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探索思考

喝茶本是一件平常事,是一种自然随意的生活习惯。但在鲁迅先生笔下,“喝茶”不单单用于解渴消遣,还能被当成“利器”——批判嘲讽当时的病态文学。短短800字的杂文,语言犀利,论证严谨。读罢此文,你也许会不由得感叹,原来“喝茶”不只是“喝茶”!

阅读批注

某公司又在廉价了,去买了二两好茶叶,每两洋二角。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郑重其事的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1

1 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文章以“喝茶”为题,开篇即谈买茶、泡茶、品茶。虽是好茶,虽然“郑重其事”,但口感不佳、颜色重浊,令人不免失望。“好茶不好”的反差,牢牢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但这是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的,当我正写着《吃教》的中途,拉来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觉的滑过去,像喝着粗茶一样了。2

2 对比论证

同一种茶,只因品茶人的心境和泡茶方式不同,品出来的味道也大相径庭。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3由这一极琐屑的经验,我想,假使是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大区别罢。所谓“秋思”,其实也是这样的,骚人墨客,会觉得什么“悲哉秋之为气也”,风雨阴晴,都给他一种刺戟,一方面也就是一种“清福”,但在老农,却只知道每年的此际,就要割稻而已。4

3 提出论点

夹叙夹议的议论文,常常在中间点题,也叫卒章显志。作者由品茶的经验体悟出“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一要有工夫,二要加以练习。自然过渡,顺理成章。

4 推理严密

从“劳累的工人喝茶与热水感觉无异”的假设,自然地引出“秋思”——20世纪30年代,报纸杂志上出现了不少哀秋、悲秋的文章。鲁迅先生认为那是无病呻吟、附庸风雅,他毫不客气地指出“秋思”只是骚人墨客所享的一种“清福”而已,与劳动人民毫不相干。

于是有人以为这种细腻锐敏的感觉,当然不属于粗人,这是上等人的牌号。然而我恐怕也正是这牌号就要倒闭的先声。我们有痛觉,一方面是使我们受苦的,而一方面也使我们能够自卫。5假如没有,则即使背上被人刺了一尖刀,也将茫无知觉,直到血尽倒地,自己还不明白为什么倒地。但这痛觉如果细腻锐敏起来呢,则不但衣服上有一根小刺就觉得,连衣服上的接缝、线结、布毛都要觉得,倘不穿“无缝天衣”,他便要终日如芒刺在身,活不下去了。但假装锐敏的,自然不在此例。

5 破中有立

细腻锐敏的感觉被一些人认为是上等人的牌号,针对这种自命清高的看法,鲁迅先生不仅加以反驳,还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应有“痛觉”,应不忘苦痛的现实,应保持对敌人的高度警惕。破中有立,很好地达到了反驳的目的。

感觉的细腻和锐敏,较之麻木,那当然算是进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生命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碍,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不久就要收梢。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喝过茶,望着秋天,我于是想: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6

6 紧扣文题,呼应开篇

经过一番议论,作者以“喝茶”收尾,不仅饱含着对“秋思”之人的讥讽,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决心:仍将直面黑暗的社会,保持战斗的态度。

阅读赏析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极其擅长撰写杂文。杂文是直接反映社会事实的文学性论文,它短小而锋利,是一种战斗力很强的文体。《喝茶》便是一个范例。

鲁迅先生写作此文的初衷,本是嘲讽当时的病态文学现象。但他不直接点明,反而以“喝茶”为题展开批判,构思巧妙至极。文中对骚人墨客“享清福”的闲情逸致是由“喝好茶”而引发的,继而把“论喝茶”与“享清福,报秋心的雅人”的病态思想和病态创作有机交织起来,层层深入地论述了自己的观点。

文章结尾,在完成了对病态文学的批判之后,先生悠然自得地写到“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借此来表明自己的决心:他会义无反顾地用笔杆作武器,“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在血色火光中奋然前行。

阅读延伸

1.鲁迅先生生长在茶乡浙江绍兴,他在文章和日记中也多次提到茶事。你能列举出一些相关的情节吗?

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的另一篇杂文佳作,请阅读后,说说该文的论证方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