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 曹勇安:热衷探索、体验与分享
贺春兰
2005年6月25日,齐齐哈尔职业学院院长曹勇安签署了一份声明:放弃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自己在学校所拥有的奖金和几千万元股份的收益权和继承权,将其全部用于学院的发展。而就是这位肯把几千万元股份捐出来的中国民办教育界元老之一,却为这篇稿子和编辑不断交流、逐句较真、费尽思量。从公办学校教师、校长、大型国企教育处副处长、处长到辞职办民校,从承包一个教育机构到将学校运作到上万学生规模、几亿校产。这个“不安分”的人,1993年,首开全国民办高校兼并公办高校之先河;1994年,成为全国第一家设立党委的民办高校;1998年2月,再次兼并多类别公办学校,组建了全国第一个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整系列逾万人的民办教育集团……这位创造了中国民办教育界诸多第一的人向记者坦然地讲述,自己今天最热衷的依然是探索、体验与分享。“我是以实验员、观察员的身份加盟于民办教育的,所以才有研究的冲动和传播的乐趣。”“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条件下,教育应做出何种回应?我愿以我的思考和实践给大家一个预警。20年后,如果有人说这个预警是有效的,我就满足了。”不久前,曹勇安为某报颁发的民办教育奖项的与会者做报告,台下200多名业内人士竟没有一个熟悉的面孔。这让他感慨万千:“每次民办教育聚会时,听说哪个民办学校的‘哥们儿’来不了的时候,心中总有一点酸楚,但面对这一批批的新面孔又备感振奋,真是前仆后继。”每次为民办教育聚会做报告时,曹勇安总是用这样一句话结束他的报告:民办教育一定会有一个大发展,但不是每一所民办学校都能发展,要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下次开会力争一个都不少。
当记者问及为什么会放弃当时那么好的条件和地位,加入民办教育中来时,曹勇安说:做教师时,看到校长在处理学校事物时瞻前顾后、赏罚不明,叫人干活儿没劲,心想我若当校长一定要打破这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而当了校长之后我也很无奈,于是认为官还应做大。直到当了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教育处处长时才发现,根本原因不是权力问题而是体制问题,于是辞去公办职务加入民办教育的行列中。
在一个经济欠发达的非中心城市,将民办学校做到这样一个规模,实属不易。“黑龙江东亚学团”“齐齐哈尔职业学院”与曹勇安的名字是连在一起的。但曹勇安认为:一个组织成熟的标志,不是个人能力而是制度能力。1999年,曹勇安就开始探究怎样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历时7年,终于初步完成了学院产权界定,为现代学校制度建立奠定了基石。
(于2006年6月)
[1] 曹勇安,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黑龙江东亚学团董事长。原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91年3月,时任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教育处副处长的曹勇安,整合社会闲散资源创办民办自考助学院校;1993年4月1日,鉴于发展起来的学院尚无校名,黑龙江省教育委员会批准校名为黑龙江东亚大学;1993年7月15日,学院兼并了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职工机电学院,从此具有了国有资产存量和全民身份的教职工,为混合所有制院校之雏形;2001年3月,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在黑龙江东亚大学基础上成立齐齐哈尔职业学院;2008年,学院被纳入《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成为黑龙江省“重点鼓励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5所民办普通高校”之一;2011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学院升格更名为齐齐哈尔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