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我国普通高中特色建设实践与理论的启示(1 / 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学校特色建设的相关实践和研究为我国普通高中特色建设的实践和理论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一)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建设理念

学生的发展是学校特色建设的根本宗旨和落脚点。国外的实践和研究无不表明,学校特色发展的初衷和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比如,从学科入手建设学校特色,从学生成绩入手考察建设效果。这些实践和研究指向的都是与学生的学习密切相关和直接联系的关键要素。这不仅仅是一种政策的逻辑,更是一种教育的逻辑。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正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要求学校教育要有多样化的存在,要能够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所以,学校特色建设绝不是为了“特色”而建设,而是为了“学生”而建设,为了实现学生基于个体发展水平和需要的个性化发展。换言之,特色建设的终极追求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多元发展。无论是在政策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这都是高中特色建设必须坚守的基本理念。

(二)构建支持性的政策系统

学校特色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发展,无法一蹴而就。国外的实践和研究表明,政府在学校特色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政策引领和推动的作用,而政策的实施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影响,甚至产生的新的问题。比如,对英国特色学校计划的研究就指出了该计划潜在的负面效应。因此,要促进高中特色发展,就要全盘考虑,构建起支持性的政策系统,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这其实是围绕高中特色建设进行的一种政策上的系统思考和顶层设计。政策制定者一方面要明确高中特色建设的政策边界,树立清晰的目标和标准,避免因政策模糊带来的理念偏差和实践失误;另一方面要考虑可能影响高中特色建设的各种相关因素,不断调整、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如人事管理政策、评价政策、招生政策等),让它们形成合力,而非此消彼长,并注意对薄弱学校的政策倾斜,避免将特色建设异化成了生源大战、资源大战,以及这种竞争可能带来的新的不平等、不均衡。

(三)加强特色建设的实证研究支持

高中特色建设对于教育实践者是一种新的实践探索,对于学术研究者也是一个新的研究命题。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对高中特色建设进行研究,本书正是这种努力的具体体现。然而,诚如本书第一章所说,“名正而言顺”是我们这个民族比较独特的思维方式。因此,在我们对学校特色建设的研究中,最多的是对概念、理念的理论分析和理性思辨。高度的理性思考是极为重要,但如果过分囿于对概念的思辨,反而会局限我们的思维广度和研究的深度,使那些概念和理论永远停留在阳春白雪的高阁之上,无法对实践产生真正的触动和影响。所以,我们要在进行思辨研究的同时,学习和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取向和范式,注重对特色建设实际效果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通过数据检验具体的政策、方法的有效性,以专业的研究和客观的发现,支持和促进政策和实践方式的改进,真正让学术研究立足于、服务于实践,发现和解决实践中的“真问题”。

(四)采用校本化的实践策略

以学校自主发展为基础是各国政府在推动学校特色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原则。因为特色建设本身就是针对“千校一面”的现象,是实现一所学校特色办学的过程。所以,它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就是以校为本,即所采取的手段、策略、方法都要基于学校自身的现实和愿景,都要指向于学校自身特色的彰显与发展。可以说,在特色建设的道路上,没有固定模式,也没有可以移植的“记忆”,唯一不变的是学校自主发展的基调。因此,学校在思考自身的特色建设时,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能全部“拿来主义”,而要在深刻审视自身办学历史、发展状况,充分发掘自身资源的基础上,找到学校发展现实与未来的契合点,采用适合学校组织文化氛围的策略和方法,最终用自己的脚走出自己的路。

(五)构建积极的合作伙伴关系

在国外特色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学校之外的第三方力量的参与是一个重要的特点。国外特色学校的实践显示,第三方力量的参与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充分的资源。对英国特色学校计划的研究也表明,学校通过与其他学校的合作促进了自身的发展;通过与外部商业机构的合作获得了更多的发展资源。因此,在推进高中特色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导、鼓励并帮助学校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广阔的视野,在特色建设过程中有意识地鼓励和加强学校与其他高中、社区机构、研究院校等多种类型机构的合作,建立多元化、积极的合作伙伴关系,围绕学校特色建设的核心内容,整合内、外资源,共同助力学校的特色建设。

本章作者:胡荣堃(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