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实现普通高中特色定位的策略(1 / 1)

学校确定了特色定位之后,就要努力推动特色定位的实现。全体教职员工要理解认同学校的特色定位并在自己的实践中行动,努力实现特色。不同学校的特色建设的举措会有差异,但却有一些共性策略供校长们参考。

(一)升华为文化价值引领

本策略是对除了文化特色建设之外的其他特色建设提出的策略要求。学校在特色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提炼学校特色背后的核心价值,升华成为学校所特有的学校文化价值引领。为此,需要校长对学校特色本身进行深入挖掘,能够抓住学校特色本身所体现的核心价值,并把这种核心价值提高到学校文化价值高度。如某校从学校坚持了多年的特色项目:象棋活动特色中挖掘出学校独有的育人价值观:走好人生每一步!而北京一零一中学在进行“自我教育”特色建设过程中,不断挖掘自我教育本身强调的价值:敢于担当,善于担当,并把其提炼为学校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担当意识和能力的未来杰出人才。

(二)内化于机制保障

要实现特色定位,需要机制保障,因此需要对学校现有的管理机制进行微创新,形成有力的特色建设的运行机制、组织结构与制度保障。

许多学校在特色定位好之后都会对原有管理组织架构进行微调,成立专门的特色管理机构以期对特色建设的推动提供组织保障。如北京市宏志中学特色定位“中医药文化教育”特色后,专门成立中医药文化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教育、教学、行政副校长分别任副组长,学校各个部门全力支持特色建设项目。学校还成立中医药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小组,定期学习中医药文化相关的知识,了解中医药文化教育在校内外的进展情况,制订中医药文化教育实施方案,检查方案实施情况。

更有一些学校为了全面深入地促进学校特色定位的落实,会从根本上对学校组织架构的价值取向进行变化,重建学校组织机制。

案例5.3 北京十一学校组织调整,机制重建,促进高中转型[1]

近年来,北京市十一学校在李希贵校长的带领下实现了高中教育的转型,定位为面向个体的教育,提出了“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目标,目标是“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为了实现此目标,学校开展了系列保障机制的变革。一是结构调整。首先,组织结构扁平化,从金字塔式的五个层次调整到两个层次,由校长直接联系,把中间部门剔除出去,不再做学校的管理部门。副校级干部直接接任年级主任,让老师和学生的需求直接进入学校层面。而其中的权力结构就是“联邦制”,把权利分配到年级和各个部门。管理结构分布式,就是把所有的事情分配到关键的骨干身上,让他们领导。其次就是强头脑,成立课程研究院,调动学校各方面的力量,对某些问题进行长时间研究。现在又建造新的“头脑”,就是“云校”,来研究学校两年以后的课程。二是机制重建。让机制撬动学校的核心价值。班级所有决策都放到学生手上,不再由老师决策,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在十一学校,建立了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学校生态诊断制度,从学生的眼光来判断学校生态,在每一个领域都关注学生的感受,包括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诊断,年级生态诊断,从对班集体的关注转变为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另外就是双向选择的聘任制,把编制分配到年级和各个部门,教师要和年级进行商量,这样就可以使老师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使年级找到可以团队合作的老师。

案例分析:“结构决定功能,理念决定结构。一个学校的组织结构既折射出学校教育管理理念,也反映着学校的价值追求。”[2]北京十一学校追求面向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教育,如何落实这个“面向个体教育”的理念特色定位,学校在组织结构上加以扁平化改造,缩减管理层级,让师生直接进入管理层。在机制重建中扩大学生自主权、选择权,保证了学生是学校教育及管理的主人,对学校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特色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三)体现于课程建设

课程是学校办学的核心要素,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标志。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课程开发与管理的主体扩大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学校改变了原来对课程的机械接受与被动执行的角色定位,拥有三级课程体制下所享有的课程开发与管理权限,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这为学校特色建设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如何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增加学生选择的空间是学校特色形成的关键。“体现于课程建设”意味着学校特色建设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构建体现学校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主要是进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改造与设置校本特色课程。

案例5.4 北京市宏志中学“中医药文化”课程体系强力推进学校特色建设[3]

北京宏志中学特色定位“中医药文化教育”,通过特色化的“中医药文化”课程体系建设来推进特色建设。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体系由“必修课程+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中医特色基础课程+传统文化延伸拓展课程”构成,构建了一个有特色、重体验、能选择的课程体系。

图5.2 北京市宏志中学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体系

在此课程体系中,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在于学科基础课程,是所有学生完成高中毕业和高考升学必修课程和必须学习的选修课程。在这些课程中,教师在学科教学课堂上,渗透中医药文化思想。

学校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分为通识课程、中医特色基础课程和中医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识课程用学校创设的“杏林大讲堂”来组织学生聆听中医名家专题讲座,通过养生、中医药知识、中医药发展等知识的普及,让学生逐渐认识自我、认识周围的世界,并在大师的习熏物化中感受中医的魅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

中医特色基础课程体现在传统文化选修的中医特色基础课程,选派知名教师在学校授课,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基础知识的普及,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和国学基础,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学有计划地实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中医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延展课程,以“体验式”学习为主要形式,培养学生中医药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案例分析:此案例较为典型地体现了如何科学构建与学校特色定位相适应的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北京宏志中学的特色定位是“中医药文化教育”,如何体现在课程建设中是校长需要重点思考的关键。北京宏志中学通过一步步的思考和实践,逐渐梳理出“必修课程+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中医特色基础课程+传统文化延伸拓展课程”构成的“中医药文化教育特色”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造及校本特色课程建设,同时尊重了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对学校“中医药文化教育特色”的建设起到了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四)强化于课堂教学

学校特色建设需要从理念落实到全校师生的行为中,其重要的转换策略就是把办学理念落实到课堂,培育有特色的课堂教学。

强化于课堂的策略需要学校思考学校特色体现在课堂的哪些方面?一是体现在每门学科的价值上,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教育价值,尤其要具备本校特色方面的育人价值;二是体现在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要以课堂教学领导力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尤其要提高具备本校特色教育内涵所需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感召力。

强化于课堂,需要学校研制体现学校特色价值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体现学校特色要求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

如某校在打造“爱心教育”特色时,学校通过发动全体教师提炼“爱心教师标准”、制订“爱心教师公约”来引导激励学校教师特色行为的出现。

案例5.5 北京市鲁迅中学用教师行为标准促进教师课堂行为转变[4]

北京市鲁迅中学特色定位“立人育人模式”,为促进特色理念转化为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制订了“八人八自”教师行为标准。

要求教师不论学科、不论年级,都要深入理解鲁迅的“立人”思想,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研究和渗透“八人”原则,即尊重人、了解人、关心人、提高人、规范人、激励人、依靠人和凝聚人。这些原则被写入《北京市鲁迅中学教师行为规范》。符合这些原则的教学行为方式就要肯定、总结和固化下来,违背这些原则的行为必须纠正和改进。在制度层面依据教学工作的理念“激励自立”,结合教学工作的立足点,尝试建构了教师、教研组的学校评价制度。

使得学校的课堂组织、活动设计有了追求的方向和检验的标准,使得学校的特色建设有了依托,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了校本特色。

案例分析:本案例典型地体现了学校特色的实施必须强化于课堂。学校特色定位如何落实,必须从理念落实到全校师生的行为中,强化于课堂教学,规范教师的特色行为,培育有特色的课堂教学。

鲁迅中学立人育人模式通过思想共识,把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转化为教师的课堂行为,并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引领激励学校教师特色的行为规范。

(五)创新于活动设计

学校特色定位的落实需要通过有特色的各类师生活动来体现。创新于活动设计既指学校各类常规教育教学活动要有自己的特色设计,更要求学校设计出独具学校特色内涵的特色活动。如北京市京源学校的特色定位是打造十五年一贯制教育特色,学校日常的德育活动就以此特色定位为依托创新活动形式,发挥学校中小幼一体优势,让高中学生走进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当辅导员,体验教师职业,锻炼实践能力。

此举措一方面需要学校积极拓展资源,延展学校常规活动的范围;如北京二中在学生活动方面,处处体现“空气养人”的办学特色,以文明、清新、高雅、时代为特征的“空气”,来熏陶和感染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开展了学生的“三百”活动,即走进100个家庭,走向100位名家,100位校友进校园。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创新活动形式,形成学校的特色活动,甚至成为学校独具仪式感的学校传统。

案例5.6 北京市丰台二中创新德育活动设计[5]

北京市丰台二中为了培养学生拥有强壮的体魄,拥有仁(关爱他人)、识(关爱自然)、知(关爱自我)三者兼备的心灵,永远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学生,将全年的德育课程化,使之“成系列,成传统,成期盼,成节日,成文化”,达到陶冶性情,培养德行,提升人格的作用。

丰台二中活动类课程安排时间表

在每项活动类课程实施之初,丰台二中都制定了详细的课程目标、实施流程、流程节点说明,使各项活动类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规范有序,契合学生发展的需求,符合学校培养目标。

案例分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学校特色的建设必须外显于学校各类主体的行为活动中。因此,学校特色定位的落实必须通过学校各类活动来实现。丰台二中勇于创新,将常规的学校日常活动、全年的德育活动课程化,使之“成系列,成传统,成期盼,成节日,成文化”,有力地推动着办学特色的形成。

(六)物化于环境打造

学校特色的独特性还应表现在物化的环境中,具体表现在区域设计、景点设计、楼道布置、建筑物外观设计等方面,使人一进入学校就能够明显感受到学校的独特魅力。如北京二中为了打造体现“空气养人”独特理念的学校环境,处处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如图书馆走廊的一面墙,举办了首届“学生手迹展”,作业、笔记、草图,自愿选送,洋洋大观,学生们互相观摩;设置“教师博物馆”,收藏学校集体获得的各种荣誉与教师个人的教学藏品,如植物标本、实验教具、教案、论文、家访记录、出版的诗集、学术著作、课堂实录资料片、校园电视新闻专题片、学校精彩生活照、师生教学活动的档案等;设置“学生博物馆”,展示学生作品与成绩等等。通过精心环境设计,北京二中处处充盈着文明、清新、高雅、时代的“空气”,滋养着二中人。

在普通高中特色定位之后,推动学校特色建设的这六大实施策略,从结构上来看可以分为理念策略(升华为文化价值引领)、指导与行为策略(内化于机制保障、体现于课程建设、强化于课堂教学及创新于活动设计)、环境策略(物化于环境打造)。

升华为文化价值引领的理念策略在整个特色建设的推进实施中起主导统整作用,是特色定位实现的思想动力来源;内化于机制保障、体现于课程建设、强化于课堂教学及创新于活动设计这四大策略属于制度与行为策略,是学校实现特色定位的办学准则和办学行为方式;物化于环境打造是环境策略,是学校特色定位可以外化的过程,可以通过视觉系统识别的学校具体的形象。它们之间既密切关联又各有侧重,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特色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所选择,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推进学校特色建设的深入开展。

本章作者:何育萍(北京教育学院 北京市督学研修中心)

[1] 李希贵.学校转型的挣扎与挑战[EB/O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g0ODc5NA==&mid=200683439&idx=1&sn=42cc1d44bb89331122b605c485ccb92a#rd.

[2] 王铮,李明新等.学校组织变革实践:校长的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

[3] 陈丽.个性发展,各展其美——首都高中校长的特色建设之旅[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1-9.

[4] 陈丽.构建个性,追求品位——首都高中校长的特色建设之旅[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31-32.

[5] 陈丽.大家不同,大家都好——首都高中校长的特色建设之旅[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