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境界(1 / 1)

钱穆

探索思考

关于“人生三境界”,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有过论述。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先生是从古之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而言的。那么,钱穆先生的这篇《人生三境界》又是如何论述的呢?

阅读批注

把人生全体分为三大类。1

1 精练简明,开启全文

我们常说,文章开头要简、要明,但本文如此精简的开头方式——十个字成句、一句话成段,还是极其罕见的。而这种开头方式,巧就巧在,作者仅仅用十个字就交代了本文的话题及文章的编排结构,给读者一种干脆利落,耳目一新之感。

第一是“物质的”,亦可说是“自然的”人生,或“经济的”人生。2

2 境界之一

人生的第一境界,可概括为“生活”,即物质文明,这是人生最基础的阶段。本句话作为第一境界的中心句,独立成段,交代清晰。即使是阅读能力欠佳者也能迅速找出核心内容,读来轻松又自在。此外,下文第二、第三境界的中心句,也有相同作用。

一切衣、食、住、行,较多隶属于物质方面者,均归此类。人生本身即是一自然,人生不能脱离自然的大圈子大规范,人生不能不依赖物质支持,此是人类生活最先必经的一个阶段,我们可称之为文化第一阶层。没有此最先一阶层,将不可能有此下各阶层。

然而人生是多方面互相融摄的一个整一全体,所以物质人生中,早已须有很大的精神成分。若使人类没有欲望,没有智慧,没有趣味爱好,没有内心精神方面种种的工作活动参加,也将不会有衣、食、住、行之一切物质创造与活动。因此换言之,衣、食、住、行只可说是较多依赖于物质部分,而实非纯物质的。只可说是较更接近于自然生活,而并非一种纯自然的生活。3

3 观点新颖

此处,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观点:衣食住行等依赖于物质部分,但非纯物质的。这样的描述,不得不令读者再次深思“物质与精神相互依存、不可割裂的微妙关系”。

只要我们称之为“人生”的,便已归属到“自然人生”与“精神人生”之两方面,决不再是纯自然、纯物质的。即就环绕我们的自然界而言,如山川、田野、草木、禽兽、风景气象,试问洪荒时代的自然界,何尝便如此?这里面已经有几十万年代的人类精神之不断贯注、不断经营、不断改造、不断要求而始形成。此刻环绕我们之所谓自然,早已是人文化了的自然,而非未经人文洗练以前之原始自然。一切的“物世界”里,早已有人类的“心世界”之融入。

故所谓物质人生,只就全部人生中之比较更偏近于物质方面者而言,而实无所谓纯物质的人生。

其次是“社会的”人生,或称“政治的”人生、“集团的”人生。4

4 境界之二

经过第一境界,“人生”具有了人文精神和社会意义,加入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生更显得广阔、饱满有意义。

这是第二阶段的人生,我们称之为文化的第二阶层。在第一阶层里,人只面对着物世界,一切人生全都从“人对物”的关系而发生、而存在。在第二阶层里,人面对着人,即人生大群。这时的人生,主要在添进了许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类的生活,不先经第一阶层,将无法有第二阶层。但人类生活经历了某一段时期之相当演进,必然会从第一阶层进入第二阶层,乃始得为正式的人生。第一阶层只是人在物世界里过生活,亦可谓之——预备阶层。待其进入第二阶层,才开始在人世界里过生活。此如家庭组织、国家体制、民族分类等,凡属群体关系的,全属此一阶层。

最后才到达人生第三阶层,我们可称之为“精神的”人生,或说是“心灵的”人生。5

5 境界之三

第三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精神的、心灵的”人生,可用“德行”来概括。德行虽然是个人的,但同时也是古今人类共有的,是可以继承和发扬的。

此一阶层的人生,全属于观念的、理性的、趣味的,如宗教人生、道德人生、文学人生、艺术人生等皆是。这是一种无形累积的人生;这是一种历史性的、超时代性的人生。只有这一种人生,最可长期保留,长期存在。

孔子、耶稣时代,一切物质生活,一切政治组织、社会法律、风俗习惯,到今几乎是全归消失,不存在了。在他们当时的第一、第二阶层里的人生,到今亦是全部变质了。但孔子、耶稣对人生所提示的理想与信仰,观念与教训,就其属于内心精神方面者,却依然存在,而且将千古常新。6这是属于心世界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只可用你的心灵来直接感触的世界,来直接体认的人生。

6 举例论证

作者以孔子、耶稣的事例来证明,“物质的”人生和“社会的”人生会随着时间流逝而不复存在。但第三境界“精神的”人生最可长期保留,长期存在。深刻有力,令人信服,启人深思。

阅读赏析

还记得吗?前面,我们已赏析过钱穆先生的两篇作品,即《做人的规矩》和《生活的匆忙与闲暇》。今天的这篇作品,钱穆先生把话题上升到了有着无限可能的“人生”上来。 其实,关于“人生”,除了《人生三境界》,先生还曾在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做过相关演讲,标题为《人生三步骤》。如果我们细细品读,就会发现,这两篇文章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相似的文章布局,相似的观点分析,给读者带去了翻倍的启迪和深思。

毋庸置疑,先生能有如此深刻的认识,一方面得益于人生经验的丰富,另一方面与先生勤于思考、善于判断的品质密不可分。试问,在知识快餐化、短视频盛行的今天,我们会给自己留多少时间静下心来思考“人生”这样深奥的问题呢?答案不言而喻。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时时提醒自己勿沉迷于虚拟世界,而应学习像钱穆先生一样的先哲,潜心思索“人生”。与大家共勉。

阅读延伸

1.作者说,“进入第二阶层,乃始得为正式的人生”。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2.请借助网络资源阅读《人生三步骤》,并分析其文章结构。

3.你体会过作者在文末说的“用你的心灵来直接感触世界”的美妙体验吗?如果没有,请让自己努力进入人生第三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