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价之四大要素(1 / 1)

梁实秋

探索思考

在商业社会中,卖家想尽可能多地盈利,买家想尽可能花最少的钱买到最好的商品,便出现了讨价还价。作者从讨价还价这一交易行为中发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内容,从侧面表现了人性之复杂。

阅读批注

韩康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三十余年,口不二价。这并不是说三十余年物价没有波动,这是说他三十余年没有耍过一次谎,就凭这一点怪脾气,他的大名便入了《后汉书》的《逸民列传》。1这并不证明买卖东西无需讲价是我们古已有之的固有道德,这只证明自古以来买卖东西就得要价还价,出了一位韩康,便是人瑞,便可以名垂青史了。韩康不但在历史上留下了佳话,在当时也是颇为著名的。一个女子向他买药,他守价不移,硬是没得少,女子大怒,说:“难道你是韩康,一个钱没得少?”韩康本欲避名,现在小女子都知道他的大名,吓得披发入山。卖东西不讲价,自古以来,是多么难得!我们还不要忘记韩康“家世著姓”,本不是商人,如果是个“逐什一之利”的,有机会能得什二什三时岂不更妙?

1 引经据典

本文的主题是买卖议价,本身带有很浓厚的“市井烟火气”。引用史书古籍中的故事来开启全篇,给这个“庸俗”的主题增加了一丝高雅的考究气质,接着又因这种雅俗的对比产生了幽默风趣的效果。

从前有些店铺讲究货真价实,“言不二价”“童叟无欺”的金字招牌偶然还可以很骄傲地悬挂起来,不必大减价雇吹鼓手,主顾自然上门。这种事似乎渐渐少了。童叟根本也不见得好欺侮,而且买卖大半是流动的,无所谓主顾,不讲价还是不过瘾,不七折八扣显着买卖不和气,交易一成买者就又会觉得上当。在尔虞我诈的情形之下,讲价便成为交易的必经阶段,反正是“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看看谁有本事谁讨便宜。2

2 点明中心

将前文中韩康典故所反映的背后的社会现象明确地揭示出来,通俗地阐述了当下的消费习惯和买卖风气,引导读者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买东西很少的时候能不比别人的贵。世界上有一种人,喜欢到人家里面调查物价,看看你家里有什么东西都要打听一下是用什么价钱买的,除非你在每一事物上都粘上一个纸笺标明价格,否则将不胜其啰唣。最扫兴的是,我已经把真的价钱瞒起,自欺欺人地只说了一半的价钱来搪塞他,他有时还会把头摇得像个“拨浪鼓”似的,表示你上了弥天的大当!我承认,有些人是特别地善于讲价,他有政治家的脸皮,外交家的嘴巴,杀人的胆量,钓鱼的耐心,坚如铁石,韧似牛皮,所以他能压倒那待价而沽的商人。3我曾虚心请教,大概归纳起来,讲价的艺术不外下列诸端:

3 对仗

用对仗的手法罗列出善于讲价的人的性格特征,“政治家”“外交家”“杀人”“钓鱼”在此处体现的都是其负面意义,毫不含蓄地讽刺好讲价的人死皮赖脸、油嘴滑舌的嘴脸。

第一,要不动声色。进得店来,看准了他没有什么你就要什么,使得他显着寒伧,先有几分惭愧。然后无精打采地道出你所真心要买的东西,伙计于气馁之余,自然欢天喜地地捧出他的货色,价钱根本不会太高。如果偶然发现一项心爱的东西,也不可失声大叫,如获异宝,必要行若无事,淡然处之,于打听许多种物价之后,随意问询及之,否则你打草惊蛇,他便奇货可居了。

第二,要无情地批评。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你把货物捧在手里,不忙鉴赏,先求其疵缪之所在,不厌其详地批评一番,尽量地道出它的缺点。4有些物事,本是无懈可击的,但是“嗜好不能争辩”,你这东西是红的,我偏喜欢白的;你这东西是大的,我偏喜欢小的。总之,是要把东西褒贬得一文不值缺点百出,这时候伙计的脸上也许要一块红一块白的不大好看,但是他的心里软了,价钱上自然有了商量的余地,我在委曲迁就的情形之下来买东西,你在价钱上还能不让步么?

4 常识反用

“甘苦瓜蒂,天下物无全美”本意是指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以此劝导人们遇事多包容,不要太计较。这里却故意忽视这层劝导意义,用它来“鼓励”人们多多计较,讽刺了那些买东西时为了砍价而吹毛求疵的行为。

第三,要狠心还价。先假设,自从韩康入山之后每个商人都是说谎的。不管价钱多高,拦腰一砍。5这需要一点胆量,狠得下心,说得出口,要准备看一副嘴脸。人的脸是最容易变的,用不了加多少钱,那副愁云惨雾的苦脸立刻开霁,露出一缕春风。但这是最紧要的时候,这是耐心的比赛,谁性急谁失败,他一文一文地减,你就一文一文地加。

5 副词修饰

这里的“拦腰一砍”写得非常生动。“拦腰”有“在中间”的含义,用“拦腰”这个词来修饰砍价,意指买家要求卖家将价格降低一半,而相比“五折”“对半”这样的词,“拦腰”传递出了一种果断强硬、残忍无情的态度和气势,颇具嘲讽意味。

第四,要有反顾的勇气。交易实在不成,只好掉头而去,也许走不了好远,他会请你回来,如果他不请你回来,你自己要有回来的勇气,不能负气,不能讲究“义不反顾,计不旋踵” 。讲价到了这个地步,也就山穷水尽了。

这一套讲价的秘诀,知易行难,所以我始终未能运用。我怕费工夫,我怕伤和气,如果我粗脖子红脸,我身体受伤,如果他粗脖子红脸,我精神上难过,我聊以解嘲的方法是记起郑板桥爱写的那四个大字:“难得糊涂”。6

6 自嘲反讽

作者看不惯买卖双方为讨价还价而争得“粗脖子红脸”,故意嘲笑自己没有砍价的“本事”,只能假装“糊涂”,其实是在讽刺好讲价的人太过精明算计、咄咄逼人、面目讨嫌。

《淮南子》明明地记载着:“东方有君子之国”,但是我在地图上却找不到。《山海经》里也记载着:“君子国衣冠带剑,其人好让不争。”但只有《镜花缘》给君子国透露了一点消息。买物的人说:“老兄如此高货,却讨恁般贱价,教小弟买去,如何能安?务求将价加增,方好遵教。若再过谦,那是有意不肯赏光交易了。”卖物的人说:“既承照顾,敢不仰体?但适才妄讨大价,已觉厚颜,不意老兄反说货高价贱,岂不更教小弟惭愧?况敝货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照这样讲来,君子国交易并非言无二价,也还是要讲价的,也并非不争,也还有要费口舌唾液的。什么样的国家,才能买东西不讲价呢?7我想与其讲价而为对方争利,不如讲价而为自己争利,比较地合于人类本能。

7 反问

看似提问,实则反问,表示这个世界上没有不讲价的交易,因为人的本性如此;如果有,那也必然是因为其中一方具有压倒另一方的权力,最终仍然指向人性。

有人传授给我在街头雇车的秘诀:街头孤另另的一辆车,车夫红光满面鼓腹而游的样子,切莫睬他,如果三五成群鸠形鹄面,你一声吆喝便会蜂拥而来,竞相延揽,车价会特别低廉。在这里我们发现人性的一面——残忍。8

8 升华主题

如果讲价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基于“商人都是骗子,而消费者是弱势群体”这个假设前提,那么和雇得起黄包车的消费者相比,黄包车夫属于哪个群体呢?面对他们时,讲价的本质是什么?作者利落地收起前文的戏谑调侃,抛出一个严肃的问题,引人深思。

阅读赏析

文章用《后汉书》里一个商人的典故作为本文开篇,来说明“讲价”这件事来历已久。在中国传统儒学教育中,买东西讨价还价不是“君子”行为,是要被人诟病的。然而到了作者所处的年代,他发现人们不再以讲价为耻,还形成了一套所谓的“讲价技巧”。

作者在叙述讲价的“四大技巧”时,故意站在热衷讲价的买家的立场上,态度端正严肃,仿佛讲价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仔细阅读会发现,这些“技巧”的本质就是虚伪矫饰、口是心非。作者用幽默的手法揶揄了这种行为。文中倒数第二段专门提到了“君子国”的典故,君子国里的交易与现实世界相反,买卖双方宁可自己“吃亏”,也都要一心一意为对方着想。作者用这个荒诞的、矫枉过正的故事衬托前面描述的讲价行为,不是对比,而是类比,因为表面上看这二者完全相反,但实质上它们都不是诚实坦**的交易。

在作者看来,奸商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固然不少,让人愤慨,但消费者为了“不吃亏”而处处费尽心机地讲价,也不是值得鼓励的行为,因为这会养成人们“占便宜”的习惯和心态。对个人来说,这不仅会形成错误的消费观,也会限制自己的格局和视野;对社会来说,“诚信”二字会因此变得无足轻重,届时满世界都将是坑蒙拐骗、尔虞我诈,决定销量的不再是商品质量,而是交易手段,最终受害的是社会最底层的无助弱民。而当人们堂而皇之地释放人性中的黑暗时,每一个人都将被黑暗反噬。文章结尾用雇黄包车的例子升华了这一主题。

作者作为消费者之一,并没有一味地“站队”消费者,而是希望买卖双方都能诚信做事,坦**做人。

阅读延伸

1.文章开头引用了韩康的典故,其作用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不擅长讲价?

3.查阅文中提到的作品《镜花缘》的相关信息,阅读其中关于“君子国”的部分,谈谈你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