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1 / 1)

2011年7月17日 星期日

在学校的图书室里挑选,一张熟悉的画面映入我的眼帘。肃静的白色横纹排列,下半部分配以烫金的作者照片,作者的眼睛是那么明亮,足以打动人心;上半部分印着朦胧的林荫大道和若隐若现的房屋,让人感觉特别踏实和温暖。这样熟悉的封面,不正是教育家成长丛书吗?

第一次接触是自费购买的《黄爱华与智慧课堂》。犹记得那是在成都磨子桥空军礼堂,黄爱华老师当堂授课,我被他的魅力深深折服。于是在听课的间隙,在礼堂外的小书摊上首先就选择了这本书,白色横纹、烫金照片、林荫大道,我不仅爱上了书的封面,更爱上了书的内容。而后,又迷上了吴正宪老师,在网上全套购买了吴正宪工作站的书,还有一本则是《吴正宪与小学数学》,仍然是白色横纹、烫金照片、林荫大道,喜爱的封面,震撼的内容,越来越着迷。于是乎,一口气在图书室里挑了三本书——《窦桂梅与主题教学》《高万祥与人文教育》《孙双金与情智教育》,因为它们都拥有同样的封面。

首先拜读了《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因为之前已经读过了《回到教育的原点》和《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在已经零星地了解她的一些课例之后,再系统地从她成长的角度来解读她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感觉更加透彻和明了。然而,由于自身能力有限,以及受语文教学门外汉之苦,感觉对主题教学还是有雾里看花云里逐月之感。不过我觉得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我已经领略到了窦老师课堂上的魅力。虽然不同学科,但我能感受到她的那种为学生而思想、为学生而设计、为学生而创造的课堂。她的心里装满了学生,不仅是装满了他们的现在,更装满了他们的未来,我喜欢这种感觉。

而对于主题教学,虽然依旧朦胧,却特别喜欢这段论述:周汝昌提到我们常说意境,“意”就是要表达的情感与精神,“境”是描绘的景物或生活画画。意境是主观感情和客观事情的和谐统一。在平常教学中,学生由语言想象到“境”并不难,但要让学生由“境”生“意”却有难度,所以抓住这个“意”,就会迎刃而解。而这个“意”,不就是我们所说的主题吗?这正如明代王夫之说的:“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

这样理解,也就能明白为什么《秋天的怀念》被引申到了“好好儿活”,因为那才是作者的“本意”呢,也明白了为什么《晏子使楚》被挖掘出了人人的尊重以及每个人的自重才能赢得国家的尊重……很肤浅的认识,却是最真的感受。

如此想想,我们数学课堂上有没有所谓的“意”呢?应该有吧,否则,数学课堂上的“兵”又由谁来“统领”呢?那我们的数学课岂不也成了“乌合之众”?或许,我也应该好好探索探索数学课堂上的“主题”。

这是一系列教育家成长的丛书,包括俞正强的《低头找幸福》、金莹的《静静地开放》、林良富的《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等等,每一份成功的背后,都有不凡的付出。其实我想刚开始的他们,或许没有那么大的雄心壮志吧,唯有虔诚的脚踏实地而已。所以,我也深深地明白了脚踏实地的重要性,唯有如此,才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