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
期末复习,孩子做了很多测试卷。
前几次的县过关题,我都让孩子们记录了自己的分数,并制成了折线统计图,一是为了对折线统计图有个运用意识,二是为了让孩子对自己的数学成绩有宏观的认识,即成绩什么时候是上升,什么时候是下降。感觉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挺浓厚的,很多孩子都问:池老师,还考不考啊?我问:你喜欢数学考试啊?他们说:是的,我很想知道自己的第六次考试是进步还是落后。这样一种氛围的营造,让我感觉还是非常成功的:让孩子感觉数学测试,不是无休止地做题和改题,而是对自己学习成绩的一个能动检测。特别是对那些有进步的孩子,他们看着自己的分数一次比一次高,他就渴望下一次能够考得更高。而对于那些这次考试成绩下降的孩子,他会不甘心,渴望老师再给些机会,证明自己是可以进步的。
当然,我满足了孩子们的愿望,进行了第六次和第七次考试,用了去年和前年的测试卷。其实也不是考试,只是想掌握一下孩子们一学期的学习情况,那如何调动起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呢?正好这学期学习了正数和负数,我打算让孩子们和我一起计算出班级的平均分。
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假设去年的测试卷班级的平均分为93分,那么如果你在平均分以上,如98分就计作+5分,如果是85分,就计作-8分,和平均分一样,则计作0分。用开火车的方式汇报,然后我板书在黑板上。好在36个同学,不是很多,当汇报完毕,我就和孩子们一起计算。先算出负的分数,再计算出正的分数,然后怎么办呢?我引导孩子们思考,从正的分数里去掉负的分数,如果正数还有剩余,那么平均分就会高于93分,如果负的分数有剩余,则平均分会低于93分。而最后的结果是正的分数剩余16分,那么平均到每个同学身上还有多少分呢?因为没有学过商为小数的除法,于是我又引导孩子们思考:我们班有36人,如果还剩18分的话,就刚好每人半分,也就是0.5分,对于0.5分,孩子们还是能很好理解的,班级平均分是93.5,结果少了2分,那么班级平均分就是93.4分多一些。
计算出这个平均分,我表扬了孩子们,一是表扬他们会用这样的方法来计算平均分;二是表扬孩子们学习的进步,能算出平均分这个数据,我还是比较欣慰的,于是我继续为孩子鼓劲:池老师相信四(1)班的孩子还能考得更好。孩子们可高兴了,于是嚷着还要一起计算前年那张测试卷的平均分,他们渴望做得更好。但是,我心里有数,前年的测试卷相对来说,成绩要差一点。但我依然不放过教育的机会,于是对孩子们说:池老师给大家一些信息,你们先估计一下前年的平均分会低于去年,还是高于去年。第一个信息:去年的考试卷,90分以下的同学有6个,前年的考试卷,90分以下的有9个同学;第二个信息:去年的考试卷,最低分是80分,前年的考试卷最低分是69分。
在估计平均分会低一些的情况下,我提议假设班级平均分为90分,就比第一次假设的93分要低一些,这也是教育孩子们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和应对。用正负数的方式汇报完了以后,我问:-21和-15的两位同学,一共就是-36分,那我们需要多少分来“拉”他们呢?全班合议,拿4个+9分。于是对两个低分的孩子说:“看呀,考得不好,需要别人给你多少分啊。每一个人都是班级的一分子,我们一个都不能放弃,池老师希望期末考试的时候,每个人都能达到90分以上,池老师对大家有信心。”孩子们把鼓励的掌声送给那些得负分的同学,希望他们继续努力。
这时,我感觉到一个强大的班级磁场正在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班级氛围正在营造。处于这个班级中的孩子是幸福的,作为这个班级的老师,我也感觉到了幸福。其实幸福很简单,只要老师能和学生在一起,一起高兴、一起快乐、一起伤悲,大家都幸福。我又想起了那句话:把别人想成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把别人想成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我愿意把我的孩子全都想象成天使,因为我渴望活在天堂,而我也有信心让他们成为天使,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