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
探索思考
每个平凡的人生,其实都是一本图画书,执笔描画的正是主人公本人。而这本由一张张图画装订成册的书籍,包含着主人公艺术鉴赏的双眼、充满意境的诗情、天真烂漫的遐想,以及远离尘嚣、归于平等的精神追求。丰子恺先生的这篇演讲正由此而展开……
阅读批注
我今天所要讲的,是“图画与人生”。就是图画对人有什么用处?就是做人为什么要描图画,就是图画同人生有什么关系?1
1 排比修辞
演讲开头,作者重申了演讲主题“图画与人生”,并以三个排比的问句把其延展开来,使听众大致了解本次演讲的中心内容。我们在写演讲稿的开头时,也可尝试用排比问句引出中心,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这问题其实很容易解说:图画是给人看看的。人为了要看看,所以描图画。图画同人生的关系,就只是“看看”。“看看”,好像是很不重要的一件事,其实同衣食住行四大事一样重要。这不是我在这里说大话,你只要问你自己的眼睛,便知道。眼睛这件东西,实在很奇怪:看来好像不要吃饭,不要穿衣,不要住房子,不要乘火车,其实对于衣食住行四大事,他都有份,都要干涉。人皆以为嘴巴要吃,身体要穿,人生为衣食而奔走,其实眼睛也要吃,也要穿,还有种种要求,比嘴巴和身体更难服侍呢。2
2 拟人修辞
嘴巴、眼睛等只是身体部位。此处,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它们灵魂、思想与脾气,有助于作者观点阐述的同时,更为文章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色彩。
所以要讲图画同人生的关系,先要知道眼睛的脾气。我们可拿眼睛来同嘴巴比较:眼睛和嘴巴,有相同的地方,有相异的地方,又有相关联的地方。
相同的地方在哪里呢?我们用嘴巴吃食物,可以营养肉体;我们用眼睛看美景,可以营养精神。——营养这一点是相同的。譬如看见一片美丽的风景,心里觉得愉快;看见一张美丽的图画,心里觉得欢喜。这都是营养精神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嘴巴是肉体的嘴巴,眼睛是精神的嘴巴——二者同是吸收养料的器官。
相异的地方在哪里呢?嘴巴的辨别滋味,不必练习。无论哪一个人,只要是生嘴巴的,都能知道滋味的好坏,不必请先生教。所以学校里没有“吃东西”这一项科目。反之,眼睛的辨别美丑,即眼睛的美术鉴赏力,必须经过练习,方才能够进步。所以学校里要特设“图画”这一项科目,用以训练学生的眼睛。眼睛和嘴巴的相异,就在要练习和不要练习这一点上。譬如现在有一桌好菜,都是山珍海味,请一位大艺术家和一位小学生同吃。他们一样地晓得好吃。反之,倘看一幅名画,请大艺术家看,他能完全懂得它的好处。请小学生看,就不能完全懂得,或者莫名其妙。3可见嘴巴不要练习,而眼睛必须练习。所以嘴巴的味觉,称为“下等感觉”。眼睛的视觉,称为“高等感觉”。
3 对比论证
为了严密论证嘴巴和眼睛的不同之处,作者请出大艺术家和小学生来进行对比,由此得出,嘴巴的能力是天生的,无须练习。而眼睛的鉴赏能力并非人人都有,需要加以练习。
相关联的地方在哪里呢?原来我们吃东西,不仅用嘴巴,同时又兼用眼睛。所以烧一碗菜,油盐酱醋要配得好吃,同时这碗菜的样子也要装得好看。倘使乱七八糟地装一下,即使滋味没有变,但是我们看了心中不快,吃起来滋味也就差一点。反转来说,食物的滋味并不很好,倘使装璜得好看,我们见了,心中先起快感,吃起来滋味也就好一点。学校里的厨房司务很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做饭菜要偷工减料,常把形式装得很好看。风吹得动的几片肉,盖在白菜面上,排成图案形。两三个铜板一斤的萝卜,切成几何形体,装在高脚碗里,看去好像一盘金刚石。4学生走到饭厅,先用眼睛来吃,觉得很好。随后用嘴巴来吃,也就觉得还好。倘使厨房司务不懂得装菜的办法,各地的学校恐怕天天要闹一次饭厅呢。外国人尤其精通这个方法。洋式的糖果,作种种形式,又用五色纸、金银纸来包裹。拿这种糖请盲子吃,味道一定很平常。但请亮子吃,味道就好得多。因为眼睛帮嘴巴在那里吃,故形式好看的,滋味也就觉得好些。
4 举例论证
我们在评价一道美食时,常用“色香味俱全”来形容,“色”字排首位。此处,作者列举了学校厨师摆盘的例子,正是为了说明“色”或“形”的重要,为了说明眼睛是最先的品尝者。
眼睛不但和嘴巴相关联,又和其他一切感觉相关联。譬如衣服。原来是为了身体温暖而穿的,但同时又求其质料和形式的美观。譬如房子,原来是为了遮蔽风雨而造的,但同时又求其建筑和布置的美观。可知人生不但用眼睛吃东西,又用眼睛穿衣服用眼睛住房子。古人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我想,这“几希”恐怕就在眼睛里头。5
5 引用论证
关于孟子的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说过,但对于“几希”究竟是什么并没有确切的认识。有人说是“四心”,有人说是“思想”。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眼睛”。
人因为有这样的一双眼睛,所以人的一切生活,实用之外又必讲求趣味。一切东西,好用之外又求其好看。一匣自来火,一只螺旋钉,也在好用之外力求其好看。这是人类的特性。人类在很早的时代就具有这个特性。在上古,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时代,人们早已懂得装饰。他们在山洞的壁上描写野兽的模样,在打猎用的石刀的柄上雕刻图案的花纹,又在自己的身体上施以种种装饰,表示他们要好看;这种心理和行为发达起来,进步起来,就成为“美术”。6故美术是为了眼睛的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文化。故人生的衣食住行,从表面看来好像和眼睛都没有关系,其实件件都同眼睛有关。越是文明进步的人,眼睛的要求越是大。人人都说“面包问题”是人生的大事。其实人生不单要吃,又要看;不单为嘴巴,又为眼睛;不单靠面包,又靠美术。面包是肉体的食粮,美术是精神的食粮。没有了面包,人的肉体要死。没有了美术,人的精神也要死——人就同禽兽一样。
6 举例论证
上古时期先人们的种种行为,是人类追求好看的最好证明,因为爱美是人类的天性。由此作者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美术”的概念,给听众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上面所说的,总而言之,人为了有眼睛,故必须有美术。现在我要继续告诉你们:一切美术,以图画为本位,所以人人应该学习图画。7原来美术共有四种,即建筑、雕塑、图画和工艺。建筑就是造房子之类,雕塑就是塑铜像之类,图画不必说明,工艺就是制造什用器具之类。这四种美术,可用两种方法来给它们分类。
7 承上启下
用“上面所说的,总而言之”等词语承接了上文的种种论述,接着作者用“现在我要继续告诉你们”提出了“人人应该学习图画”的观点。在演讲稿中,特别需要这类承上启下的句子来帮助听众建立文章框架,因为听演讲不像看书,不可以随时翻回前页寻找关键点。
第一种,依照美术的形式而分类,则建筑、雕刻、工艺,在立体上表现的,叫做“立体美术”。图画,在平面上表现的,叫做“平面美术”。第二种,依照美术的用途而分类,则建筑、雕塑、工艺,大多数除了看看之外又有实用的(譬如住宅供人居住,铜像供人瞻拜,茶壶供人泡茶),叫做“实用美术”。图画,大多数只给人看看,别无实用的,叫做“欣赏美术”。这样看来,图画是平面美术,又是欣赏美术。为什么这是一切美术的本位呢?其理由有二:第一,因为图画能在平面上作立体的表现,故兼有平面与立体的效果。这是很明显的事,平面的画纸上描一只桌子,望去四只脚有远近。描一条走廊,望去有好几丈长。描一条铁路,望去有好几里远。8因为图画有两种方法,能在平面上假装出立体来,其方法叫做“远近法”和“阴影法”。用了远近法,一寸长的线可以看成好几里路。用了阴影法,平面的可以看成凌空。故图画虽是平面的表现,却包括立体的研究。所以学建筑、学雕塑的人,必须先从学图画入手。美术学校里的建筑科、雕塑科,第一年的课程仍是图画,以后亦常常用图画为辅助。反之,学图画的人,就不必兼学建筑或雕塑。
8 举例论证
在介绍专业性比较强的主题时,一定不要忘记在适当的位置举例论证,且这些例子最好是生活中常见的、普遍的。比如本句中平面画画的“由远及近”,只要在生活中稍稍留心的人,都很容易理解“平面画画能表现立体效果”的含义。
第二,因为图画的欣赏可以应用在实际生活上,故图画兼有欣赏与实用的效果。譬如画一只苹果,一朵花,这些画本身原只能看看,毫无实用。但研究了苹果的色彩,可以应用在装饰图案上;研究了花瓣的线条,可以应用在磁器的形式上。9所以欣赏不是无用的娱乐,乃是间接的实用。所以学校里的图画科,尽管画苹果、香蕉、花瓶、茶壶等没有用处的画,但由此所得的眼睛的练习,却受用无穷。
9 举例论证
图画为什么兼有欣赏与实用的效果呢?作者用小学生都尝试过的画苹果、画花的简单事例来论证,并指出有了这样的训练,在日后装饰图案或勾画瓷器线条时,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便是图画的实用效果。
因了这两个理由——图画在平面中包括立体,在欣赏中包括实用——所以图画是一切美术的本位。我们要有美术的修养,只要练习图画就是。但如何练习,倒是一件重要的事,要请大家注意。上面说过,图画兼有欣赏与实用两种效果。欣赏是美的,实用是真的,故图画练习必要兼顾“真”和“美”这两个条件。具体地说:譬如描一瓶花,要仔细观察花、叶、瓶的形状、大小、方向、色彩,不使描错。这是“真”的方面的工夫。同时又须巧妙地配合,巧妙地布置,使它妥帖。这是“美”的方面的工夫。换句话说,我们要把这瓶花描得像真物一样,同时又要描得美观。再换一句话说,我们要模仿花、叶、瓶的形状色彩,同时又要创造这幅画的构图。总而言之,图画要兼重描写和配置、肖似和美观、模仿和创作,即兼有真和美。偏废一方面的,就不是正当的练习法。10
10 总结性语句
你发现了吗,这句“总而言之……”又是对前文的一个概括总结。本文作者似乎非常乐意在文段末尾总结段落大意,这与作者深谙演讲之道有着密切的关系。写演讲文时,你也不妨在每段结尾稍加总结,让听众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在中国,图画观念错误的人很多。其错误就由于上述的真和美的偏废而来,故有两种。
第一种偏废美的,把图画看作照相,以为描画的目的但求描得细致,描得像真的东西一样。称赞一幅画好,就说“描得很像”。批评一幅画坏,就说“描得不像”。这就是求真而不求美,但顾实用而不顾欣赏,是错误的。图画并非不要描得像,但像之外又要它美。没有美而只有像,顶多只抵得一张照相。现在照相机很便宜,三五块钱也可以买一只。我们又何苦费许多宝贵的钟头来把自己的头脑造成一架只值三五块钱的照相机呢?11这是偏废了美的错误。
11 反问句式
反问句式的使用让演讲富有错落感,也更加强烈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观点:画画时,如果求真而不求美,就如照相机“咔嚓”一声的结果。这是对“许多宝贵的钟头”的浪费。
第二种,偏废真的,把图画看作“琴棋书画”的画。以为“画画儿”,是一种娱乐,是一种游戏,是消遣的。于是上图画课的时候,不肯出力,只思享乐。形状还描不正确,就要讲画意。颜料还不会调,就想制作品。这都是把图画看作“琴棋书画”的画的原故。原来弹琴、写字、描画,都是高深的艺术。不知哪一个古人,把“下棋”这种玩意儿凑在里头,于是琴、书、画三者都带了娱乐的、游戏的、消遣的性质,降低了它们的地位,这实在是亵渎艺术!12“下棋”这一件事,原也很难;但其效用也不过像叉麻雀,消磨光阴,排遣无聊而已,不能同音乐、绘画、书法排在一起。倘使下棋可算是艺术,叉麻雀也变成艺术,学校里不妨添设一科“麻雀”了。但我国有许多人,的确把音乐、图画看成与麻雀相近的东西。这正是“琴棋书画”四个字的流弊。现代的青年,非改正这观念不可。
12 观点新奇
生活中,人们常常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来称赞一个人的艺术品位。可在这里,作者却对“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棋”是消遣,是游戏,甚至谈不上艺术。这种新奇独到的观点仅是作者的思考,没有对错之分。听众为此或赞同,或反对,或质疑,正说明他们也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难能可贵。
图画为什么和下棋、叉麻雀不同呢?就是为了图画有一种精神——图画的精神,可以陶冶我们的心。这就是拿描图画一样的真又美的精神来应用在人的生活上。怎样应用呢?我们可拿数学来作比方:数学的四则问题中,有龟鹤问题:龟鹤同住在一个笼里,一共几个头,几只脚,求龟鹤各几只?又有年龄问题:几年前父年为子年的几倍,几年后父年为子年的几倍?13这种问题中所讲的事实,在人生中难得逢到。有谁高兴真个把乌龟同鹤关在一只笼子里,教人猜呢?又有谁真个要算父年为子年的几倍呢?这原不过是要借这种奇奇怪怪的问题来训练人的头脑,使头脑精密起来。然后拿这精密的头脑来应用在人的一切生活上。我们又可拿体育来比方,体育中有跳高、跳远、掷铁球、掷铁饼等武艺。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少用处。有谁常要跳高、跳远,有谁常要掷铁球、铁饼呢?这原不过是要借这种武艺来训练人的体格,使体格强健起来。然后拿这强健的体格去做人生一切的事业。图画就同数学和体育一样。人生不一定要画苹果、香蕉、花瓶、茶壶。原不过要借这种研究来训练人的眼睛,使眼睛正确而又敏感,真而又美。然后拿这真和美来应用在人的物质生活上,使衣食住行都美化起来;应用在人的精神生活上,使人生的趣味丰富起来。这就是所谓“艺术的陶冶”。图画原不过是“看看”的。但因为眼睛是精神的嘴巴,美术是精神的粮食,图画是美术的本位,故“看看”这件事在人生竟有了这般重大的意义。14今天在收音机旁听我讲演的人,一定大家是有一双眼睛的,请各自体验一下,看我的话有没有说错。
13 比喻论证
为了论证图画真又美的精神可以应用于人的生活,作者用“数学问题”以及后文的“体育问题”加以论证,简单形象,符合大多数听众的认知层次。除了数学问题或体育问题,你可以试着用其他学科的问题来对此加以论证吗?
14 照应前文
演讲开头,作者就提出了“图画是看看的”观点。在一番论述后,作者观点重提,既照应了开头的内容,也加深了读者对此观点的认识和理解。
艺术常被人视为娱乐的、消遣的玩物,故艺术的效果也就只是娱乐与消遣而已。有人反对此说,为艺术辩护,说艺术是可以美化人生,陶冶性灵的。但他们所谓“美化人生”,往往只是指房屋、衣服的装饰;他们所谓“陶冶性灵”,又往往是附庸风雅之类的浅见。结果把艺术看作一种虚空玄妙、不着边际的东西。这都是没有确实地认识艺术的效果之故。
艺术及于人生的效果,其实是很简明的:不外乎吾人面对艺术品时直接兴起的作用,及研究艺术之后间接受得的影响。前者可称为艺术的直接效果,后者可称为艺术的间接效果。即前者是“艺术品”的效果,后者是“艺术精神”的效果。15
15 条理清晰
从本段起,作者把谈论的方向转向了艺术于人生的效果上来,并用“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加以区分。如果我们继续阅读下文,就会发现“直接效果”即“乐趣”,作者是从“自由”和“天真”分点论述的;而“间接效果”即“精神”,作者是从“远功利”和“归平等”分点论述的。我们在写演讲稿时,也可采用列提纲或画思维导图的方式,把重点一条一条总结出来,然后再补充细节和论据。
直接效果,就是我们创作或鉴赏艺术品时所得的乐趣。这乐趣有两方面,第一是自由,第二是天真。试分述之:研究艺术(创作或欣赏),可得自由的乐趣。因为我们平日的生活,都受环境的拘束。所以我们的心不得自由舒展,我们对付人事,要谨慎小心,辨别是非,打算得失。我们的心境,大部分的时间是戒严的。惟有学习艺术的时候,心境可以解严,把自己的意见、希望与理想自由地发表出来。这时候,我们享受一种快慰,可以调剂平时生活的苦闷。例如世间的美景,是人们所喜爱的。但是美景不能常出现。我们的生活的牵制又不许我们常去找求美景。我们心中要看美景,而实际上不得不天天厕身在尘嚣的都市里,与平凡、污旧而看厌了的环境相对。于是我们要求绘画了。我们可在绘画中自由描出所希望的美景。雪是不易保留的,但我们可使它终年不消,又并不冷。虹是转瞬就消失的,但我们可使它永远常存,在室中,在晚上,也都可以欣赏。鸟见人要飞去的,但我们可以使它永远停在枝头,人来了也不惊。大瀑布是难得见的,但我们可以把它移到客堂间或寝室里来。16上述的景物无论自己描写,或欣赏别人的描写,同样可以给人心一种快慰,即解放、自由之乐。这是就绘画讲的。更就文学中看:文学是时间艺术,比绘画更为生动。故我们在文学中可以更自由地高歌人生的悲欢,以遣除实际生活的苦闷。例如我们这世间常有饥寒的苦患,我们想除掉它,而事实上未能做到。
16 举例论证
雪、虹、鸟、大瀑布都是大自然赠予我们的礼物,但由于各种原因,我们不能随时去欣赏它们,绘画可以做到这一点,绘画能使美长存。而如诗般的语言更增添了一种别样的意境。
于是在文学中描写丰足之乐,使人看了共爱、共勉、共图这幸福的实现。古来无数描写田家乐的诗便是其例。又如我们的世间常有战争的苦患。我们想劝世间的人不要互相侵犯,大家安居乐业,而事实上不能做到。于是我们就在文学中描写理想的幸福的社会生活,使人看了共爱、共勉、共图这种幸福的实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便是一例。我们读到“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文句,心中非常欢喜,仿佛自己做了渔人或桃花源中的一个住民一样。17我们还可在这等文句外,想象出其他的自由幸福的生活来,以发挥我们的理想。有人说这些文学是画饼充饥,聊以**而已。其实不然,这是理想的实现的初步。空想与理想不同。空想原是游戏似的,理想则合乎理性。只要方向不错,理想不妨高远。理想越高远,创作欣赏时的自由之乐越多。
17 引用论证
作者引用《桃花源记》中的文句,形象地论证了文字比绘画更为生动,因为它带给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只看这几句话,不同的人可以创作出不同的绘画作品,无论构图、线条、色彩、意境都会大有不同。这种理想生活的描写令人憧憬。
其次,研究艺术,可得天真的乐趣。我们平日对于人生自然,因为习惯所迷,往往不能见到其本身的真相。惟有在艺术中,我们可以看见万物的天然的真相。例如我们看见朝阳,便想道,这是教人起身的记号。看见田野,便想道,这是人家的不动产。看见牛羊,便想道,这是人家的牲口。看见苦人,便想道,他是穷的原故。在习惯中看来,这样的思想,原是没有错误的;然而都不是这些事象的本身的真相。因为除去了习惯,这些都是不可思议的现象,岂可如此简单地武断?朝阳,分明是何等光明灿烂,神秘伟大的自然现象!岂是为了教人起身而设的记号?田野,分明是自然风景的一部分,与人家的产业何关?牛羊,分明自有其生命的意义,岂是为给人家杀食而生的?穷人分明是同样的人,为什么偏要受苦呢?18原来造物主创造万物,各正性命,各自有存在的意义,当初并非以人类为主而造。后来“人类”这种动物聪明进步起来,霸占了这地球,利用地球上的其他物类来供养自己。久而久之,成为习惯,便假定万物是为人类而设的;果实是供人采食而生的,牛羊是供人杀食而生的,日月星辰是为人报时而设的;甚而至于在人类自己的内部,也由习惯假造出贫富贵贱的阶级来,大家视为当然。
18 反问排比
四个反问句的排比运用,使自然现象与万事万物的“天真”之情跃然纸上,相比上文中人们习以为常的联想便多了几分浪漫的气息。无论哪种文体,句式美、语言美、意境美都能令读者如沐春风,带来心灵的放松和天真的遐想。
这样看来,人类这种动物,已被习惯所迷,而变成单相思的状态,犯了自大狂的毛病了。这样说来,我们平日对于人生自然,怎能看见其本身的真相呢?艺术好比是一种治单相思与自大狂的良药。19惟有在艺术中,人类解除了一切习惯的迷障,而表现天地万物本身的真相。画中的朝阳,庄严伟大,永存不灭,才是朝阳自己的真相。画中的田野,有山容水态,绿笑红颦,才是大地自己的姿态。美术中的牛羊,能忧能喜,有意有情,才是牛羊自己的生命。诗文中的贫士、贫女,如冰如霜,如玉如花,超然于世故尘网之外,这才是人类本来的真面目。所以说,我们惟有在艺术中可以看见万物的天然的真相。
19 比喻论证
人们对习以为常的自然,常常视而不见,以致难以看见其本身的真相。此处,作者把“艺术”比作“良药”,极其巧妙。如果你是作者,会把“艺术”比作什么呢?开动脑筋,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吧!
我们打破了日常生活的传统习惯的思想而用全新至净的眼光来创作艺术、欣赏艺术的时候,我们的心境豁然开朗,自由自在,天真烂漫。好比做了六天工作逢到一个星期日,这时候才感到自己的时间的自由。又好比长夜大梦一觉醒来,这时候才回复到自己的真我。所以说,我们创作或鉴赏艺术,可得自由与天真的乐趣,这是艺术的直接的效果,即艺术品及于人心的效果。20
20 总结性语句
前面五个自然段,作者都在就“直接效果”展开论述,而这种效果无论对创作者还是鉴赏者,都是有益的。本句总结性的语句,给演讲者和听众都提供了一个放松的机会,以更好地深入下文。
间接的效果,就是我们研究艺术有素之后,心灵所受得的影响,换言之,就是体得了艺术的精神,而表现此精神于一切思想行为之中。这时候不需要艺术品,因为整个人生已变成艺术品了。这效果的范围很广泛,简要地说,可指出两点:第一是远功利,第二是归平等。
如前所述,我们对着艺术品的时候,心中撤去传统习惯的拘束,而解严开放,自由自在,天真烂漫。这种经验积得多了,我们便会酌取这种心情来对付人世之事,就是在可能的范围内,把人世当作艺术品看。我们日常对付人世之事,如前所述,常是谨慎小心,辨别是非,打算得失的。换言之,即常以功利为第一念的。人生处世,功利原不可不计较,太不计较是不能生存的。但一味计较功利,直到老死,人的生活实在太冷酷而无聊,人的生命实在太廉价而糟塌了。所以在不妨碍现实生活的范围内,能酌取艺术的非功利的心情来对付人世之事,可使人的生活温暖而丰富起来,人的生命高贵而光明起来。所以说,远功利,是艺术修养的一大效果。例如对于雪,用功利的眼光看,既冷且湿,又不久留,是毫无用处的。但倘能不计功利,这一片银世界实在是难得的好景,使我们的心眼何等地快慰!即使人类社会不幸,有人在雪中挨冻,也能另给我们一种艺术的感兴,像白居易的讽喻诗等。但与雪的美无伤,因为雪的美是常,社会的不幸是变,我们只能以常克变,不能以变废常的。又如瀑布,不妨利用它来舂米或发电,作功利的打算。但不要使人为的建设妨碍天然的美,作杀风景的行为。又如田野,功利地看来,原只是作物的出产地,衣食的供给处。但从另一方面看,这实在是一种美丽的风景区。21懂得了这看法,我们对于阡陌、田园,以至房屋、市街,都能在实用之外讲求其美观,可使世间到处都变成风景区,给我们的心眼以无穷的快慰。而我们的耕种的劳作,也可因这非功利的心情而增加兴趣。陶渊明《躬耕》诗有句云:“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便是在功利的工作中酌用非功利的态度的一例。
21 举例论证
纵观全文,作者十分喜欢用大自然的现象来举例子,这大概和作者的身份密切相关。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一经作者的文笔和构思,便如加了滤镜,美好、天然,富有生机。
最后要讲的艺术的效果,是归平等。我们平常生活的心,与艺术生活的心,其最大的异点,在于物我的关系上。平常生活中,视外物与我是对峙的。艺术生活中,视外物与我是一体的。22对峙则物与我有隔阂,我视物有等级。一体则物与我无隔阂,我视物皆平等。故研究艺术,可以养成平等观。艺术心理中有一种叫做“感情移入”的(德名Einfüluny,英名Empathy),在中国画论中,即所谓“迁想妙得”。就是把我的心移入于对象中,视对象为与我同样的人。于是禽兽、草木、山川、自然现象,皆有情感,皆有生命。所以这看法称为“有情化”,又称为“活物主义”。画家用这看法观看世间,则其所描写的山水花卉有生气,有神韵。中国画的最高境“气韵生动”,便是由这看法而达得的。不过画家用形象、色彩来把形象有情化,是暗示的;即但化其神,不化其形的。故一般人不易看出。诗人用言语来把物象有情化,明显地直说,就容易看出。例如禽兽,用日常的眼光看,只是愚蠢的动物。但用诗的眼光看,都是有理性的人。如古人诗曰:“年丰牛亦乐,随意过前村。”又曰:“惟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推广一步,植物亦皆有情。故曰:“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22 对比论证
平常生活和艺术生活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作者用“对峙”与“一体”来为读者揭开疑问。相同的句式结构,更能让听众找出对比的关键点。
又曰:“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并推广一步,矿物亦皆有情。故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又曰:“人心胜潮水,相送过浔阳。”更推广一步,自然现象亦皆有情。故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又曰:“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23此种诗句中所咏的各物,如牛、燕、岸花、汾上柳、敬亭山、潮水、明月、春风等,用物我对峙的眼光看,皆为异类。但用物我一体的眼光看,则均是同群,均能体恤人情,可以相见、相看、相送,甚至于对饮。这是艺术上最可贵的一种心境。
23 引用论证
一句又一句的五言诗,给禽兽、草木、山川等赋予了灵性。如此引用,不仅使本篇演讲极富美感,而且彰显了作者的诗情。可见,生活中的作者是一个爱读诗、品诗的人,而诗歌也给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多灵感。
习惯了这种心境,而酌量应用这态度于日常生活上,则物我对敌之势可去,自私自利之欲可熄,而平等博爱之心可长,一视同仁之德可成。就事例而讲:前述的乞丐,你倘用功利心、对峙心来看,这人与你不关痛痒,对你有害无利;急宜远而避之,叱而去之。若有人说你不慈悲,你可振振有词:“我有钞票,应该享福;他没有钱,应该受苦,与我何干?”世间这样存心的人很多。这都是功利迷心,我欲太深之故。你倘能研究几年艺术,从艺术精神上学得了除去习惯的假定,撤去物我的隔阂的方面而观看,便见一切众生皆平等,本无贫富与贵贱。乞丐并非为了没有钞票而受苦,实在是为了人心隔阂太深,人间不平等而受苦。
唐朝的诗人杜牧有幽默诗句云:“公道世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看似滑稽,却很严肃。白发是天教生的,可见天意本来平等,不平等是后人造作的。学艺术是要恢复人的天真。24
24 引用论证
作者引用杜牧的幽默诗句,来论证世间万物都应“归于平等”。并用一句“学艺术是要恢复人的天真”结束全文,没有热切的期望,也没有强烈的呼唤,但结合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语言风格,这种自然而然的结尾更显得洒脱与真诚。
阅读赏析
提起丰子恺先生,也许你知道他是一名画家、书法家。其实,先生的头衔远远不止于此,他还是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以及翻译家。简言之,先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一位返璞归真的民国先生。
在子恺先生的众多成就中,他独创的漫画风格可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加以形容。在一幅漫画里,只需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一番别有韵味的意境。而漫画旁边配的书法文字,更是有趣味更有禅意。难怪有读者这样评论先生的作品:“意境幽远、禅意浓浓。源自自然,胜似自然,让人一下回到民国那种恬淡的日子里。”是的,先生的作品正能给人这样宁静的、柔软的、触碰心灵的美好感受。
先生不止在用笔画画,更是在用心画画。他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关注平凡生活中的平凡人物。大概正因如此,先生的这篇《图画与人生》,悟透了“图画”的真谛,以及“图画”对人生的积极影响。“眼睛是精神的嘴巴”,这是多么妙的比喻!闲暇时光,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或自由创作,或大胆鉴赏那些经典流传的图画,比如子恺先生的漫画作品,让我们的眼睛更营养,让我们的精神更自由,让我们的心境更通透!
阅读延伸
1.你同意先生提出的“下棋观点”吗?请结合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大胆谈谈你的理解。
2.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以帮助我们学习如何写长篇演讲稿,并加深对本文观点的理解。
3.如果你还不太了解丰子恺先生,建议先读读《慈悲的滋味》一书,相信里面收录的漫画和散文作品,能让你对这位浪漫、有趣的先生有所了解,甚至成为他的忠实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