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昌英
探索思考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忙”是人生的一种常态。每天清晨,人们信心满满地奔向自己该去的地方,认真完成自己当日的任务,用忙碌填满时光。这种忙碌是精彩的,是不亦乐乎的。而如果忙得不可开交呢,那又是怎样一种体验?请听袁昌英女士给我们娓娓道来。
阅读批注
“忙”字一只,就够概括我最近的生活。嗨,这个“忙”字的滋味真够你受!它有压榨紧捆威逼利诱的威力。我自小就害怕棺材,因为睡在里面,出不得气。1
1 比喻修辞
本文标题为“忙”。作者为了形象地突出“忙”的威力,用人人避讳的“棺材”来比喻“忙”,狭长窄小,不仅出不得气,而且“忙”的时候恐怕连出气也顾不上吧!文章开头作者就营造了一种急匆匆、忙乱乱的氛围,极有代入感。
“忙”就像这末一个长方形的,木头有半尺来厚的木匣子,把你嵌在里面,脑袋儿不能伸,脚尖儿不能顶,两手更是没法抱着头儿伸个懒腰儿!眼儿吗?那更是没得说的了!任你秋光怎样明媚,秋菊怎样凄艳,秋月怎样皎洁,这个匣儿把你封得紧紧的,不让你的一双眼儿越雷池一步。
忙!像我这末一个身兼数种要职的大员,怎样会不忙呢?我是个主妇。当然,跑厨房,经管柴米油盐酱醋茶,应接宾客,都是我的本分。一会儿,“太太,油没有了。”一会儿,“太太,洗衣皂没有了。”一会儿,“太太,挑水的要钱。”一会儿,这个那个,给你脑袋儿叫个昏,两腿儿跑个酸,好在这个职务虽是重要,我只挑得小半个在身上,其余的大半个,有个非常的老好人儿替我肩去了。2
2 排比修辞
身为主妇有多忙呢?作者用四个“一会儿”刻画出了主妇在家中的忙碌形象。三个加引号的“太太……”句式,又为忙碌的场景加入了接连不断的声音,画面感极强。
我又是个母亲。大的孩子虽是高得超出我的头两三寸,小的却仍相当小。儿女不管大小,总是要占去母亲不少心思。要是生起病来,那就简直要母亲的命!就是平常强健无事,他们身上的衣服鞋袜,就够你焦心。春夏秋冬四季,没一季不要早早给他们筹备。
最可怕的是鞋袜,破了又补,补了又破,终年补破袜,做新鞋,一辈子也闹不清!
从前有仆妇代劳,现在非亲手操作不可。当然,你要是腰缠十万,代劳还是有的。穷教授的家庭,那来这一份儿便宜?
我又是个教授,而且自命是个挺认真的老教授。每星期八九个钟头的正课,编讲义,看参考书,改卷本,已经就够一个人整个身心的忙了,况且还要这里参加一个会议,一去半天,那儿参加一个座谈会,又是半天。3青年学生有的是精力,演戏呀,开音乐会呀,出壁报呀,都得请老师帮些忙,出点力!你说我忙不忙!
3 语言精练
一个长句,道尽了作者工作的忙碌程度,从中,读者很容易想象出,作者年复一日的工作安排是多么紧凑,好似陀螺一般忙得团团转。精练准确的语言是写作必修的功课,语言“简而达意”是最难、也是最高深的写作要求。
其实,做主妇也得,做母亲也得,当教授也得,三职一身兼之,都是我分内之事,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可是,我这个不守本分的人,还有一个毛病,说起来,挺难为情的!我……咳!快别做声吧,免得把人羞杀!什么?那有什么害臊的!人世间自命是什么什么的多着,自命是什么,并不一定真的是什么。所以我自命是皇帝,也不打紧,也无害于天地万物!因此,我这里敢于大胆地说出来:我自命是个作家。4
4 语言风趣
在谈过自己三个忙碌的身份之后,作者用一段风趣、幽默,又有点自说自话的文字,大胆亮出了自己的另一个身份:作家。读来令人不禁捧腹,从文字中,我们很容易猜出,作者拥有一个有趣的灵魂。俗话说,“文如其人”,我们平时在写作时,也尽可真诚地表露自己,让自己的文字焕发出自己的个性色彩。
因为我自命是个作家,就有许多杂志、书店、机关、社会邀我做文章。这末一来,就真的把我忙杀了!上春四五月间商务印书馆王云五先生一时心血**,打定主意要出一种“复兴丛书”,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国事人事,都包括在内。他设计周详之后,邀我替他编著《法国文学》一书,十万字左右,约定十月底交稿。糊涂虫的我,也可谓是贪一笔稿费的我,竟贸然提起笔,将“袁昌英”三个字签在契约上,一溜烟送入邮箱去了。
这真有点像浮士德和墨非斯托夫力士换了契约一样,从此不得自由了。记得从七月五日开始工作,在整个将近三个月的暑假里,我苦作的像个黑奴。因为屋小人多,我把书籍笔砚,搬到一间幽暗不见天日的储藏兼便房的屋子里,实行埋头苦干。天气有时热到九十七八度,汗流浃背,我也不管。小孩哭叫,我也不管。柴米油盐,我也不管。应酬交际,我也不管。什么也不管!5其实我又何尝能够完全不管!只是管那万不得已的而已。如此苦干,苦到十月中,已写到十万字左右。可是,字数虽已如约炮制,然而书并未写完。为免虎头蛇尾起见,非再补四五万字的一篇不可。在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应早已写完。但是十月中学校开学,教授的职责,非全力肩起不可,又因今年教一门新课,非编讲义不可,所以美丽的《法国文学》,还缺着三只脚趾儿没有绣完!
5 排比修辞
“不管,不管……什么也不管”,作者在忙着交稿之时,无暇顾及其他,几乎做到了“两耳不闻屋外事”。为了更加强调忙碌的程度,我们也可以向作者学习,接着把排比句仿写下去,如:“阴晴雨雪,我也不管。花开花谢,我也不管。”以锻炼自己的文字运用能力和想象能力。
您看,我最近几个月儿的生活,是不是装在这个“忙”字的木匣子里,使我吐不得气,伸不得腰,感觉浑身是束缚?6就是这末“忙”,也还不打紧,还有更可怕的是欠着一身的债。《法国文学》的稿费,已经支用一半,契约期已过,尚不能交稿,这个精神的负担该多重!四五个月以来,所有亲戚朋友的信,堆满一抽屉,都得回复。一家人的破衣破袜,集成一大包,都得缝补。一切应酬来往,都得补行。还有堆积如山的书报杂志,都得补读。所以还了第一笔大债以后,预备今后三个月的工夫,完全跳出那“忙”字的木匣子,去自由自在清清闲闲还其余的债!
6 前后照应
文章开头,作者把“忙”比作棺材匣子。此处,在论证了自己各种各样的“忙”后,作者以疑问句的形式再次请出了这个“木匣子”,让读者不由得点头称是。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让文章有始有终,有提问有回应,我们可以学习起来。
阅读赏析
之前,我们欣赏了袁昌英女士的《爱美》,如今回味仍然芬芳扑鼻。而袁女士的这篇《忙》,短小有趣,把“忙”字束缚人身心的紧迫感恰到好处地呈现了出来。如果你也曾有过类似忙碌不堪的时光,有过被“木匣子”框住的经历,一定会为袁女士的文字拍手称快!
袁女士是如何布局这篇文章的呢?她用自己当时的生活状态——“忙”引入话题,继而从自己的多个职业身份展开。看似随意的笔触里,是作者忙里偷闲的放松,因为她还“欠着一身债”啊!而通篇如老友交谈般的话语,使得文章风格自然又亲切。可以这么说,流畅的语言,不拘一格的形式,通达的立意,多样的修辞运用,都让文章锦上添花。
有人说:“忙过之后才是最好的休息。”正如本文最后写道“完全跳出那‘忙’字的木匣子,去自由自在清清闲闲还其余的债!”人生本就忙忙碌碌,但忙得犹如进了“木匣子”便是另一番光景了,还怎么“自由自在清清闲闲”呢?所以,“忙”的时候也要张弛有度,像袁女士一样,即使很忙,也抽空书写感怀,为自己觅得一方小小的、片刻的放松天地。
阅读延伸
1.修辞手法的运用让文章充满灵动。除画线句外,请再找出几处加以分析。
2.如果让你写一篇题为《忙》的议论文,你的论点(或分论点)可能是什么呢?
3.记忆中,你有没有过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用一段话说说你当时的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