觉、听觉和嗅觉多个角度进行描写,更加凸显了梅花的清冷之姿。烘托映衬是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手法。在景物描写中,通过他物的烘托,可以使要表现的景物鲜明突出,整体气氛更加和谐。

Y回北平去了,我也到了白马湖。那边是乡下,只有沿湖与杨柳相间着种了一行小桃树,春天花发时,在风里娇媚地笑着。还有山里的杜鹃花也不少。这些日日在我们眼前,从没有人像煞有介事地提议,“我们看花去。”但有一位S君,却特别爱养花;他家里几乎是终年不离花的。我们上他家去,总看他在那里不是拿着剪刀修理枝叶,便是提着壶浇水。7我们常乐意看着。他院子里一株紫薇花很好,我们在花旁喝酒,不知多少次。白马湖住了不过一年,我却传染了他那爱花的嗜好。但重到北平时,住在花事很盛的清华园里,接连过了三个春,却从未想到去看一回。只在第二年秋天,曾经和孙三先生在园里看过几次**。“清华园之菊”是著名的,孙三先生还特地写了一篇文,画了好些画。但那种一盆一干一花的养法,花是好了,总觉没有天然的风趣。直到去年春天,有了些余闲,在花开前,先向人问了些花的名字。一个好朋友是从知道姓名起的,我想看花也正是如此。恰好Y君也常来园中,我们一天三四趟地到那些花下去徘徊。如今Y君忙些,我便一个人去。我爱繁花老干的杏,临风婀娜的小红桃,贴梗累累如珠的紫荆;但最恋恋的是西府海棠。海棠的花繁得好,也淡得好;艳极了,却没有一丝**意。疏疏的高干子,英气隐隐逼人。8可惜没有趁着月色看过;王鹏运有两句词道:“只愁淡月朦胧影,难验微波上下潮。”我想月下的海棠花,大约便是这种光景吧。9为了海棠,前两天在城里特地冒了大风到中山公园去,看花的人倒也不少;但不知怎的,却忘了畿辅先哲祠。Y告我那里的一株,遮住了大半个院子;别处的都向上长,这一株却是横里伸张的。花的繁没有法说;海棠本无香,昔人常以为恨,这里花太繁了,却酝酿出一种淡淡的香气,使人久闻不倦。Y告我,正是刮了一日还不息的狂风的晚上;他是前一天去的。他说他去时地上已有落花了,这一日一夜的风,准完了。他说北平看花,是要赶着看的:春光太短了,又晴的日子多;今年算是有阴的日子了,但狂风还是逃不了的。我说北平看花,比别处有意思,也正在此。这时候,我似乎不甚菲薄那一班诗人名士了。10

7 细节描写

作者用一个简单的细节便交代了S君对花的喜爱,通过S君与花的朝夕相伴,生动表现了S君是如何把爱花“传染”给作者的。

8 对比

虽然杏、桃和紫荆各有各的美,但作者却更偏爱西府海棠。此处作者使用对比的手法,借其他几种花的美突出海棠更胜一筹的英姿。

9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将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是把当下现实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作者没有看到过月色下的海棠花,却并不妨碍他从古人的诗词里想象这种美妙的场景。此处引用诗句为虚写,结合前文作者对海棠花的观察和描述,将海棠花不同形态呈现给读者,让读者产生了更为丰富的联想,进而理解了作者对海棠花的喜爱。

10 首尾呼应、借景抒情

在文章开头,作者曾写到自己对“看花”并不是很热心,但后来心态发生了转变,此处既从结构上呼应了前文,也借“我似乎不甚菲薄那一班诗人名士了”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变化。

阅读赏析

在本篇文章中,朱自清先生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向读者还原了他对“看花”的态度变化,在作者的成长经历中,也让我们逐渐感受到看花的妙处,跟随他一起走进花的世界。

虽然题为《看花》,作者却从“不盛花事”起笔,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写法。欲扬先抑,即为了褒扬或表达某种向上的情绪,先从否定处或情绪的低谷写起,实际是一种为抒情“蓄势”的方式。在本文中,作者先刻画出自己不懂花、不爱花的形象,通过对花的理解和朋友的影响,逐渐获得“看花”的真谛,甚至被花迷住,则更显出看花的乐趣。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能够使感情表达更加强烈,通过从贬抑之处落笔,使情节更加波澜起伏,制造出鲜明的对比,让读者对所褒扬的人物或事件产生更为深刻的印象。使用欲扬先抑的技巧,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接下来的阅读中,你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这种手法的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它。

阅读延伸

1.结合原文,分析作者对“看花”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过程中作者都经历了哪些事件?

2.对于作者来说,怎样才算是“爱花”的表现?

3.根据作者的经历,试总结“看花”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领略到花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