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打造一所孩子们喜欢的“新概念”学校(1 / 1)

——潘跃勇和他的哈佛摇篮国际小学

张惠娟

从“民办图书馆”到“歌德图书馆”

在位于孔子故里山东济宁的哈佛摇篮国际小学,矗立着一座有生命的图书馆——“歌德图书馆”。

在这里,没有厚重的砖墙,四面采光的落地玻璃窗打造着一座拥抱阳光的水晶宫殿;图书馆的另一角,鱼儿在巨大的鱼缸中自由游弋,白色的小鹿雕塑仿佛在低头吃着青草,让这里充满了生命的灵动;七彩魔方、异形草甸、月牙阶梯以及秋千摇椅,让孩子们或坐或卧,享受家一样的温暖。而十几万册的藏书,让孩子们享受阅读为生命带来的滋养……

“孩子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需要有一个过程,这就需要为他们创设适合的环境。”熟悉潘跃勇的人都知道,在他心里,一直有一个“图书馆情结”。而他的创业,也正是从一家民办图书馆起家的。

1985年,自曲阜师范大学毕业的潘跃勇在众人的羡慕中,端起了小学教师的“铁饭碗”。在做教师的生涯中,学生阅读量低下的情况常常令潘跃勇陷入沉思。“一个不喜欢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如何让更多的孩子走进图书、走进知识和思想的圣洁殿堂?”潘跃勇发现,孩子们不爱阅读,主要是由于适合孩子们读书的图书馆太少了。10年后,潘跃勇毅然从体制内辞职,在济宁城郊一所大学附近开起一家小书店,他主要以借阅而非零售的营业方式,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为了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经过实地考察和深入论证,1999年11月,潘跃勇在家乡开设了国内首家民办图书馆。自开馆之日起,便坚持每天开馆14小时,同时以其幽雅的阅读环境、丰富新颖的藏书和细致入微的服务,赢得了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青睐。许多孩子放学后,一头扎进图书馆,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流连忘返。每逢寒暑假和节假日,图书馆更是成为青少年读书学习的第二课堂,在当地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让3亿中国青少年都拥有自己的图书馆。”2002年年初,怀揣着一个孔孟之乡的教育人对孩子无以复加的汹涌爱意和对中国教育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潘跃勇带领他的员工开始奔走在华北的各个地区。而后,在山东、河南、江苏、福建、安徽、陕西、河北、甘肃、辽宁等省市均涌现了规模不等的科教图书馆,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因图书馆起家的潘跃勇,当了校长之后,精心打造学校的图书馆,他希望孩子们因书的滋养,从这里走出一个个未来的“歌德”。

从“看教育”到“办教育”

办民办图书馆圆了潘跃勇的阅读梦,但一线教师出身的潘跃勇一直对教育有着深厚的情结,在一步步构建自己的校长梦。

看到中国幼教参差不齐的发展现状以及广大幼儿“入园难”的现实诉求,2002年,潘跃勇在山东创办了济宁哈佛摇篮幼儿园,他从各个方面对传统幼儿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有益的探索,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2003年他又在北京通州开设了哈佛摇篮幼儿园牡丹园,其艺术化的教育特色在北京幼儿教育界受到关注。随后,他陆续在北京、山东、江苏等地投资了30所幼儿园。在办学中,哈佛摇篮幼儿园秉承意大利蒙特梭利教育理念,融合了瑞吉欧、华德福以儿童为中心的自然教育思想,创立了“以世界为教材”的“水、泥、沙、土、木”园本课程体系,实现了让孩子回归童真、回归本我、亲近自然、走向自然。并将“玩”的教育理念全面地贯穿于全英文环境下的自然教学、蒙特梭利教学、奥尔夫音乐教育及儿童戏剧表演等课程之中,赢得了社会的认可。

“嗅觉敏锐”的潘跃勇发现,在中国经济加速转型升级的同时,中国的基础教育同样也在加速转型升级。中国的基础教育愈来愈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回归人的本性,回归自然的本性,回归真理的本性。无论是教育理念、教学特色、教材设计、课程研发,都在一天一天地回归“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生态……他兴奋地看到: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潮已经到来。

“尽管我在全国做了很多幼儿园,可是我依然留恋我小学的美好时光,我想亲自办一所小学,将来我还要办初中和高中,一步步描绘我的教育蓝图。”在梦想的召唤下,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一年的筹备,2016年金秋,哈佛摇篮国际小学开学,潘跃勇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这所小学,从头到脚都倾注了他对基础教育的希望。哈佛摇篮国际小学教室的面积是标准教室的两倍,并全部安装上了电脑网络,摆放了科学实验器材、图书、绿色植物,甚至连乐高玩具都触手可及。在潘跃勇看来,这样的教室,一方面是方便学生学习的资源库、实验室,同时,它还成为一个安全、舒服、温暖的生活空间,让教室发挥了综合性的功能。

哈佛摇篮国际小学的校园环境,全部围绕着儿童的成长而布置。为了满足儿童的探索欲,学校从海边运来几百吨沙子,建设一个“沙的王国”,并开发系列的沙道课程,如沙雕、沙画、沙道体育比赛等;为了满足儿童喜欢涂鸦的天性,同时养成不随便乱涂乱画的习惯,学校将规划儿童百米涂鸦长廊,让孩子们尽情释放和挥洒自己的艺术才华。除了歌德图书馆,学校还建造了李白诗歌馆、孔子国学馆、莎士比亚戏剧馆、莫扎特音乐厅、贝多芬钢琴房、凡·高画室、爱因斯坦科技馆、奥林匹克运动广场等,让孩子们在中外名人的感召下,爱上创作、爱上阅读、爱上发明、爱上天文地理文学艺术。

“我们要打破传统的学校概念,建立一个‘新概念’学校,让学校不仅仅是学生学习、做作业、上课的地方,也是好玩的、充满着学生味道的生态环境,是宁静的,有生命力的,是可以和孩子们产生链接的地方;校园是美的,是生动的,是有文化的,充满书香气息的,是学生表达个性的世界;整个校园都是孩子们的家,是孩子们的朋友圈、图书房、休闲区、体验屋、演讲台、社交场、文化场、运动场、游戏场……”潘跃勇说,孩子的喜欢、课程的需要,是这所“新概念”学校建设的最重要的原则。凡是跟学校面子相关的东西,一律简化或者省略,凡是孩子们成长需要的东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追求最好。所以,学校不设豪华的会议室、贵宾室,没有豪华的校长办公室,把资金都投入教室中来,建设富有特色的家一样温暖的教室,让教室不只是黑板和课桌的组合体,还是孩子们喜欢的画廊、演讲厅、音乐厅和社交街区,孩子可以任意进出每一间教室。

“光有先进的硬件设施,如果没有课程支撑,教育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潘跃勇重视课程的研发,哈佛摇篮国际小学与专业机构签订了全课程合作协议,并派师资团队前往国内外培训学习,还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办学理念和教育特色创建了儿童阅读、儿童戏剧、儿童农场和创客空间四大主题课程。潘跃勇说:“只有课程变了,教师才能变,学生才能变,家长才能变,学校才能变。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刚上学的孩子爱上学校,让教育真实愉快地发生。”

从“育人”到“种树”

“教育和园林,仿佛是潘总的左手和右手。他是园林界最好的教育人,又是民办教育圈中的种树能手。”哈佛摇篮教育集团的员工都这样评价潘跃勇。

除了做教育,从2010年起,潘跃勇又开辟了另一个“绿色事业”——园林。而他的园林也有一个极富诗意的名字:“水木童话”。他种植了美国红枫、日本红枫、三角枫、五角枫、元宝枫……如今,“水木童话”园林已经被打造成中国十佳苗木基地,200公顷枫林摇曳生姿,成为距闹市区一步之遥的世外桃源。

“和别人不同,潘总种树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让小树长大。”“水木童话”园林总经理黄丽敏如此评价潘跃勇。而潘跃勇则要将这个园林打造成如它的名字一样,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童话世界。

“眼看着一棵棵小苗苗,经过阳光雨露长得粗壮起来,我的心里就充满了欣喜和骄傲,卖掉我会心疼,我要让他们长得郁郁葱葱。”在潘跃勇看来,“种树”和“育人”,这两个不相干的领域,其实在精神上却是浑然一体、高度相通的。

随着小树的长大,潘跃勇在园林上做足了“教育文章”,他将“水木童话”打造成了特色的儿童农场,让孩子们体验丛林穿越拓展训练、陶艺木工作坊、石磨地锅劈柴煮饭,举行野外露营沙地探险、彩虹堡、指压板、“摸泥黑”、火把节等充满想象和挑战的各类野外活动,让孩子们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体味生活乐趣的同时,进行生动高效的体能训练和心理锻炼,提升了孩子们的抗压能力、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这也为哈佛摇篮国际小学特有的四大课程之一的自然课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2014年,潘跃勇在他的园林里举行了首届水木童话红叶节。在2015年的红叶节上,还举行了“儿童跳蚤市场”“中小学生以红叶为主题的征文和绘画大赛、书画大赛”等活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今,潘跃勇的园林已经初具规模,儿童农场已经成为校园课堂的延伸。他要将刚刚诞生的哈佛摇篮国际小学打造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力的百年名校,让每一个孩子因在这里相遇而拥有生命的美好,并为这个世界创造美好。

(文章原载于:《人民政协报》2016年9月7日C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