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了,于是产生了深沉的尊敬
贺春兰
民办教育横空出世,民办教育领军群雄并起。
他们一方面含着眼泪做事情,另一方面**燃烧在冬季,行至今天,虽然艰难,但正是在艰苦的奋斗中,中国民办教育的探索者们看到了自己力量之顽强,也为自己和这个群体身上的昂扬斗志激励并骄傲着。
走近才会尊敬,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机会走进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也因此,并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了解、理解一个人乃至一个群体。机缘使然,职业给了我们与民办教育界邂逅的机会。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第一次试刊于2002年的11月28日。记得11月27日上午,我于偶然中邀约采访了民办教育领军程跃博士,他抽着烟,激动地讲述,听后颇感沉重。离开他的办公室走在北京冬日的大街上,颇有苍凉之感。回到当时只有一个人的编辑部,那时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的创刊正在酝酿中,同样**也孤独的我写下了程跃的苍凉和孤独。之后排完版,我乘上火车赶去苏州参赴由民进中央副主席、时任苏州市副市长的朱永新先生主持的中国民办教育峰会。11月28日晨,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的第一张试刊号在朱永新先生的帮助下从上海印刷点取至苏州上会。时值《中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前夕,民办教育界群情激昂。而我也正是从那时起开始逐渐走近中国民办教育的一批探索者,得以见证也记录他们的痛苦、艰辛与喜乐。后来再未见到过程跃,而程跃留给我的带些悲壮的、沉重也激昂的印象在后来十余年的记者生涯中,在与不同民办教育领军人的接触中一直重复出现。记得就在那次民办教育大会上,我的两句用来描述民办教育界状态的短语竟引起了很多民办教育人的高度共鸣,以至于多年之后还有很多人提起,这两句话大概是这样的,“他们含着眼泪做事情;他们**昂扬在冬季。”
几十年来,一代民办教育人做出了巨大担当、巨大牺牲和巨大创造,而今,伴随着《中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订,中国民办教育虽然还将会面对种种波折;虽然,民办教育领军人的个体命运可能会起起伏伏。但相信,中国民办教育的整体发展必会迎来规范有序的春天。
本书主要收集了十五年来,我和我的编辑部成员对近百位民办教育探索者的访谈。这些访谈是非结构化的,我们的聊天儿没有特定形式、程序或预设,基本在一种随意的、自由的、开放式的谈话中进行。在轻松而随意的交流中,我们了解捕捉了十多年来民办教育人所面对的独特挑战,一代民办教育人的艰辛探索和不懈追求。
很多采访的片段我记忆犹新,感谢很多人将他们的内心掏给了我们;我们以能和他们的生命交汇,赢得他们的信任而幸福骄傲。一天,一位我不熟悉的民办学校校长特别来到编辑部,因为想当面表达作为一个民办教育人的感谢。他说他十多年前便参与过编辑部关注民办教育发展问题的沙龙。确实,自2007年开始,我们在报道之余,曾将周刊品牌项目——教育之春沙龙长期持续地聚焦中国民办教育,如这位校长一样,很多民办教育人曾经参与了沙龙,见证了周刊编辑部为民办教育发展鼓与呼的进程。2015年11月27日,在苏州召开的由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亚洲教育年会”上,令我感动的是,很多不曾谋面的农村民办幼儿园园长特别赶到我主持的会议现场表达他们的感谢。还有很多人,他们遇到纠纷的时候,事业有进展的时候,或者重大政策有变化的时候,愿意打电话来聊聊。其实,我与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只有一面之缘或者未曾有过记忆,但他们知道,《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编辑部团队一直在持续地关注着他们。
也正因为对他们、对这个群体无比珍视,这个集子的出版一再延误,因为我总想,更多的人应该被采访到,他们更新的情况应该被追踪记录,但是,实践之树长青,还是留下遗憾待下本集子来弥补吧。
虽然我们希望能够感受探究到他们身上一些最接近本真的追求,但事实上,他们每一个个体都是那般丰富,他们整个的生命面貌怎样,我们难以了解也未刻意去探究更多。无论如何,在民办教育领域,在同样的时代挑战面前,他们是胜出者抑或他们曾经努力。他们的探索,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进程,所以,值得尊敬。
这些片段性呈现的内容前后跨越十多年,当我于编辑出版前再次审定时,仍然心潮澎湃,颇得启发、颇受鼓舞,也认为颇值得一读。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对民办教育的关注起始于《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创办之始,为此,以周刊发展为线,特别插录了《教育在线周刊》对民办教育阶段性的图文报道及笔者对中国教育发展和办刊本身的阶段性思考。某种意义上,对民办教育的系统关注也是笔者作为《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创办人关于办刊本身的行动研究和试点探索。此书的文稿前后跨越15年,编辑整理前后也跨越了5年,时光飞逝,大家的事业多有变化,简历未及修订,精准之处在所难免,还请当事人和读者包涵;本书文章强调编辑部记者的亲历亲访,但为展示被访者更多的背景,少量文章采用了非编辑部人士撰写的相关稿件,但经过了审定把关。
多年来,从政府到学界,从行业协会到媒体,我们相辅相携,当然也有互相监督,大家共同推动了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特别感谢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先生和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先生为此书作序,也特别感谢为此书做出推荐的多位领导和学界长辈,我知道他们为学、为官、为人皆严谨,大家对我本人和编辑部给予的莫大的信任让我备感鼓励。
最后,要特别感谢我所在的人民政协报社历届领导对《教育在线周刊》编辑部持续关注民办教育的支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支持,当然还要感谢坚守抑或离开的我亲爱的团队成员,感谢为此书付出努力的陈红艳、甄晓燕、林艳辉、李云虎等所有编辑人员。
(起草于2012年,作者再次修订于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