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竿教授(节选)(1 / 1)

林斤澜

探索思考

提起教授,你或许听过正教授、副教授、荣誉教授、特聘教授、终身教授、文学院教授、法学院教授……“滑竿教授”,是个什么奇怪的“教授”?别急,快读读林斤澜的这篇散文,你就知道答案了。

阅读批注

梁实秋教授当年在北碚复旦大学任教,到北温泉电化学校兼课。十多里路不坐车,也不坐船。班车拥挤又不准时,小轿车呢,战时的口号是“一滴汽油一滴血”,连梁实秋这样的名教授也没有份儿。坐船要过滩,嘉陵江上水急滩险。那么,只好步行了。梁教授是别人代步,四川有一种叫做滑竿的,是两条竹竿上绑一把竹躺椅,没有遮盖,不叫轿子。这样抬着来上课的只有梁实秋一位。1

1 叙述

开篇以叙述的表达方式介绍梁实秋“滑竿教授”诨名的由来,也顺便交代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

滑竿抬来,有一种土著老爷的味道。若是小车开来,当时的气味是新贵,或是发国难财。

冬日,江边山脚,也会飘飘柳絮似的南国飞雪,风也冻手。梁实秋小胖,穿皮袍、戴绒帽,围可以绕三圈的长围巾,圆滚滚仰在竹躺椅上。2竹竿一步一颤一悠,3一颤是抬前头的一步,一悠是抬后头的步子。南方穿皮袍,身上是不会冷的,可以发生一些诗意。

2 外貌描写

“圆滚滚”一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梁实秋躺在滑竿上的情态。

3 细节描写

“颤”“悠”二字表现出梁实秋躺在滑竿上享受的情状。

梁实秋下滑竿,直奔教室,脸上微笑,可见不当做苦差使。他不看学生,从长袍兜里掏出一张长条小纸条,扫一眼,就开讲。4他讲的是西洋戏剧史,希腊悲剧,中世纪,文艺复兴。顺流而下,不假思索,只摆事实,不重观点,5如一条没有滩,没有漩涡,平静可是清楚的河流。6

4 动作描写

“扫”字表现出梁实秋对上课内容的熟悉。此外简短的句式,造成短促的语气,表现出梁实秋上课干脆利落的特点。

5 短句

简短的句式,造成短促的语气,表现出梁实秋上课流畅的特点。

6 比喻

作者使用比喻的修辞,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梁实秋上课的特点——平静而清楚。

一会儿法国,一会儿英国德国,提到人名书名,写板书,法国的法文,英国的英文……抗战时期,学生中多半是“流亡学生”,学过点外语也耽误了。他全不管,从不提问,和学生不过话,更不交流。7下课铃一响,揣纸条,戴帽子,围三绕围巾,立刻走人,上滑竿。8

7 叙述

作者使用叙述的表达方式,交代了梁实秋自顾自的上课风格。而简短的句式,形成短促的语气,读来让人可以体会到他这种自顾自上课的干脆劲儿。

8 动作描写

作者抓住人物动作的特点,以白描的手法,形神兼备地写出梁实秋下课后迅速离开教室,上滑竿的情形。

和别的老师,“进步”的和不见得“进步”的名流,都不招呼。9

9 叙述

交代梁实秋先生的交际,表现其高傲的性格特征。

他的课经常满座。当时书不易得,流亡学生自有生活方式,读书时间也少。他的课显得知识丰富,条理清晰,叙述娴熟又动听。10

10 议论

作者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梁实秋虽然上课不关心学生,但课依然满座的原因,也由此交代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阅读赏析

《滑竿教授》,是林斤澜写的一篇回忆梁实秋的散文。文中,作者通过描写梁实秋代步工具的独特、上课风格的独特、人际关系的独特,刻画出一位高傲、特立独行的“滑竿教授”的形象。

梁实秋每天都会乘坐滑竿上下课。然而,作者却选择一个冬天飘雪的日子来描写,这自有其写作的考量。由文中的内容可知,在冬天飘雪的日子,梁实秋的衣着打扮与滑竿搭配在一起,更显出其独特的滑稽的特点,也更能表现出其“土著老爷”的特点。而其下课时“揣纸条,戴帽子,围三绕围巾”的动作也更具有典型性,更能表现出其干脆的特点。可以说,这个日子梁实秋上课的情形更具有典型性,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描写别的时间或季节其上课的情景,可能就达不到如文中的表达效果。可见,在写作上,对写作材料的选择是需要一番考量的。

此外,文中的语言也很有特点。作者善用简短的句式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这点是值得借鉴的。

阅读延伸

1.作者为什么称梁实秋为“滑竿教授”?

2.梁实秋坐在滑竿上是什么特点?

3.梁实秋上课是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