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世界,奇妙无穷。孩子们对这个万千世界总是充满好奇,什么都阻挡不了他们想要探寻的脚步。瞧,一波“神奇”的孩子正在展示他们的“武器”,证明他们的智慧。
一、机器人社
广附机器人社成立于2007年4月,全名为“幻想未来——机器人社团”。穿越到未来,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在他们看来,那将是一个机器人的世界。人类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由机器人来代替完成,机器人对指令的完成将越来越精确,对机器人的研究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机器人社的成员们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以及课后收集的相关资料,亲自动手、亲自设计。在设计、组装、编程和调试等一系列过程中,他们组织有序、配合协调,相互学习、相互指导,碰撞出了精彩的火花,结出了惊人的成果。
我校机器人社自成立以来,组织参加了很多国内国际各级别的机器人竞赛活动,所获奖项多达50余项,还曾在中国香港、日本的机器人大赛中取得过优异的成绩。近两年所获荣誉列表如下:
在第12届广东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初中组、高中组在FLL和足球两个项目中均获得一等奖;
在第12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获得初中组FLL金牌、高中组足球银牌;
在第13届广州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足球初中组、高中组均获一等奖。
社员在调试参赛机器人
二、无线电社
无线电社团成立于2013年2月。社团活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无线电测向运动、电子制作活动和体能训练,其中无线电测向是其主要活动。
社员比赛中
无线电测向可说是众多体育运动中最考验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项目。因为它既不是纯科技性的室内制作,又不是固定场地上的单一奔跑,而是一种包含理论与实践、动手与动脑、室内与户外、体能与智力的科技类体育活动,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有机地将科技、健身、休闲、娱乐融于一体的项目。电子制作活动现已由原来单一的制作测向机拓展至电路创新、智能寻轨器、模拟机器人、遥控探雷器等制作范畴,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广附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努力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平台,让他们尽情施展才能。在广附,学生们不但拥有专门的活动室和电子制作工具,而且已经具有完整的阳光测向、80米波段(包括短距离与标准距离)、2米波段(包括短距离与标准距离)、快速测向、定向越野、电子计时系统等无线电测向训练设备。无线电社团积极参加学校的科技节、课外实践等,通过组织小型无线电竞赛等活动,在广大学生中普及电子制作和无线电测向的知识,使众多学生学习到电子制作和无线电波的知识,体验到参与无线电测向运动的乐趣。近两年来,无线电社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参加,社团规模正迅速发展。同时,无线电社团的活动场所已经不局限于校园内,他们利用节假日的时间,由指导老师带领,在广州一些公园里开展无线电测向训练,新鲜刺激的户外环境有利于提升学生们的测向技术水平,更加考验学生们的灵活应变能力,同时还为学生们提供了一次亲密接触大自然的机会。
在指导老师们的带领下,学生的付出收获了非常棒的成绩。2014年,在全国青少年无线电测向锦标赛中,获得了16个国家级奖项(含一个第三名);在省级比赛中获得50多个奖项(其中,有11个一等奖);在市级比赛中获得90多个奖项。
比赛是检验成绩的一种方式,学生们参与其间的过程,能让他们体验到更多乐趣,并得到锻炼,有所收获。成长才是青春纪念册里最重要的一页,我们在欢声笑语中成长,我们在酸甜苦辣中成长,我们在那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相互陪伴中成长,尽情地去经历,实现自我的成长!
赛后合影
三、航模社
我们都曾望着天空,幻想着自己在天空中飞翔的感觉;小时候,我们也曾望着天空上自由飞行的飞机,好奇它的飞行原理。航模社,就是延续了一群爱好飞行、好奇飞机原理的孩子们小时候的一个梦。广附航模社成立于2014年3月,主力军是七年级、八年级、高一的学生,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齐心合作,体验自己亲手设计和制作飞机的过程。一般航模制作由四个阶段组成,即模拟—制作—调试—实飞。每一个过程都需要完整的构思和精巧的设计,才能实现让航模从图画变成实物,由绘稿飞向天空。
航模社活动室
虽然航模社成立时间很短,但是经过社团老师以及成员的不懈努力,社团目前已经拥有了20多架固定翼飞机模型及4架直升机模型,还有两架高性能多旋翼航拍器。航模社会定期开展飞行活动,把社团的成果带到大众的视线内,这不但提升了广附的科技教育水平,而且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增添了活力。
航模社成员在活动现场合影
四、车模社
我校车模社组建于2007年3月,社员最多时达18人。建社初期,物资短缺,活动开展得异常艰苦。在学校拨款8000元购置了6套赛车零件后,队员们3人一组,用了2周的课余时间将几千个零件组装成6辆崭新的赛车。没有经费买电池,领队刘超老师就从跳蚤市场买来拆机的旧电池,从工地捡来废电线,剥去外皮,浸满焊锡充当焊片,把电池串联起来;没有充电器,刘老师又发挥物理专业的特长,从电子零件商店买来各种元件,自制了简陋的充电器;没有跑道,刘老师带领队员们用消防水管在校道上围成一条简易赛道。终于,在全体社员的共同努力下,6辆赛车终于在校园里驰骋起来。
由于队员们没有任何遥控车辆模型的操作经验,刘老师先手把手地培训6个小组的组长。从最初的走直线、圆形绕标、“8字”绕标,到后来的“out-in-out”、油门控制技巧、刹车技巧、避让技巧、超车技巧……每周三的社团活动时间,便是队员们最快乐的时间。6辆赛车在校道上你追我赶,时而高速过弯、时而直道强行超车,队员们往往为了一次漂亮的内线超车而兴奋不已。马达的轰鸣、队员们的欢呼声吸引了校园里来来往往的同学和老师,大家都被场内紧张而欢乐的气氛感染了。
当队员们达到了一定的技术水平后,便开始思考如何让赛车更快、更灵活了。刘老师知道,教学的良机到了。于是,利用广州漫长的阴雨天气,给同学们在室内讲解了赛车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工作原理。同学们渐渐掌握了camber、tou-out、down-stop等一系列车辆专业术语的含义及其对赛车性能的影响。同学们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日渐成熟。
同年5月,骄阳似火。队员们迎来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场比赛——“555电池杯”广州市车辆模型锦标赛。虽然同学们的设备在赛场上简陋到了可笑的地步,但同学们用精湛的技艺、紧密无间的团队配合精神,赢得了场上对手的尊重。最后,A组第五、B组前三的成绩,是给予队员们的最好的回报。
11月,广东省遥控模型大赛在黄埔举行,带着依然简陋的设备,队员们信心满满地走上了操控台,经过2天的艰苦奋战,终于首次站上了车辆模型的最高领奖台——1/10电动房车公路赛青年组团体冠军。领奖的那一刻,队员们百感交集,平日训练的艰辛、一个个困难的克服、队友之间的相互帮助,在那一刻都浮现在眼前。站在领奖台上的三位同学非常清楚:他们不是孤独地在战斗,在他们身后,有最强大的后盾——广附车模社。
2010年,车模社迎来了发展的良机,因为当年学校获得了“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称号,这意味着学校可以向越秀区招收有这一方面特长的学生。从那时起,随着学校投入的不断加大、生源的不断改善,车模社的实力不断提升。自2010年始,连续4年,以每年一个单项或团体冠军的成绩,向关心、扶持社团发展的学校领导报以最佳的回报。
2012年1月,我校与广州市教育局签署名为《中学生遥控车辆模型教育》的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项目合同。领队刘老师作为项目组唯一负责人,圆满完成了该项目,并获得了政府提供的每年4万元的项目建设经费。
2014年,作为主赛场之一,我校成功承办了2014年全国青少年车辆模型锦标赛的开幕式及1/16全部项目比赛,为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队提供了优质的场馆设施和服务,并开全国赛之先河——首次实现在室内赛场举行全国车辆模型锦标赛,为超过500位领队、教练、队员提供了超一流的服务。赛事的组织、运作和接待工作,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五、天文社
璀璨的星空总是那么吸引人,人们对浩瀚宇宙充满好奇和遐想。“为什么会有一闪一闪的星星?它们离我们有多远?地球之外的世界是什么?……”广附天文社就是由这么一群对宇宙、对太空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们组成的,他们喜欢探索宇宙的奥秘,喜欢探索神奇的天文现象。2006年,广附天文社正式成立。它主要面向七年级、八年级和高一、高二四个基础年级,吸收天文爱好者参与。从丰富学生第二课堂起步,广附天文社与大学天文教育接轨,它还为北大等著名高校输送过有专业天分的好苗子。近年来,社团更成功申报了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成为省内为数不多的获得政府课题支持的社团。
天文社成员每周三都有一次小组活动培训,主要是学习天文基础知识。然而,天文的精妙之处是隐藏于头顶那片黑暗且神秘的夜空中的,天文社尽可能抓住每一次重大天象出现的时机,组织学生们野外观测,并与所学的知识进行对比、匹配,分析这是什么天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有什么作用等。天文现象有的可以一年一遇,有的却只能用“千年等一回”来形容了。因此,每一次野外活动前,同学们衷心祈求天公多作美。遇上老天爷心情大好时,天朗气清且云雾少,此为欣赏天象的最佳时机。但是,天公还是有心情欠佳的时候。2013年11月,一百多名学生在天文社指导教师刘维平等人的带领下,赴从化野外观测几十年难得一遇的艾森彗星,其浩**的队伍还吸引了广州电视台、《羊城晚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当晚的活动中,同学们期待着天空呈现几十年才绽放一次的胜景。“当她靠近太阳时会与太阳风粒子相碰撞,形成震撼人心的视觉美感。”刘维平老师回忆道,“虽然我们满怀期待,但由于当晚天空云层太厚,并不能看到艾森彗星”。在此之前,2009年的日全食观测活动、2012年的狮子座流星雨等都曾在社团内刮起了一阵“小旋风”。
天文社的成员们,已经把遥望和等待星空当成一种习惯。对他们而言,如果没有看过璀璨星空,天文知识学得再好也是徒然。虽然城市的光污染严重,天文社还是尽量给学生创造观星的机会,他们的足迹已经遍及新疆、云南、北京、杭州多地。
对于追“星”的粉丝们来说,他们首先要有“守株待兔”的耐性,其次,在等到星星来临之前,他们需要有充分的客观准备,借助先进的观星设备,寻找观星条件较好的场地。不难理解,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轻易获得这些物质条件。为了不让有天赋的学生被客观现状所埋没,刘维平老师成功申报了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项目,获得省科技厅及广州市教育局专项资金资助,为协助开展天文课外兴趣活动提供了更好的物质条件。作为广州大学的附属中学,天文社社团活动尽量借助高校和社会团体强大的专业力量。通过“博士讲坛”的方式,先后邀请北京师范大学何香涛教授与广州大学樊军辉教授到校开展专题讲座,此外还有其他领导、专家参加过天文社的活动。除了丰富的多媒体天文科普课程以外,广附还设立了天象馆,成为社员活动的一片小天地,馆内能模拟逼真的星空,也有型号不一的天文望远镜,这为天文社的日常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与设备。
天文社学生正在观测天象
广附的谭翰杰同学在2010年独立发现了一颗soho彗星,并于2011年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获得省天文奥赛特等奖,2012年他参加全国天文奥赛决赛获三等奖,此后又获得2014年厦门大学天文自主招生笔试资格。天文社类似于谭翰杰这样的优秀学生,还有张源、李宇琪、顾明康等。随着社团活动的水平越来越高,天文社指导老师的学术水平也与时俱进。“天文学是在高校才涉及的专业,本来对中学社团指导老师的门槛要求就很高。”刘维平老师介绍道,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天文科普水平,社团曾派遣多名教师赴云南天文台和香港等地参加学术会议、专业培训。
走进科学,探索发现。在这些以科学为导向的社团中,或透过双眼,或通过双手,或开动大脑,总能令学生们在意想不到的时刻收获惊喜。激发学生们的探索求知精神是教育者的职责,也是使命。老师作为孩子们的引路人,要先行也要陪伴,这样才能温暖和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广附的老师们通过科学类社团活动,引领学子们在科学这条道路上,探索、发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