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暖花开,孩子们也长了一岁。随着他们步入小学高年级段,人长高了,视野开阔了,也有自己的想法了。他们逐渐想拥有自己的空间与时间,对身边的人和事,不论对、错都有自己的看法。这时常有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老师哀叹学生不好管,而孩子也沮丧地发现大人怎么越来越难沟通。作为老师我想帮学生,更想了解他们。同时身为妈妈的我也想帮帮我的战友们——家长。
这学期又要开家长会。我问孩子们有什么话,希望我带给家长吗?他们面面相觑,不知该说些什么。我解释说,是平时没机会说的,不好说的,甚至可能是说了家长也不听的。我告诉孩子们,在家长会上我可以做他们的代言人,把他们想说的转告给家长,并竭力帮他们沟通此事。为了让孩子畅所欲言,我让他们写纸条。当我翻阅纸条时,全班36人,有3人认为没什么说的,其他人少则一条,多则六七条。
下面就是孩子们想说的话:12人次渴望养宠物;12人次渴望自由支配时间;5人次希望看书不受限制;5人次希望买件东西,爸爸、妈妈不要食言;4人次觉得课外班多,时间不合适;5人次希望得到家长的认可、尊重,相信自己的能力;5人次希望增加零花钱;3人次希望家长多陪陪自己;1人次希望家长话少点;2人次希望家长不要情绪不好就批评自己,对自己大声吼叫;1人次希望不上“坑班”;1人次希望妈妈注意身体。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提出的大多是久未实现的愿望,或是给家长提出的希望。比如一个孩子在纸条上写着:我想养一只仓鼠,爸爸说他咬人,我接受;我想养一只荷兰猪,爸爸说脏,我接受;我想养一只兔子,爸爸说有味,我接受;我想养一只狗,爸爸说等上中学;我说想养一只龙猫,不臭,不脏,不吵,不咬人,爸爸说有点贵。孩子最后说:“我能养什么动物呢?”当然孩子们有些愿望也需要具体人,具体事,做个别分析解决,如增加零花钱。还有一人提出让妈妈注意身体,虽然只有一人,但不能说孩子们只想自己,而不关心家长。大部分孩子认为关心家长的话他们愿意说,也方便说。
家长会如期召开,我首先代表孩子向家长倾诉。然后让家长按孩子们的座位分组,就本组感兴趣的话题安排了十分钟讨论。家长纷纷说明不能满足孩子愿望的原因,同时也请家长思考当我们与孩子的想法发生冲突时,我们怎样处理呢?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向全体家长反馈了他们的思考。
从家长的发言中,我看到家长毕竟是成年人,对事情思考深入、全面,对事情可能发生的后果有预测。如关于拒绝养宠物一事,家长做出如下说明:
①家庭居住条件有限,白天上班,上学,无人照顾,没条件养;
②孩子养小动物热情短暂,过后便全部推给了家长;
③养小动物也需要知识、经验,更需要时间和精力陪护它们;
④怕孩子注意力被分散,影响学习;
⑤小动物生命逝去,孩子与家长都许久不能承受这一残酷的现实。
家长的想法很现实,但孩子们渴望养小动物,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家长们集思广益,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①与孩子沟通协商养一些“好养易活”的小动物;
②家里环境不方便的,可短时间帮朋友带养,以满足孩子的需要;
③带孩子参观小动物寄养基地;
④参加丰富的户外活动,广交朋友,分散孩子注意力,不让他们感到寂寞;
⑤能否在班里尝试养小动物。
从家长的分析和措施中,我知道现在的家长懂得教育孩子,他们是有教育智慧的新一代家长。那为什么还会让孩子们有这么多的抱怨呢?
一是,家长更关心孩子硬实力的发展,也就是学业发展。在学习面前,这些事情都变成了小事,无足轻重了。一两句话便让孩子放弃了要求。孩子们也在生活的潜移默化中,把自己的这些愿望看成生活的非分之想,能满足更好,不成就只能作罢。
二是,就像家长所说的,孩子们年龄小,做事三分钟热度,不能持之以恒。养小动物虽然可以培养孩子爱心和责任感,但最后培养的是父母的爱心。有过这样经历的家长,固然不会轻易松口。
三是,当下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对于拒绝孩子提出的一些“小事”,家长无暇顾及会给孩子造成什么影响,根本没有意识对孩子的伤害。
借家长会,让家长们正视孩子的小要求,静下心来聆听孩子的愿望,要把孩子当大人一样的尊重。面对孩子的要求与现实的冲突,能主动跟孩子协商沟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拒绝。
利用班会课,我也要让孩子们了解家长的顾虑,明白提出愿望简单,满足愿望背后是要付出辛苦,肩负责任的,更重要的是要做好持之以恒做一件事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