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快乐种在心里(1 / 1)

梁实秋

探索思考

快乐,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语,无论在口语中,还是书面语中,都常常见到它的身影:新年快乐,生日快乐,中秋快乐……人们之所以欢喜地说着写着这个词语,大概是因为快乐简单又奢侈。如果想更持久的体会快乐,那不如《把快乐种在心里》吧!

阅读批注

天下最快乐的事大概莫过于做皇帝。1“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至不济可以生杀予夺,为所欲为。至于后宫粉黛三千,御膳八珍罗列,更是不在话下。

1 语言严谨

普天之下最快乐的事是什么,最快乐的人又是谁?文章开头,作者便言简意赅地给出了答案,“做皇帝”是最快乐的事。而“大概”一词的使用,又使得作者的观点不过于绝对,非常严谨。这也为后文推翻“皇帝是最快乐之人”埋下了伏笔。

清乾隆皇帝,“称八旬之觞,镌十全之宝”,三下江南,附庸风雅。那副志得意满的神情,真是不能不令人兴起“大丈夫当如是也”的感喟。

在穷措大眼里,九五之尊,乐不可支。但是试问古今中外的皇帝,问他们一生中是否全是快乐,答案恐怕相当复杂。西班牙国王拉曼三世说过这么一段话:

我于胜利与和平之中统治全国约五十年,为臣民所爱戴,为敌人所畏惧,为盟友所尊敬。财富与荣誉,权力与享受,呼之即来,人世间的福祉,从不缺乏。在这情形之中,我曾勤加计算,我一生中纯粹的真正幸福日子,总共仅有十四天。2

2 引用论证

在“穷措大”,即穷困的读书人眼中,皇帝应该是最快乐的。此处,作者引用西班牙国王拉曼三世的一段话,反驳了这个看法。拉曼三世是真正的国王,是名副其实的当事人,引用他的话来做论证,令人深信不疑。而如果引用的是其官员或子女的言论,可信度不免令人怀疑。

御宇五十年,仅得十四天真正幸福日子。我相信他的话,宸谟睿略,日理万机,很可能不如闲云野鹤之怡然自得。

于此我又想起从一本英语教科书上读到的一篇寓言。题目是《一个快乐人的衬衫》。

某国王,端居大内,抑郁寡欢,虽极耳目声色之娱,而王终不乐。

左右纷纷献计,有一位大臣言道:如果在国内找到一位快乐的人,把他的衬衫脱下来,给国王穿上,国王就会快乐。

王韪其言,于是使者四出寻找快乐的人,访遍了朝廷显要,朱门豪家,人人都有心事,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都不快乐。

最后找到一位农夫,他耕罢在树下乘凉,**上身,大汗淋漓。

使者问他:“你快乐么?”农夫说:“我自食其力,无忧无虑!快乐极了!”使者大喜,便索取他的衬衣。

农夫说:“哎呀!我没有衬衣。”这位农夫颇似我们的禅门之“一丝不挂”。3

3 引用论证

寓言故事《一个快乐人的衬衫》,篇幅不长,仅有240余字。但其中却包含了:抑郁寡欢的国王、心急如焚的大臣、心事重重的显要豪家,这些人有身份有地位,却没有快乐和悠闲。而最快乐的人——农夫却几乎一无所有。短短的寓言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快乐与财富、地位并无直接的关系,一个人的心态才是快乐与否的根本。

常言道,“境由心生”,又说“心本无生因境有”。总之,快乐是一种心理状态。内心湛然,则无往而不乐。吃饭睡觉,稀松平常之事,但是其中大有道理。

大珠《顿悟入道要门论》:“有源律师来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律师杜口。”4

4 引用论证

《顿悟入道要门论》相传为唐代高僧大珠慧海禅师所作。此处,作者直接引用其中一段对话,把吃饭睡觉之类的寻常事所蕴含的道理深深地揭示了出来:饭点认真吃饭,困了安心入睡,不纠结不推诿,这是快乐最简单的方法,也是一种修行。

可是修行到心无挂碍,却不是容易事。我认识一位唯心论的学者,平素昌言意志自由,忽然被人绑架,系于暗室十有余日,备受凌辱,释出后他对我说:“意志自由固然不诬,但是如今我才知道身体自由更为重要。”

常听人说烦恼即菩提,我们凡人遇到烦恼只是深感烦恼,不见菩提。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转为烦恼。叔本华的哲学是:苦痛乃积极的实在的东西,幸福快乐乃消极的根本不存在的东西。5

5 引用论证

关于抽象事物,如快乐、苦痛之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此处,作者引用叔本华的哲学观点,给读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考方向,也能使读者更好、更深入地理解本文论题。

所谓快乐幸福乃是解除苦痛之谓。没有苦痛便是幸福。再进一步看,没有苦痛在先,便没有幸福在后。

梁任公先生曾说:“人生最快乐的事,莫过于看着一件工作的完成。”

在工作过程之中,有苦恼也有快乐,等到大功告成,那一份“如愿以偿”的快乐便是至高无上的幸福了。有时候,只要把心胸敞开,快乐也会逼人而来。

这个世界,这个人生,有其丑恶的一面,也有其光明的一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随处皆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雨有雨的趣,晴有晴的妙,小鸟跳跃啄食,猫狗饱食酣睡,哪一样不令人看了觉得快乐?就是在路上,在商店里,在机关里,偶尔遇到一张笑容可掬的脸,能不令人快乐半天?6

6 排比,反问

作者用一串排比句勾画出了自然界和生活中令人快乐的事情。加上两个反问句的使用,更增添了快乐的意味和程度。如果改为陈述句,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会比较平淡,相应的,读者从文字中体会到的酣畅快乐也会减少很多。

有一回我住进医院里,僵卧了十几天,病愈出院,刚迈出大门,陡见日丽中天,阳光普照,照得我睁不开眼,又见市廛熙攘,光怪陆离,我不由得从心里欢叫起来:“好一个艳丽盛装的世界!”

“幸遇三杯酒美,况逢一朵花新?”我们应该快乐。

阅读赏析

你是否和我一样,即使只看到标题《把快乐种在心里》,就好似有一颗快乐的种子被播撒在心田,静静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呢?如果你也有,这就是本文标题的妙处所在了。

可以想象,当先生写下这行标题时,就奠定了本文的基调是从容优雅的,是随意自然的。文中,先生时而引证、时而论述、时而举例、时而分析,尤其是最后几段处处流露着欢喜之情,也传递着先生豁达透明的人生境界。快乐无处不在,“只要把心胸敞开,快乐也会逼人而来。”这大概就是佛家所说的“越简单越快乐”吧!

如此说来,静心阅读文人先哲的文章也是一件快乐的事。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先哲的品行,还可以借鉴其写作方法和风格。当然,我们也别忽视了标题哦!拿很受欢迎的本文标题——《把快乐种在心里》来举例,后人模仿先生的取名思路,衍生了很多类似的标题,如《把坚强种在心里》《把自信种在心里》,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思路。当然,在我们渐入佳境后,还是要从模仿到创新,期待有一天,我们不仅能取出响亮恰当的标题,也能写出优美到位的文章。加油!

阅读延伸

1.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本文中,梁实秋先生在有限的篇幅里多次引用名言、寓言、诗句等,可见作者对“引用论证”的喜爱和重视。之前,我们也赏析过先生的一篇文章,其中也有大段引用,你还记得是哪篇文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