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

探索思考

人属于群居动物,聚会吃饭对人们来说是一项重要的交际活动,这一活动重在“聚”,“吃”倒是其次。什么样的宴会称得上有趣,大多与宴席菜品无关,不同的人有各自不同的答案。

阅读批注

虽然是冬天,天气却并不怎么冷,雨点淅淅沥沥的滴个不已,灰色云是弥漫着;火炉的火是熄下了,在这样的秋天似的天气中,生了火炉未免是过于燠暖了。家里一个人也没有,他们都出外“应酬”去了。独自在这样的房里坐着,读书的兴趣也引不起,偶然的把早晨的日报翻着,翻着,看看它的广告,忽然想起去看Merry Widow吧。于是独自的上了电车,到派克路跳下了。1

1 情景交融

作者用一段景物描写开篇,不是为了交代环境或天气背景,而是为了衬托自己此时此刻的心境。阴云密布,天气潮湿,家中无人,冷冷清清,但生火又嫌热,这样的描写反映出作者阴郁低落、百无聊赖的情绪。

在黑漆的影戏院中,乐队悠扬的奏着乐,白幕上的黑影,坐着,立着,追着,哭着,笑着,愁着,怒着,恋着,失望着,决斗着,那还不是那一套,他们写了又写,演了又演的那一套故事。

但至少,我是把一句话记住在心上了:

“有多少次,我是饿着肚子从晚餐席上跑开了。”

这是一句隽妙无比的名句;借来形容我们宴会无虚日的交际社会,真是很确切的。2

2 点明中心

从百无聊赖的心情写到去看电影,继而写到电影台词。由一句能够体现作者日常处境的台词引出文章主题,道出当下盛行的“宴会无虚日”的社交风气,概括性地表达了作者对此种风气的不满和无奈。

每一个商人,每一个官僚,每一个略略交际广了些的人,差不多他们的每一个黄昏,都是消磨在酒楼菜馆之中的。有的时候,一个黄昏要赶着去赴三四处的宴会;这些忙碌的交际者真是妓女一样,在这里坐一坐;就走开了,又赶到另一个地方去了,在那一个地方又只略坐一坐,又赶到再一个地方去了。他们的肚子定是不会饱的,我想。有几个这样的交际者,当酒阑灯榭,应酬完毕之后,定是回到家中,叫底下人烧了稀饭来堆补空肠的。

我们在广漠繁华的上海,简直是一个村气十足的“乡下人”;我们住的是乡下,到“上海”去一趟是不容易的,我们过的是乡间的生活,一月中难得有几个黄昏是在“应酬”场中度过的。3有许多人也许要说我们是“孤介”,那是很清高的一个名辞。但我们实在不是如此,我们不过是不惯征逐于酒肉之场,始终保持着不大见世面的“乡下人”的色彩而已。

3 比拟借代

作者身处繁华的都市里,却自嘲“村气十足”,把远离社交应酬的生活比作“乡间的生活”,用“上海”来指代灯红酒绿的热闹交际场,表现了自己与当下社会风气格格不入的状态。自大的人常用“乡下人”来形容和贬低别人没见过世面,而作者根本不屑他们所谓的“世面”,专门自称“乡下人”,表示对这样的“格格不入”甘之如饴。

偶然的有几次,承一二个朋友的好意,邀请我们去赴宴。在座的至多只有三四个熟人,那一半生客,还要主人介绍或自己去请教尊姓大名,或交换名片,把应有的初见面的应酬的话讷讷的说完了之后,便默默的相对无言了。说的话都不是有着落,都不是从心里发出的;泛泛的,是几个音声,由喉咙头溜到口外的而已。过后自己想起那样的敷衍的对话,未免要为之失笑。如此的,说是一个黄昏在繁灯絮语之宴席上度过了,然而那是如何没有生趣的一个黄昏呀?

有几次,席上的生客太多了,除了主人之外,没有一个是认识的;请教了姓名之后,也随即忘记了。除了和主人说几句话之外,简直的无从和他们谈起。不晓得他们是什么行业,不晓得他们是什么性质的人,有话在口头也不敢随意的高谈起来。那一席宴,真是如坐针毡;精美的羹菜,一碗碗的捧上来,也不知是什么味儿。4终于忍不住了,只好向主人撒一个谎,说身体不大好过,或说是还有应酬,一定要去的。——如果在谣言很多的这几天当然是更好托辞了,说我怕戒严提早,要被留在华界之外——虽然这是礼貌的,不大应该的,虽然主人是照例的殷勤的留着,然而我却不顾一切的不得不走了。这个黄昏实在是太难挨得过去了!回到家里以后,买了一碗稀饭,即使只有一小盏萝卜干下稀饭,反而觉得舒畅,有意味。

4 夸张

如坐针毡,食不甘味,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自己在宴席上的不舒服、不自在,到了几乎难以忍受的地步,表达了作者对这类无聊应酬的反感程度之深。

如果有什么友人做喜事,或寿事,在某某花园,某某旅社的大厅里,大张旗鼓的宴客,不幸我们是被邀请了,更不幸我们是太熟的友人,不能不到,也不能道完了喜或拜完了寿,立刻就托辞溜走的,于是这又是一个可怕的黄昏。常常的张大了两眼,在寻找熟人,好容易找到了,一定要紧紧的和他们挤在一起,不敢失散。到了坐席时,便至少有两三人在一块儿可以谈谈了,不至于一个人独自的局促在一群生面孔的人当中,惶恐而且空虚。5当我们两三个人在津津的谈着自己的事时,偶然抬起眼来看着对面的一个坐客,他是凄然无侣的坐着;大家酒杯举了,他也举着;菜来了,一个人说:“请,请。”同时把牙箸伸到盘边,他也说,“请,请。”也同样的把牙箸伸出。除了吃菜之外,他没有目的,菜完了,他便局促的独坐着。我们见了他,总要代他难过,然而他终于能够终了席方才起身离座。

5 神态、动作描写

这几句对“社交恐惧症患者”的描写非常生动形象,且颇有喜剧色彩。“张大了两眼”“紧紧的”“挤在一起”“不敢”等描述让不擅交际的人在此种场合里的尴尬无措活灵活现,仿佛受惊的小兽一样,与平日里风度得体的形象反差极大,呈现出荒诞滑稽的感觉。

宴会之趣味如果仅是这样的,那末,我们将咒诅那第一个发明请客的人;喝酒的趣味如果仅是这样的,那末,我们也将打倒杜康与狄奥尼修士了。

然而又有的宴会却幸而并不是这样的,我们也还有别的可以引起喝酒的趣味的环境。6

6 承上启下

笔锋一转,将文章明确地划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文写无趣的宴会,这两句之后开始写有趣的宴会,结构工整清晰。

独酌,据说,那是很有意思的。我少时,常见祖父一个人执了一把锡的酒壶,把黄色的酒倒在白磁小杯里,举了杯独酌着;喝了一小口,真正一小口,便放下了,又拿起筷子来夹菜。因此,他食得很慢,大家的饭碗和筷子都已放下了,且已离座了,而他却还在举着酒杯,不匆不忙的喝着。7他的吃饭,尚在再一个半点钟之后呢。而他喝着酒,颜徽酡着,常常叫道:“孩子,来,”而我们便到了他的跟前。他夹了一块只有他独享着的菜蔬放在我们口中,问道“好吃么?”我们往往以点点头答之,在孙男与孙女中,他特别的喜欢我,叫我前去的时候尤多。常常的,他把有了短髻的嘴吻着我的面颊,微微有些刺痛,而他的酒气从他的口鼻中直喷出来。这是使我很难受的。

7 动作描写

在描写祖父独酌的情景之前,作者先清楚无误地声明“独酌是很有意思的”。为了体现这种“有意思”,作者细致地描绘了这幅“独酌图”里的每个细节:“锡的酒壶”“黄色的酒”“白磁小杯”“喝了一小口”“放下(酒杯)”“拿起筷子”,等等,让读者慢慢地观赏。尤其在“喝了一小口”之后,作者还特意补充了一句“真正一小口”,把行文节奏拉得更慢了一些,充分地衬托祖父的“不匆不忙”,表现出他独处时自在闲适的心境,独酌的趣味恰在于此。

这样的,他消磨过了一个中午和一个黄昏。天天都是如此。我没有享受过这样的乐趣。然而回想起来,似乎他那时是非常的高兴,他是陶醉着,为快乐的雾所围着,似乎他的沉重的忧郁都从心上移开了,这里便是他的全个世界,而全个世界也便是他的。8

8 心理描写

前面通过描写动作来表现祖父的心境,这里则是对其内心世界的直接表述。“非常的高兴”“陶醉”“快乐”等是简单直白的形容,“雾”是形象地表达快乐情绪的广阔、充盈;“这里便是他的全个世界,而全个世界也便是他的”是对祖父进入忘我境界的生动具体的描述。

别一个宴之趣,是我们近几年所常常领略到的,那就是集合了好几个无所不谈的朋友,全座没有一个生面孔,在随意的喝着酒,吃着菜,上天下地的谈着。有时说着很轻妙的话,说着很可发笑的话,有时是如火如剑的激动的话,有时是深切的论学谈艺的话,有时是随意的取笑着,有时是面红耳热的争辩着,有时是高妙的理想在我们的谈锋上触着,有时是恋爱的遇合与家庭的与个人的身世使我们谈个不休。每个人都把他的心胸**裸的袒开了,每个人都把他的向来不肯给人看的面孔显露出来了;每个人都谈着,谈着,谈着,只有更兴奋的谈着,毫不觉得“疲倦”是怎么一个样子。酒是喝得干了,菜是已经没有了,而他们却还是谈着,谈着,谈着。9那个地方,即使是很喧闹的,很湫狭的,向来所不愿意多坐的,而这时大家却都忘记了这些事,只是谈着,谈着,谈着,没有一个人愿意先说起告别的话。要不是为了戒严或家庭的命令,竟不会有人想走开的。虽然这些闲谈都是琐屑之至的,都是无意味的,而我们却已在其间得到宴之趣了;——其实在这些闲谈中,我们是时时可发现许多珠宝的;大家都互相的受着影响,大家都更进一步了解他的同伴,大家都可以从那里得到些教益与利益。(“再喝一杯,只要一杯,一杯。”)

9 排比反复

作者在此处使用的排比手法不是列举人们各自不同的状态,而是表现人们共同的状态,且每一句的状态也都是同一个含义,只是表述有所差别。通过重复地使用“每个人……”和“谈着”,增强语气,将情绪一层层地渲染推进,烘托出一种整体和乐的氛围。

“不,不能喝了,实在的。”

不会喝酒的人每每这样的被强迫着而喝了过量的酒。面部红红的,映在灯光之下,是向来所未有的壮美的丰采。10

10 外貌描写

在表现饮酒过量的人时,人们通常用戏谑调侃的笔调描绘他们滑稽的姿态面貌,这基于人们对醉酒行为的不认可态度。作者在此处对醉酒者的外貌进行了积极正面的描写,强调醉酒的“美态”,表达出“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慨。

“圣陶,干一杯,干一杯,”我往往的举起杯来对着他说,我是很喜欢一口一杯的喝酒的。

“慢慢的,不要这样快,喝酒的趣味,在于一小口一小口的喝,不在于‘干杯’。”圣陶反抗似的说,然而终于他是一口干了,一杯又是一杯。

连不会喝酒的愈之、雁冰,有时,竟也被我们强迫的干了一杯。于是大家哄然的大笑,是发出于心之绝底的笑。

再有,佳年好节,合家团团的坐在一桌上,放了十几双的红漆筷子,连不在家中的人也都放着一双筷子,都排着一个座位。小孩子笑孜孜的闹着吵着,母亲和祖母温和的笑着,妻子忙碌着,指挥着厨房中厅堂中仆人们的做菜,端菜,那也是特有一种融融泄泄的乐趣,为孤独者所妒羡不止的,虽然并没有和同伴们同在时那样的宴之趣。11

11 场面描写

这段场面描写主要着墨于人物的动作状态,“闹着吵着”“温和的笑着”“忙碌着”“指挥着”“做菜”“端菜”,人物之间相互衬托,各自在其中保持着均等的分量,使得场面既热闹又祥和。这样的家庭宴会给人的感觉是温暖平和的,和密友宴会的激昂热烈有很大的不同。

还有,一对恋人独自在酒店的密室中晚餐;还有,从戏院中偕了妻子出来,同登酒楼喝一二杯酒;还有,伴着祖母或母亲在熊熊的炉火旁边,放了几盏小菜,闲吃着宵夜的酒,那都是使身临其境的人心醉神怡的。

宴之趣是如此的不同呀!

阅读赏析

作者写“宴会的乐趣”,却用相当的篇幅描写了一些“宴会的无趣”。在作者看来,不相熟的人之间出于礼节的需要而强行聚到一起交谈和用餐,纯粹是一件浪费光阴的事,每一场都是“走形式”。作者自嘲在这些无聊宴会中的尴尬窘态,表达了对“无意义社交”的强烈不满。

写完无趣的宴会之后,作者开始写有趣的宴会。无论是独自一人静静品酒、和三五好友酣畅闲聊,还是家人其乐融融的团聚、爱人之间的私密对饮,在作者看来,这些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宴会。因为在这样的宴会中,人们不必装腔作势,而可以做自己。文中对幽默技巧的使用都在描写无趣宴会的部分,主要通过放大人物的神态动作细节来突出他们的窘迫不适和氛围的窒息感,情景十分可笑,连读者都替他们感到尴尬。对有趣宴会的描写则多用排比的手法渲染人们的热烈情绪,颇具感染力,与前半部分形成强烈反差。

文章名为“宴之趣”,实际写的是“为人处世之趣”。作者反感交际场上的虚伪客套,追求独处时安然平和,群处时坦诚自在。

阅读延伸

1.文中一共描写了哪几种宴会?作者对它们分别有什么样的感受?

2.通过本文可知,对作者来说,什么是生活中重要的事?

3.你是否喜欢参加聚会?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