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亦快哉(1 / 1)

梁实秋

探索思考

“不亦快哉”是一个古文形式的感叹句,意为“真让人感到愉快啊!”古代著名文学家金圣叹的《三十三不亦快哉》就写了三十三件使他感到愉快的小事。那么,使作家梁实秋“感到愉快”的事情又是什么呢?

阅读批注

金圣叹作《三十三不亦快哉》快人快语,读来亦觉快意。不过快意之事未必人人尽同,因为观点不同时势有异。就观察所及,试编列若干则如下:1

1 开宗明义

第一段直言本文的创作灵感来源,向读者交代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行文结构,并暗示文章内容,有意引导读者在心里将其与金圣叹原文做比较,让读者在读完全文后产生更深刻的印象和更强烈的感受。

其一、晨光熹微之际,人牵犬,(或犬牵人)徐步红砖道上,呼吸新鲜空气,纵犬奔驰,任其在电线杆上或新栽树上便溺留念,或是在红砖上排出一滩狗屎以为点缀。庄子曰:道在屎溺。大道无所不在,不简秽贱,当然人犬亦应无所差别。2人因散步而精神爽,犬因排泄而一身轻,而且可以保持自己家门以内之环境清洁,不亦快哉!

2 降格类比

“道在屎溺”这句话出自《庄子·知北游》,意思是说“道”无处不在,即便在最卑贱龌龊的事物上也能体现出来,因而万物表面上看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在内涵上都是平等的。这里的“屎溺”指代低贱之物。作者引用此典故,却故意只取了“屎溺”的表层含义,暗讽放任宠物随地大小便的人和狗“无所差别”。故意将严肃深刻的哲理用作市井笑骂,显得颇具幽默和智慧。

其一、烈日下彳亍道上,口燥舌干,忽见路边有卖甘蔗者,急忙买得两根,一手挥舞,一手持就口边,才咬一口即入佳境,随走随嚼,旁若无人,蔗渣随嚼随吐。人生贵适意,兼可为“你丢我捡”者制造工作机会,潇洒自如,不亦快哉!3

3 反讽

“你丢我捡”者指的是清洁工人。作者不直接称呼职业名称,而故意贬低他们为“你丢我捡”者,是在模仿随地乱丢垃圾的人对清洁工人的不尊重。作者将践踏他人劳动成果的行为故意说成是“制造工作机会”,描写他们的态度“潇洒自如”,是在讽刺这些人不知廉耻。

其一、天近黎明,牌局甫散,匆匆登车回府。车进巷口距家门尚有三五十码之处,任司机狂按喇叭,其声鸣鸣然,一声比一声近,一声比一声急,门房里有人竖着耳朵等候这听惯了的喇叭声已久,于是在车刚刚开到之际,两扇黑漆大铁门呀然而开,然后又訇的一声关闭。不费吹灰之力就使得街坊四邻矍然惊醒,翻个身再也不能入睡,只好瞪着大眼等待天明。轻而易举的执行了鸡司晨的职务,不亦快哉!4

4 反衬

作者描写被噪音吵醒后的人们难受狼狈的样子,突出这噪音的剧烈和不合时宜,反衬出噪音制造者们无所顾忌的态度,以及他们对公共秩序的漠视。

其一、放学回家,精神愉快,一路上和伙伴们打打闹闹,说说笑笑,尚不足以畅叙幽情,忽见左右住宅门前都装有电铃,铃虽设而常不响,岂不形同虚设,于是举臂舒腕,伸出食指,在每个纽上按戳一下。随后,就有人仓皇应门,有人倒屣而出,有人厉声叱问,有人伸颈探问而瞠目结舌。躲在暗处把这些现象尽收眼底,略施小技,无伤大雅,不亦快哉!5

5 排比反讽

故意站在按门铃的人的视角上,怀着恶作剧得逞的心理,将人们的反应表现得滑稽好笑,排比句式更显出反应的丰富多样。看似在笑话被扰的居民,实际上是批评不讲公德的人给他人生活造成不便还扬扬自得的小丑心态。

其一、隔着墙头看见人家院内有葡萄架,结实累累,虽然不及“草龙珠”那样圆,“马乳”那样长,“水晶”那样白,看着纵不流涎三尺,亦觉手痒。爬上墙头,用竹竿横扫之,狼藉满地,损人而不利己,索兴呼朋引类乘昏夜越墙而入,放心大胆,各尽所能,各取所需,饱餐一顿。松鼠偷葡萄,何须问主人,不亦快哉!

其一、通衢大道,十字路口,不许人行。行人必须上天桥,下地道,岂有此理!豪杰之士不理会这一套,直入虎口,左躲右闪,居然波罗蜜多达彼岸,回头一看天桥上黑压压的人群犹在蠕动,路边的警察戟指大骂,暴躁如雷,而无可奈我何。这时节颔首示意,报以微笑,扬长而去,不亦快哉!

其一、宋周紫芝《竹坡诗话》:“……有一人,极廉介,一日有家问,即令灭官烛,取私烛阅书,阅毕,命秉官烛如初。”作官的人迂腐若是,岂不可嗤!6衙门机关皆有公用之信纸信封,任人领用,便中抓起一叠塞入公事包里,带回家去,可供写私信、发请柬、寄谢帖之用,顺手牵羊,取不伤廉,不亦快哉!

6 反用典故

这个典故说的是一位官员在办公时点着公家的蜡烛,突然来了一封家书,官员就把公家的蜡烛灭了,点上自己买的蜡烛读信,信读完之后又重新点上公家的蜡烛。这个故事表面上讽刺这位官员迂腐,深层次批判的是官场上的那些毫无意义的形式主义。此处引用这个典故,有意只取其表层寓意,来反讽那些挪用公家财物的不良行为。

其一、逛书肆,看书展,琳琅满目,真是到了嫏嬛福地。趁人潮拥挤看守者穷于肆应之际,纳书入怀,携归细赏,虽蒙贼名,不失为雅,不亦快哉!

其一、电话铃响,错误常居十之二三,且常于高枕而眠之时发生,而其人声势汹汹,了无歉意,可恼可恼。在临睡之前或任何不欲遭受干扰的时间,把电话机翻转过来,打开底部,略做手脚,使铃变得喑哑。如是则电话可以随时打出去,而外面无法随时打进来,主动操之于我,不亦快哉!

其一、生儿育女,成凤成龙,由大学卒业,而漂洋过海,而学业有成,而落户定居,而缔结良缘。从此螽斯衍庆,大事已毕,允宜在报端大刊广告,红色套印,敬告诸亲友,兼令天下人闻知,光耀门楣,不亦快哉!

阅读赏析

作者模仿金圣叹《三十三不亦快哉》的结构创作了本篇,然而表现的内容却不是让作者“感到愉快”的事,而是让某些不遵守公共秩序的人“感到愉快”的事,借此批判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不文明行为。

本文采用了并列结构,每段都用“其一”开头,一条一条细数了各种各样典型的不文明行为。这些行为没有先后轻重之分,每一种都一样程度地令人反感厌恶。作者首先将自己代入不讲公德的当事人,用反讽的手法批判这些人从不文明行为中获得物质上的好处或心理上的“快感”,正话反说,故意强调其“正当性”;接着,作者又将自己代入无公德行为的受害者,自嘲利益受损后的狼狈可笑,以反衬无公德行为的伤害性和破坏性。两者都产生“笑”的效果,但前者是抨击,后者是同情。

作者对文中这些不文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描述是简单的,没有就其中某一个做深入研究,写一篇洋洋洒洒的社论,这就说明了作者的本意即批评训诫,而不是文化探讨,是为了提醒有过者自省改正,无过者引以为戒。而这样幽默的文字自然是要比官方严肃周全的“道德行为规范”有趣得多。

阅读延伸

1.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2.在作者描写的这些现象中,哪些是你深有体会的?试描述你的感受。

3.试阅读金圣叹《三十三不亦快哉》原文,比较一下它和本文的旨趣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