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上,孩子们常常会为教学设计打开一扇窗。例如,在学习《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时,学生在背诵《三字经》的“夏有禹,商有汤,周文王,称三王”时就会查阅关于大禹的一些资料,知道了“禹洛河得书”、“禹妻化石生子”、“受祥铸九鼎”的传说,也知道大禹是一位十分孝顺的人。由于对大禹的熟悉,因而学课文的兴趣盎然。学生在课上将这些对大禹的认识加入进来,由已知到未知,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适时地补充和拓展,大禹这个人物形象在他们的脑海中也更加丰满了,大大增强了学习效果。
在课间,他们也常常会聚在一起讨论刘备的临终遗言和诸葛亮的《出师表》,根据这些小故事理解语文天地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学生的书生味道越来越足,身上也有了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
凡是到我们班听过课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评价:学生们的语感真强!语言表达能力真强!真是一群富有诗意的小家伙!而我也欣喜地发现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比以前更流畅、更风趣了。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理解、体会也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朗读水平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才能“下笔如有神”。将经典记忆在心中,心中便有了最深度的思想,同时也有了最优美的词汇,作文顺理成章。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熟读经书十三部,不通文章也能通”。经典的滋润要远胜于去报各个类型的作文班。
一位学生家长曾在班级QQ群这样写道:
昨天,我在孩子的记事本上签字时,看到微型日记得了二十颗星,就高兴地对她说:“小宇写作大有进步。妈妈奖励你,要什么?”。孩子脱口而出:“妈妈,您给我买书吧!”我欣然答应。
提起孩子的写作,我感触颇深。从最初的百字日记开始,大多数是流水账,不知从何写起,也不知到哪里结束。有时问我一句,就写一句。一边写一边数字数,好不容易到了一百字,就赶紧收笔。作文对她来讲就是一个“愁”字,我也大伤脑筋。
郑老师接班后,天天布置诵读经典方面的作业。从那时起,我的孩子开始了读书,背诗词。她每读完一本,就会给我讲一讲书里的内容。至今,我已经给她买了许多经典著作。她写的多篇作文《可爱的小猫》、《拉不拉多小狗》、《乌龟多多》等,都能抓住主题,写得生动、活泼,从而得到老师的好评。孩子这一可喜的变化是阅读给她带来的灵感。翻开她的记事本,从三年级开始,每天都有必做的一件事,就是读书十页,还有抄背名言,这些名言有:读书名言、励志名言、爱国名言、奉献名言、父爱母爱名言、惜时名言、尊师名言、经济名言……这些名言警句在孩子的写作中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妙处,同时凝炼了她的语言。郑老师要求背诵了许多含有千古名句的唐诗宋词,也更加激发了她写作的灵感,我的女儿还自己写过几首优美的小诗歌呢!
郑老师的苦心引导和家长的监督会让孩子们养成更多的好习惯。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孩子兴致勃勃地跟我高谈阔论四大名著中的故事时,我惊叹于她的理解力、分析力、想象力,已全然不像四年级的小学生了。
现在每晚的诵读经典是我家最快乐的时光。
还有一位家长这样写道:
谈到读书,孩子耳边常常听到的是妈妈嘴里的:时间是挤出来的;爷爷奶奶嘴里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可对他来说几乎就没理解。
写作更不怎么样,词语也不会运用。为此我们都很伤脑筋。自从郑老师接班后,我们就天天背诵这些唐诗宋词、各种名言、名著,我慢慢发现他喜欢在放学路上和我主动谈论书中的一些有趣的故事情节,还时常发表一些对书中人物的评论,对名著里的人物形象、处事、行事等似乎理解得更加透彻了。自己学习上也会挤时间了。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的。在写作方面也时常引用一些诗词名句。在生活中,还时不时地拽上一两句。这也更加验证了那句话:要博览群书,才会写出好的文章。
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同志曾讲过这样一个比喻:“小时候读书、背书,犹如在天空布云彩,云彩积厚了,自然就会落雨。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的过程,小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读得多、背得多,学习的效果自然会好。”
人的智力水平主要取决于记忆力水平,而记忆力是可以通过充分的开发和锻炼而不断提升的。儿童时期是开发记忆力的最佳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最佳开发期,将永远无法弥补。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是最佳的方式之一。当大量的语言文字精华,通过反反复复的诵读而深深地印进学生的大脑里,其智力的发展就有了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当这种背诵成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的时候,孩子们的记忆力会得到非常好的锻炼。专家认为,小学生的记忆力正处于训练、养成阶段,13岁以前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而此时诵读经典,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记忆能力,从而提高学业成绩,增强自信。
班里有几个孩子学习成绩较差,背诵对他们来说比较困难,就连简单的数学公式他们都记不住,更别说经典了。但是,我并没有放弃他们,别的同学需要背会的内容,他们只要熟读如流即可,在阅读经典名著时,我总是给他们挑选一些图文并茂的注音版读物。长期的坚持,他们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一位从未达标过的孩子现在已经达标了,偶尔也能得良了,孩子也变得自信了,乐于表达了。
在学习经典诗文过程当中,我针对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短小精悍的评比竞赛。例如我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专门有一个板块设立了“百舸争流”栏,把班里分成几个小组,依据各组背诵成绩在栏目上排名。各个小组的组员背得越快越早,就能为组里赢得分数,如果每个组员都能多得分,在百舸争流中,小组的成绩就靠前。这样一种班级文化的制定也将一些聪明但淘气的男生调动起来了,他们平时因淘气在同学们心目中位置不高,在学习上也不自信,但他们记忆力好,擅长背诵,靠记忆为组里赢得荣誉,他们从中找到了乐趣和在集体中的自我价值,自豪感油然而生,也开始注意克服自己平时淘气惹事的形象了。
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的高低。诵读经典,使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都显著增强,有的可以达到过目不忘,各科成绩明显提升,考试成绩根本不用担心。看着这些变化,我由衷地高兴。
一位家长最近在四一班班级QQ群里这样写道:
《教育周刊》周周看,教育新闻天天关注,近期了解到语文增加了诗词、国学这一部分的内容,要求能逐句的理解并加以运用。这个我们不担心,因为从2012年下半学期升入三年级,郑老师接手这个班级以来,周周、月月、日日都有接触,日积月累难不倒。
从开始的时候拉着拽着背诵,一个小时背不出一两句,到自己独立背诵后,家长检查背诵情况,现在是偶尔抽查一下背诵的内容,背诵的熟练程度令人惊讶。我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使自己轻松快乐地掌握了诗词,思想上不再懒惰,思维灵活。经典的魅力,渗透到了思想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成了保留节目,出席活动的时候不用化妆、不用准备,上台为大家朗诵,赢得阵阵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