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
在成都的磨子桥空军礼堂内,首次聆听了张齐华老师的数学课“平均数”,他的课堂让人赏心悦目。从此数学王子的美誉,就烙在了我心中。
今天孩子们考试,我虽然不用监考,但是语文老师不在,所以我必须到学校去留守,其实也没什么事,只需要在中午守着学生放学而已,非常轻松。思量再三,摒弃了外在的**,一天都“孤独”地在学校里度过了,准确地说是在和数学王子的“对话”中度过了。老银说:勤奋的人,注定都走得比较孤独;林也曾说:走得远的人往往走得比较寂寞。我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只是感觉走得并不是那么寂寞,也许身边没有物质繁华的萦绕,但至少精神是富足的,有书为伴,那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似乎也并不孤独。我用一天的时间看完了《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并且也获得了两本更好的图书信息。
脑海里似乎还回**着吴正宪老师的课堂风采,精神又再次接受了张齐华老师的文化洗礼。感觉,吴老师正是以女性独有的母爱光辉来构建自己的课堂,对孩子那份深深的情,融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语、每一个表情、每一个手势中。浓浓的情、深深的爱,是吴老师的课堂特色,情深深意浓浓,让我发自内心地喜爱。而张老师更是以男性独有的理性思考来探索自己的课堂,对数学本质的不断求索,贯穿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练习、每一句评语、每一个开头、每一个结尾,意蕴深长、言简意赅、久久回味,于平淡中挖掘出内涵,于细节处彰显成功,是张老师的课堂特色。
由内向外的一次华丽转向,从美轮美奂的“圆的认识”到坚决不出现任何声音、不出现任何画面、不出现抒情与感怀语言的本质课堂,圆本身的最光滑、最匀称、最饱满被挖掘到了极致,也被运用运了极致。“交换律”“平均数”“认识整万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太多的课堂成为经典,也就成就了数学王子的称号。书中有很多张老师的尝试、思考,更有张老师的精神,值得自己借鉴学习。但更让我受益是还是书上的评课。都说张老师的课已经很经典了,然而那些特级教师们依然能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倒不是说他们吹毛求疵,而是佩服他们思考的力度和深度。也更进一步明白了什么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正如张老师说的:绝非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
现在回过头来思考黄爱华老师的智慧课堂,华应龙老师的魅力课堂,吴正宪老师的大爱真爱课堂,张齐华老师的文化课堂,虽然在现在的小学数学界里各领**、各有千秋、各有不同,但不同中有共同,那就是他们成功的道路。黄老师的笔耕不辍,华老师的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吴老师的潜心钻研,张老师的文化求索,一切的一切皆源于他们心中有一份坚定的信念:当一名好老师,教好这门数学课。于是,他们选择了自己奋斗的方向,开始了自己的坚持。那么,我似乎也应该像他们一样,坚持向着自己确定的方向走下去。
李小融教授对我说:坚持下去,你一定不是一般的人,但记住一定不要是为了去迎合他人,而是坚定地写自己的想法。是的,借用张齐华老师的话来结尾: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也像今天对老银所说:我的对手没有别人,只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