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建设的思考框架(1 / 1)

无论哪类特色建设,学校都需要系统思考,整体设计。关于如何系统思考、整体设计学校特色建设,不少专家也提出一些模型,其中北京市教育科学院方中雄院长(2010)[1]提出的义务教育学校特色建设的五边形模型得到一线校长的高度认可,结合高中学校教育的特点,我们在方中雄的模型基础上形成高中学校特色建设六维思考模型,如图3.1。

图3.1 普通高中特色建设六维思考模型

(一)特色建设主体

作为学校,特色建设的主体是多元的,就学校内部而言,校长是特色规划设计者、资源开发者、示范引领者与坚守者;教师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实践者及创新者;学生是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与创新实践者[2]。校长要努力发挥学校内部各主体在特色建设中的作用,把特色建设过程变成共谋、共识、共为过程。同时,学校也要认识到家长是学校特色建设的支持力量,专家是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外脑,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与作用。

(二)特色建设类型

前面分析了学校特色建设类型分类问题,普通高中进行特色建设一般是按照建设客体来进行分类。但作为校长,在进行学校特色建设时,还应该明确其学校特色建设在其他分类中的类别。首先要清晰自己学校从培养目标方面属于哪一类,这直接决定了学校特色定位、具体举措等;其次要清晰目前进行学校特色建设属于政府主导的特色建设,还是学校主导的特色建设,便于分析、把握资源运用、策略选择等问题;最后,还要清晰自己建设的特色是属于整体特色、局部特色,还是点上特色,这样便于动用学校资源及有效策略运用。

(三)特色建设结构

一是把学校特色建设看成学校大的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是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不是简单的外在强加的一项工作。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解决特色战略定位问题。例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红螺寺中学,基于学校、学生、怀柔区的综合考虑,在学校特色定位中采取多品牌战略,将民族教育特色(有民族班)、美术特色(有美术班)、国际教育特色(有国际班)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发展寻求多样化发展路径,在此过程中也锻炼了师资队伍,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二是特色建设具体结构一般由特色建设理念、制度、行为、环境构成,不是简单的拼盘,更不是简单地搞几次活动,整体特色建设尤其如此。

一般来说,学校特色建设从理念、制度、行为、环境四个角度进行体系化建设。校长进行特色建设,需要系统思考特色建设的结构,明确特色建设的理念,制定引导、保障特色建设的相关制度,进行核心价值提炼、课程开发、课堂变革、活动设计、环境布置等[3],从而保证特色的成长与成熟,乃至于成为品牌。

(四)特色发展阶段

校长在进行特色建设时还要考虑特色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发展阶段,其重心工作及其工作策略都有所差异。判断学校特色发展阶段有七大标准,即内涵的深刻度、理念的认同度、参与的广泛度、实践的系列度、学科的渗透度、作用的迁移度、优势的显效度。

所谓内涵的深刻度,即学校特色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具有相当深度的内涵,有理念支撑,能够统领学校特色建设行为。所谓理念的认同度,即特色建设理念与核心价值取向在学校内部和社会上得到认同情况。所谓参与的广泛度,即学校师生参与情况,体现学校特色活动的范围情况。所谓实践的系列度,是指学校特色的实践活动的系列情况与系统情况。所谓学科的渗透度,是指学校特色渗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情况。所谓作用的迁移度,是指学校整体特色建设内化为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的价值追求,并在师生的行为举止、内涵气质上有所体现,从而落脚于师生特质的发展方面的情况。所谓优势的显效度,即与周边学校相比,学校特色显示的是相对卓越程度,包括整个办学水平的提升,学校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的提升等。

根据这七个标准,便于一线学校操作,我们把特色发展阶段分为四个,即孕育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品牌阶段。

表3.1 学校特色发展阶段表

(五)特色建设路径

在现实中,很多学校的特色建设都是先在点上进行,然后发展为面上特色建设,最后上升为学校整体特色建设,遵循“点—面—整体”的路径,即从项目特色拓展为整体特色,从项目特色体现出来的独特性、优质性,逐渐向学校一个局部或多个局部工作持续扩散,不断延展,不断发展,进而上升为学校整体特色。学校特色建设逻辑是由部分到整体地发展。一般来说,这种路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在缺乏整体特色设计下,根据学校发展的阶段性需求逐步形成的自发路径。如上海甘泉外国语中学特色建设的三部曲[4]:从日语班到日语教学特色、从日语教育走向多语教育、从外语教育走向多元文化教育,学校特色建设走的就是“点—面—整体”的路径。

但也有一批学校在进行整体学校特色设计与建设时往往是从“整体—面—点”的路径,即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对学校整体特色进行系统设计,之后在一个或几个局部领域重点推进,又在每个领域选择一个或几个具体的特色建设点进行重点突破。这种建设路径的逻辑是由整体到部分到点。一般来说,这种路径是在整体设想下根据学校实际进行的重点选择,是一种自觉的选择建设路径。这种建设路径往往是由于学校资源、实力还有一定的局限所采取的渐进性策略。

对于学校实力、资源基础都很好的学校,在进行整体特色建设时也可以采取齐头并进式的建设策略,就是整体设计、全面推进,如北大附中的多元自主发展模式特色建设就采取了齐头并进式,这种建设路径对校长的领导力、教师对特色的认同程度、教师水平、学校资源等都有较高的要求,搞不好也很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难以达成目标。

(六)特色建设程序

关于学校特色建设程序研究,有不同的观点,如张瑞海(2013)[5]提出有价值澄清、内涵厘清、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战略评估六个关键环节。结合实践,我们认为学校特色建设程序主要有调研分析、特色建设定位、特色建设策略与举措设计、实施过程、建设评估与改进五个重要环节,本书第五章重点介绍前四个环节基本要求,第七章重点分析特色建设评估问题。

本章作者:陈丽(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

[1] 方中雄.义务教育学校特色建设的价值选择和分析模型[J].中小学管理,2010(08).

[2] 本部分内容详见本书第六章有关内容.

[3] 此部分的内容详见本书第五章有关内容.

[4] 张瑞海.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理论、实践与政策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237-240.

[5] 张瑞海.学校特色创建的战略管理模式[J].教育科学研究,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