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在学习经典中传承美德(1 / 1)

钱理群教授说:“教育的本职,是在孩子生命中最关键的时刻,给他们终身做人和学习打下底子,底子必须打得正,打得扎实。”引导孩子读名家经典,就是实实在在打底子的工作。

经典名著的阅读有如登山,可以攀高峰而享受“一览众山小”的喜悦。在诵读经典过程中,孩子们的知识面拓宽了,对待事情的视野开阔了。

有家长曾在班级QQ群这样写道:

背诵经典有百利而无一害!有两件小事令我至今难忘。

一次是去年暑假,带孩子去青岛游玩。在海边,海浪扑打着岸边巨大的礁石,泛起许多白沫。不经意间孩子冒出一句:“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令站在一边的我惊讶不已,因为这句诗放在此处如此恰当。

还有一次,是一个黄昏,我们在圆明园散步,孩子在园子里乱跑,在一座小桥上,夕阳无遮无拦地挂在天边,李涵冲口而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如此优美忧伤的诗句从她嘴里说出多少有些滑稽,但着实令我感慨,因为它是那么自然。

这些诗句似乎已经变成了她身体的一部分,自然、随意,没有做作,没有刻意而为之。

这两件小事都是在郑老师倡导背诵经典之后发生的,让我不能不感叹经典的力量。

经典,一旦它融入一个人的血液,成为一种养分,他的成长之路还会有歪邪之虞吗?

如果说对于背诵经典还有什么疑问的话,我想说的是孩子们背诵的还不够,对于这种营养丰富的东西,多多益善!

这样的事情班里还有很多很多,正是这些经典的力量让这些不到10岁的孩子有了一些不同寻常的气质,他们如温文尔雅的少年君子,如咏絮之才、蕙质兰心的窈窕淑女。诵读经典还能使小小年纪的孩子们在看待问题上独出心裁。

刘孙伊曾在她的微型日记中写道:

周瑜被诸葛亮气了三次就气死了。我妈妈每天都要气我好几次,可我还是生活得很快乐啊!

钱心荷在读完《西游记》写道:

我感到师徒四人真是太劳累了,但付出总会有收获。他们最终修成正果。他们经历的八十一难也让我感受到正义最终会战胜邪恶的。人生也会经历许多困难,但我们要记住,风雨之后一定能见到彩虹。

学生们也经常会在课间扮演书中的角色,演《三国演义》,排《西游记》;会将琅琅上口的《弟子规》、《三字经》作为拍手歌来咏唱。他们不仅在学校里这样玩,还经常在家里和爸爸妈妈沉浸在书中的角色体验中。

一位学生妈妈曾经和我这样聊过:

每天放学回家后,孩子先要在**耍一耍,扮演一下他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比如拿破仑、关羽、岳飞啦,或者是扮演其他卡通英雄的形象。

孩子最爱看的书,应该是《三国演义》了。一遍一遍地看,一遍一遍地回味。他好像在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与那些英雄人物做沟通和交流。这些书也让他喜欢上历史类书籍。大概是因为他是男孩子吧,在他小小的身上,已经可以感受到一种稍微厚重的历史感了。

就这样,我们读经典、诵经典、演经典,在学校里,在家里,孩子们玩得越来越有品味了,也越来越有书生气质了。实践证明,诵读经典活动可以使学生变得胸怀博大、知书达理、善良聪慧、乐观向上,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人文情怀。

经典教育不是单纯让学生背诵经典那么简单,它是一个综合性、立体性的系统工程。经典教育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把这些经典不求理解地背记,而是让学生在诵读经典时自觉不自觉地用圣人的思想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让学生感受到融汇在古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襟怀、操守等优秀的人文精神,受到民族精神的感召,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所以,让学生们读经典,实际上就是给学生以精神支柱。诵读古代经典诗文,就是在与历史上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对话,从而使学生行为好转、心地向善、修养提高,孝敬父母、诚实守信,踏实认真,勇往直前。正所谓“读千年经典,做少年君子”。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富裕了,但与此同时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也随之产生,也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诵读经典能树立正确导向,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记得今年3月5日学雷锋日那天,我利用课余时间问同学们:“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说一位老太太上公交,而身边的一个年轻人却不让座,当售票员提醒他让座时,他竟然说售票员多管闲事。你们能用《弟子规》反驳一下这个年轻人吗?”学生们马上背诵道: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从学生们铿锵有力的诵读声中,我仿佛看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正在浇灌当今这一棵棵小苗,总有一天,他们会在这些优秀文化的滋养下成长为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才。

针对有的同学,吃苦精神不强,自理能力差,我就让全班背诵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有意让同学们来解释,谈感想,通过他们的发言达到了砥砺意志的目的。学生在诵读和讨论过程中,也是在与历史文化名人进行对话交流,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树立起坚定的信念,做一个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再例如,在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后,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他们都积极发言,他们的情感也随着书中的情节时而忧伤、时而兴奋、时而激动不已。例如,王川同学在读后感中曾这样写道: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我的心好像在水里扔下了一块大石头,久久不能平静,我佩服保尔·柯察金那种勇敢,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的红军叔叔身上不正具有这样的精神吗?我讨厌故事里维克多那种小贵族。保尔·柯察金的影子时时在我的脑子里浮现,鼓励我要像他一样做一个坚强、勇敢的人。

中华经典诗文中承载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观,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经典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孔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弟子规》中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这些经典教导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去对待父母。通过让学生学习这些经典,他们当今最容易缺乏的孝道得到了提升。

一位学生的爷爷在班级QQ群里这样写道:

说到背诵《弟子规》,我们家更是受益匪浅,在生活中,一有机会孩子就会很自如地运用过来,脱口背上几句。昨天早上,孩子奶奶叫他爸爸去做事,奶奶的话音刚落,他便摇着头在旁边来了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他爸爸听了,赶紧跑过去帮忙。

老话常说:“要做事先做人。”这些经典对孩子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有着很大的帮助和引导,希望今后能够坚持下去。华丽的词语我也不会讲,总之非常感谢郑老师为孩子们的辛勤付出。我们做家长的也会尽最大努力和孩子一起成长。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又到了每天的经典诵读时间了,这琅琅的书声是那么悦耳,令人陶醉,让经典伴随学生们健康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