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孩子全员参与,自由分组,开展课本剧班级展演活动。我的目的不在于剧目的精彩,而在于学生参与活动时的体验。在几个月的排练中,发生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
“黄老师,这戏没法排了。我要求换组。”小C义愤填膺地冲进教室对我说,身后还站着几个同病相怜之人。我心想:这事一定跟小R有关。
因为小R是个不简单的孩子。在老师、家长面前会说话,会哄人。在同学面前较为霸道,总希望大家听他的。他有些小手段,同学怕他,却很少有人反抗他。在学校,他会掩盖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正因如此,小C们的爆发是必然的。“开学初,课本剧还在准备剧本的时候,小R就用各种方法拉我们参加他的剧本演出,进组后,他送我们乐高人偶,以便推举他做导演。登上导演之位后,他就利用职权,支使我们做这做那,出了问题还骂人。如果谁想提出退组,他就威胁大家。”小C这回是要一吐为快了。旁边的几个人也纷纷指责小R。“最让我受不了的就是,他利用我的才能,却抢走我的角色,让我跑龙套。”小C补充道,“他把自己当个大爷,每次排练喝五吆六的。这次我坚决退组。”此话一出,众人纷纷响应。
我听着他们的发泄,等他们静下来后,说:“下周就是家长会,你们一起退组,再组建新组也来不及了。其他剧组此时也无法接受你们呀!有没有其他方法?”这时,我看到了也颇有主意的小Z一直没开口,我对他说:“小Z,你有什么好主意呢?”他一脸严肃地说:“小R是不太适合当这个组长,要不换个组长。”“那你当吧。”小C接话说。我一看他们不反对,就叫来了当事人小R,并请其他同学休息会儿,准备单独与小R沟通。
当他走进教室时,我看到他往日的霸气少了点,但好面子的他却努力摆出无所谓的神态。他诉说他的委屈,但话语中的蛮横少了些。我告诉他大家退出,他便是孤家寡人,我故意说他们宁可不演,也不再受他领导了。两年的交往,我知道他要面子,导演这事他会与班外的人说,他不会忍受他的妈妈开会时,看到他无所事事。“大家说你编的剧本,也不想你退出,但希望换个组长、导演,你看成吗?”事情已经把他逼到了死胡同,他不得不答应了。
课本剧如期演出了。但事情远远没有结束,受委屈的学生,在习作中继续声讨着小R。我虽然也与小R家长沟通,但一次经历会让他意识问题的存在,改变还任重道远。甚至深入分析,这其中不是小R一人存在的问题。如小R懂得用礼物换支持,其他学生也知道拿了东西要帮人实现愿望。
在持续三个月的排练中,这只是一个剧组,一个事例。这其中有我知道的,也有我不知的。有需要我协助解决的,也有学生自己解决的。从他们的习作中,我看到学生有喜悦,有不快,有欣赏,也有抱怨。在这次课本剧的活动中,学生相互碰撞,不同的孩子遇到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收获。
平日喜欢出主意的学生发现不是任何时候大家都听话,他也要学习听取,甚至服从他人的建议;平日爱欺负人的学生发现,好脾气的孩子也不是任人“颞骨”,他们也会对激怒自己的人咆哮;平日不愿付出辛苦,只愿享受鲜花的孩子,发现自己有些不受欢迎。学生在排演过程中,也发现往日与自己较好的同学,也有自私的时候;平日不太说话的孩子,遇事也有撑起大局的气魄。不论这种发现是学生主动感知,还是被动接受,但都让他们明白做事有规则,交往有原则。这也正是我开展此项活动的目的。
我校核心价值观提出:“做最好的我!”它鲜明地表现了自我教育的理念。但怎么做?不是简单地要求检查,就可以获得成功的。特别是与人交往,不是成年人口口相传的,手把手地练习出来的。人是在挫折、磨难中成长的,需要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自我教育的魅力。在排练中,学生自我体验着自己的思想意识不能强加给别人的道理,总结了要学会倾听、沟通等与人交往的技巧。而这一切不是老师教授的,是他们在活动中刻骨铭心、痛彻心扉的感受。
什么是教育的生命力?让教育从孩子的需求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体验中,通过思想和行为不断矛盾统一的过程而逐步发展起来。人的品性不是有了才做,而是经常做才有。只有积极引导孩子们充分地感受生动的生活情境,在活动中反复体验深化,才能促使学生道德不断内化。这样的教育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