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
探索思考
众所周知,“脏”字有两个读音。一为zāng,意为有尘土、汗渍、污垢等,不干净;二为zàng,意为内脏。古今中外,“脏”字无论是哪个发音哪个释义,几乎很少有文人为之思索、动笔。如此一来,梁实秋先生的这篇《脏》就更显珍贵和难得了。
阅读批注
普天之下以哪一个民族为最脏,这个问题不是见闻不广的人所能回答的。1约在半个世纪以前,蔡元培先生说,“华人素以不洁闻于世界:体不常浴,衣不时干,咯痰于地,拭涕以袖,道路不加洒扫,厕所任其熏蒸,饮用之水不经渗漉,传染之病不知隔离。”这样说来,脏的冠军我们华人实至名归,当之无愧。这些年来,此项冠军是否一直保持,是否业已拱手让人,则很难说。
1 开门见山,问题切入
本文标题为《脏》。文章开头,作者就提出了一个常人难以回答的问题:哪个民族为最脏。这个问题不仅自然而然地引入了话题,而且从“民族”切入,极易唤醒读者的民族归属感,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答案。
蔡先生一面要我们以尚洁互相劝勉,一面又鳃鳃过虑生怕我们“因太洁而费时”,又怕我们因“太洁而使人难堪”。2其实有洁癖的人在历史上并不多见,数来数去也不过南宋何佟之,元倪瓒,南齐王思远、庾炳之,宋米芾数人而已。而其中的米芾“不与人共巾器”,从现代眼光看来,好像也不算是“使人难堪”。所谓巾器,就是手巾脸盆之类的东西,本来不好共用。从前戏园里有“手巾把儿”供应,热腾腾香喷喷的手巾把儿从戏园的一角掷到另一角,也算是绝活之一。纵然有人认为这是一大享受,甚且认为这是国剧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节目之一,我一看享受手巾把儿的朋友们之恶狠狠的使用它,从耳根脖后以至于绕弯抹角的擦到两腋生风而后已,我就不寒而栗,宁可步米元章的后尘而“使人难堪”。现代号称观光的车上也有冷冰冰香喷喷的小方块毛巾敬客,也有人深通物尽其用的道理,抹脸揩头,细吹细打,最后可能擤上一摊鼻涕,若是让米元章看到,怕不当场昏厥!3如果大家都多多少少的染上一点洁癖,“使人难堪”的该是那些邋遢鬼。
2 借他人之言,提出观点
此处,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引用蔡元培先生的原话,但用“一面……一面……又……”的句式,明确提出了蔡先生的观点,同时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追求整洁也需把握分寸。
3 举例论证
戏园里的“手巾把儿”,观光车上的“小方块毛巾”,它们的存在看似是为了干净整洁,实则令人难堪,不忍直视。生动形象的事例,不仅有力地论证了观点,还为文章平添了几分趣味。
人的身体本来就脏。佛家所谓“不净观”,特别提醒我们人的“九孔”无一不是藏垢纳污之处,经常像臭沟似的渗泄秽流。真是一涉九想,欲念全消。我们又何必自己作践自己,特别做出一副腌臜相,长发披头,于思满面,招人恶心,而自鸣得意?也许有人要指出,“蓬首垢面而谈诗书”,贤者不免,“扪虱而言”,无愧名士,“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太闷痒不能沐”,也正是风流适意。4诚然,这种古已有之的流风遗韵,一直到了晚近尚未断绝,在民初还有所谓什么大师之流,于将近耳顺之年,因为续弦才接受对方条件而开始刷牙。在这些固有的榜样之外,若是再加上西洋的堕落时髦,这份不洁之名不但闻于世界,且将永垂青史。
4 引用论证
作者引用三处古语,恰到好处地论证了:在古代,无论贤者、名士或风流之人都不太注重仪容仪表。即下文所说的:这是一种“古已有之的流风遗韵”。
无论是家庭、学校、餐厅、旅馆、衙门,最值得参观的是厕所。古时厕所干净到什么地步,不得而知,我只知道豪富如石崇,厕所里侍列着丽服藻饰的婢女十余位,置甲煎粉沉香汁之属。王敦府上厕所有漆箱盛干枣,用以塞鼻。5这些设备好像都是消极的措施。恶臭熏蒸,羼上甲煎粉沉香汁的香气,恐未必佳;至于鼻孔里塞干枣,只好张口呼吸,当亦于事无补。我们的文化虽然悠久,对于这一问题好像未曾措意,西学东渐之后才开始慢慢的想要“迎头赶上”。“全盘西化”是要不得的,所以洋式的卫生设备纵然安设在最高学府里也不免要加以中式的处理任其渍污、阻塞、泛滥、溃决。脏与教育程度有时没有关系,小学的厕所令人望而却步,上庠的厕所也一样的不可向迩。衙门里也有人坐在马桶上把一口一口的浓痰唾到墙上,欣赏那像蜗牛爬过似的一条条亮晶晶的痕迹。6看样子,公共的厕所都需要编制,设所长一人,属员若干,严加考绩,甚至卖票收费亦无不可。
5 举例论证
作者请出西晋富豪石崇、东晋宰相王敦,用二人府上的厕所之豪华之干净,论证了古时厕所干净到了何种地步。而这些,在作者看来,其实都是消极的措施,于事无补。
6 比喻修辞
此处,作者形象地把浓痰比作蜗牛爬过的痕迹,让人读来便忍不住掩鼻皱眉。这也从侧面显示了作者对比喻技巧的高超运用。
离厕所近的是厨房。在家庭里大概都是建在边边沿沿不惹人注意的地方,地基较正房要低下半尺一尺的,屋顶多半是平台。我们的烹饪常用旺油爆炒,油烟薰渍,四壁当然黯淡无光。其中无数的蟋蟀蚂蚁蟑螂之类的小动物昼伏夜出,大量繁衍,与人和平共处,主客翕然。在有些餐厅里,为了空间经济,厨房厕所干脆不大分开,大师傅汗淋淋的赤膊站在灶前掌杓,白案子上的师傅吊着烟卷在旁边揉面,墙角上就赫然列着大桶供客方便。多少人称赞中国的菜肴天下独步,如果他在餐前净手,看看厨房的那一份脏,他的胃口可能要差一点。7有一位回国的观光客,他选择餐馆的重要标准之一是看那里的厨房脏到什么程度,其次才考虑那里有什么拿手菜。
7 对比论证
在有些餐厅里,虽然菜肴天下独步、令人称绝,但“厨房的那一份脏”,也许会令食客胃口大减。此处,“菜肴的美味”和“厨房的脏乱”形成了鲜明对比。
结果选来选去,时常还是回到自己的寓所吃家常饭。
菜市场才是脏的集大成的地方。杀鸡、宰鸭、剖鱼,全在这里举行,血迹模糊,污水四溅。青菜在臭水沟里已经刷洗过,犹恐失去新鲜,要不时的洒上清水,斤两上也可讨些便宜。死翘翘的鱼虾不能没有冰镇,冰化成水,水流在地。这地方,地窄人稠,阳光罕至,泥泞久不得干,脚踏车摩托车横冲直撞没有人管,地上大小水坑星罗棋布,买菜的人没有不陷入泥淖的,没有人不溅一腿泥的。8妙在鲍鱼之肆久而不觉其臭,在这种地方天天打滚的人久之亦不觉其苦,怕踩水可以穿一双雨鞋,怕溅泥可以罩一件外衣,嫌弄一手油可以顺便把手在任何柱子台子上抹两抹不要紧的,大家都这样。有人倡议改善,想把洋人的超级市场翻版,当然这又是犯了一下子“全盘西化”的毛病,病在不合国情。吃如此这般的菜,就有如此这般的厨房,就有如此这般的菜市场,天造地设。
8 排比修辞
作者用一连串排比句,为读者勾画了一个脏得不能再脏的菜市场。更巧妙的是,这几句话中,含着眼之所见、耳之所听、鼻之所闻,一个肮脏、恶臭的菜市场仿佛现于眼前。
其实,脏一点无伤大雅,从来没听说过哪一个国家因脏而亡。一个个的纵然衣冠齐整望之岸然,到处一尘不染,假使内心里不大干净,一肚皮男盗女娼,我看那也不妙。9
9 总结全文,深化观点
前文,作者从多方面对“脏”进行了论述。文章结尾,作者用“其实”做转折,提出了一个响亮的观点:一个人或一个国家,外在干净固然重要,内在整洁、向上,才是最妙的事!
阅读赏析
脏,一个人人避之不及的字眼儿。无论脏人、脏事、脏居所,没有谁愿意与之沾边。生活中,人人努力营造的是脏的反面——净。可在追求干净的同时,却很少有谁会像梁实秋先生一样,深入浅出、条分缕析地对“脏”进行审视。大到民族,小到个人;远观厕所,近看厨房,最后再走进菜市场中,调动多种观感体会“脏”的力度之强。
那么,本文中,先生仅仅是在谈“脏”吗?不。只要我们细细品读,就不难发现,先生除了在探讨“脏”的表层含义,还有对当时民风民俗“脏”的一种无奈。文中好几处,作者提到了“西洋”“西化”“洋式的”等词语,甚至还列举了一位“回国的观光客”选择餐厅的标准。从这些词语或事例中,可以推断出,在当时,西方国家或许更注重卫生条件。而梁实秋先生的态度也很明确:根据国情,取其精华,并努力提高国人的内在素养。
梁实秋先生,包括文中提到的蔡元培先生,他们可能不会想到,若干年之后的中国,文明程度大大提升,国人外在干净整洁、内心善良坚定。尤其在2020年抵挡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时,举国上下积极隔离,阻断病源,成为世界上实至名归的“净之冠军”。如果两位先生有幸看到如此情景,一定会十分欣慰吧!
阅读延伸
1.仔细观察每段首句,试分析它们在文章中、在段落中的作用。
2.读完本文,你对“脏”有什么新的理解吗?
3.关于“脏”,梁实秋先生在《男人》一文中也有过论述。如有兴趣,不妨找来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