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20年民办教育耕耘无怨悔
——走近卿光亚
贺春兰
2012年8月12日是都江堰前市委书记徐振汉的80岁生日,光亚学校校长卿光亚特别推掉了手头的一切事务赶去祝福。时任都江堰教育局局长的刘安妮也在场,20年前,正是在以上两位地方官的直接支持下,卿光亚创办了光亚学校,没有想到,这一不经意的举动,竟成为中国民办教育的早期探索者,回想这一幕,三人感慨万千。
教育在线:我注意到你的电子邮箱特别提到了1992这个数字,那一年对你的人生而言,其意义如何描述?
卿光亚:1992对我来说,涵盖了太多的意义。那一年我在都江堰创办了光亚学校。不完全统计,这个学校可能是我国第一所全日制的义务教育阶段的一所私立小学,也使得我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最早的探索者和见证者之一。
办学初衷:为孩子减压
卿光亚自述自己办学校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他儿子寻找理想学校的愿望。1992年卿光亚的儿子——当时小有名气的小童星卿恩亚面临选择小学就读,可卿光亚发现在当时的教育环境中,孩子们扮演的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角色,每天都要面临繁重的学习压力。因为找不到一所让孩子开心学习的学校,卿光亚萌生了自己办学校的想法。
在时任都江堰市委书记的支持下,1992年6月16日(黄埔军校校庆日)“光亚小学”获得了办学许可。卿光亚在都江堰胥家乡高桥村开始了自己的教育事业。1992年9月18日,光亚学校正式开学,卿光亚回忆说,定到这个日子也是为了纪念“九一八”国耻日,希望我们的新一代莫忘国耻,为民族的强大而努力。
教育在线:那你当时理想中的学校是怎样的?
卿光亚: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理想中的学校要非常大,里面什么都有,应该是“花园、学园、乐园”,是课堂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综合。
教育在线:当时的社会反响怎样?
卿光亚:当时正值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人们的思想很开放,很多朋友听说我要办个私立学校,觉得很新鲜,也很鼓励我。
当时都江堰的市委书记徐振汉在听了我的想法后,非常支持,由于徐书记有3年的“援外”工作经历,他了解世界的教育情况,认为私立学校应该是能办得很好的学校,因为如果私立学校教不好的话是收不到学生的,从法律上讲,私立学校也是符合宪法规定的。他说教育是需要有持久性的,所以建议我在都江堰“买地建房”。
1992年7月7日至8日,学校开始启动小学一年级的招生工作,《四川日报》刊登了光亚小学的招生广告,一经发表便得到社会各界的巨大反响,当天就有近2000名学生家长来电咨询报名。
当时的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专门派有关人员到光亚学校传达小平同志的讲话指示,“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形成国家、集体、个人都来办学是教育改革的方向,办学是好事。”就这样,在党中央的鼓励下,光亚学校就此诞生了。
面向未来办教育
1993年年底,由丁石孙(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大前校长)、黄辛白(教育部原副部长)、关世雄(第六、七届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等专家和领导组成的访问组莅临光亚学校访问。访问期间,专家们被孩子们立志建设祖国的蓬勃朝气所感染,并表示回到北京后将提案呼吁立法支持民办教育。
教育在线:你们如何给这一新生的、众所瞩目的学校定位?
卿光亚:办学之初我校就确定了落实邓小平同志的3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办学定位,在教学当中我们坚持采用国际师资、国际课程、国际教材和国际考试。一句话:国际标准、优质教育。
由于当时有近2000位学生报名,我们还从中做出了一些选择,最后只录取了160人,每班25~30人,总共设了6个班。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由美国老师教授英文,同时小学各科都有外教上课,所以在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随时都可以听见“one and one is two,1+1=2”这样的声音,当时非常引人瞩目。
教育在线:也有说法是,你创立了第一所私立的贵族学校?当时似乎还有过争议?
卿光亚:关于“贵族学校”这个名字要从1993年7月《文汇报》刊登的署名文章说起,当时这篇文章中提到“贵族学校的取缔”问题,后来VOA(美国之音电台)就此事对我进行了采访,我在采访当中对光亚学校做出了解释:光亚学校是一所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创办的正规私立学校,外界提出的“贵族”是因为收费的问题,当年我校的收费是生活费4200元/年,学费是3000元/年(一次要交6年,共18000元),目的在于鼓励学生接受标准化国际教育。显然,当时只有少部分人有条件接受这样的教育。第二天,VOA对我的采访在全球滚动播出,一周后《人民日报》刊登的文章则明确指出:学校收费较高,无可非议。
丁老在调研学校时还特别回应了这一问题,记得他说:“教育价格反映教育成本而非教育方针,价格应由市场决定。”
丁石孙还有一句话很深刻地影响了卿光亚,丁老说:“教育应离社会近些再近些,要引领社会发展而不是‘媚俗’。”正是这些人的关心和关怀影响了卿光亚后来20年来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国际标准。当然,这一理想主义的办学定位最终因为在市场上的过度超前影响了光亚学校在市场规模上的做大。
教育在线:你不担心学校运营吗?作为滚动发展的私立学校,运营优劣也将直接影响学校发展。
卿光亚:我当时的想法很单纯,因为我此前是做电视导演的,我懂得“以文养文”的道理,我认为办学校如同投资拍电视剧一样,只要确定拍出来的片子“卖得掉”就非常容易把握。
教育在线:后来你的运营成功吗?产品是否卖得掉?为什么没有能够如同时代创业者一样做得很大?
卿光亚:我1992年办小学,1994年办幼儿园和初中,1996年办高中,发展其实还是很快的,但由于一味地追求改革,面向世界,却忽略了要“面向高考”。虽然我们有一腔理想和热情,但光亚学校如同其他私立学校一样,靠学费滚动发展。我国每年有1200万人高中毕业考大学,而只有约千分之一的孩子选择出国读大学,而光亚学校关注国际标准,却不关注高考,这和绝大多数百姓在当时的现实期望不符合,过于理想主义了。
教育在线:教育天生应该是面向未来的,应该是理想主义的。
卿光亚:是啊,教育应该是面向未来的,但是我们的生存方式是现实的和市场化的,因此,“媚俗”的不够使我们在运作早期规模难以扩大,很小众。当然,坚守到今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又获得了下一轮发展的优势。
教育在线:今天,民众对国际教育的需要飙升,你们迎来了自己的时代。你们现在的市场情况怎样?怎么理解你们高端国际教育的追求?
卿光亚:1992年,全国1000万高考生中有一万人留学,比例为1‰;2000年以后,此比例达到1%;而去年就增长到了3.5%以上,近一两年内有望达到5%。所以,目前的市场情况是很好的,也有很多学校来我们学校参观学习。
我们坚持国际教育20年,注重培养学生诚实、博爱、勤劳、勇敢品质和全世界各个民族、各种文化一律平等的思想,立足中国传统文化、面向世界和未来。追求师资、教材、课程和考试标准国际化,将“国际化”融入了每一个教育环节,使学生保持与国际同步的学习模式和思维方式。
教育在线:你们的宣传中强调实施经典的素质教育,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是怎样的?
卿光亚:我的个人经历让我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要创造丰富的环境让孩子们获得丰富的体验,很多非智力因素的获得都在书本之外。
我生于1956年,1960年上幼儿园,1963年上小学,我一直记得住毛主席的“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标准。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天下午都有两节体育课,一节课跑步万米,一节课自由选择,我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选的是射击,这教会了我处理事情果断沉住气,使我印象深刻。第二年选择了体操,锻炼了我的体格和身体的协调性。第三年选择了制作航空模型,培养了我做事的精准性。我认为毛主席“三好”的标准就是素质教育的标准,也是国际教育的标准。
后来我在艺术上获得了很多发展,1972年用小提琴考上了铁道兵文艺兵,1973年考入四川省川剧院,1980年考入了峨眉电影制片厂……直到今天,我获得的艺术方面的成就,都与我受过的全面的素质教育很有关系。
钱可亏,但不可亏事业
1992年到1993年,光亚学校接待了上万名希望办私立学校的探访者。从1993年以后,有数千所私立学校雨后春笋般在中华大地开建。规模不大的光亚学校以前沿性的探索得到业内肯定。韶华已逝,卿光亚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浇筑在光亚学校的开办上,20年坚守,至今无悔。
教育在线:就你自己看,光亚学校的出现和探索给社会和后来的民办教育发展留下了什么财富?
卿光亚:这么多年来,来学校学习的人一直很多。1992年时大家来学习光亚的收费办学,那时,私立教育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2002年,大家来学习优质教育。2012年,今天大家来学习国际标准的教育。
教育在线:是什么因素推动你在民办教育这条路上最终坚持了下来?
卿光亚:如果说一开始是因为儿子,因为对理想教育的追寻,但让我坚持的因素其实是各界的期待、关心,还有我自己的性格,我很专注自己做的事,我有一个信条“钱可亏,但不亏事业”,我的坚持源自我对愚公移山精神、白求恩精益求精以及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理解和信仰,从事对国家民族有益的事业是我灵魂中自觉的追求。
教育在线:20年来,面对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卿光亚:我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自己做得不够,在专业和教育质量上还有很大的可以提升的空间。现在我每天都会惊讶地发现很多新的教学标准和方法,学到的东西越多,发现自己需要学的东西更多。每天都在诚惶诚恐地创造,希望自己能抓住时间,抓紧努力。
教育在线:最大的欣慰是什么?
卿光亚: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和实施,迎来了民办教育的春天。我国留学教育不断发展和进步,真正做到了“面向世界”。20年来,来我校访问的各国专家对我校的办学理念和模式都给予了肯定,这些成绩都让我欣慰。
我校高中生的社区服务和课外活动课程都将是受用终生的,他们每周要到社区做一次义工,每周有4天(3小时/天)时间选择参加课外活动,身心都得到了健康的发展。我的儿子从美国留学回来后,现已担任学校高中部校长,并且我的孙子已经一岁。看着学生和孩子都长大,我觉得自己完成了“生得起、养得起、教得起”的使命,完成了当初我为了孩子办一所学校的愿望,并让教育后继有人,这些都是我的欣慰。
教育在线:如果让你退回20年前,你还会一样选择投身民办教育吗?你对自己20年来的教育人生如何总结?
卿光亚:我不后悔20年前的决定,虽然当时的情况很复杂,但到今天我仍然觉得我的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唯一的,也是最佳的选择。20年来我对自己在教育事业上的总结和感慨是:我在教学研究上仍然不够。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我当时的梦想,也是我现在一直坚持的梦想。我希望自己能一辈子从事教育这个行业,就算“头发斑白不知老之将至”,我也会因为“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而感到快乐,教育其实是一项很快乐的事业。
(文章原载于:《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2012年8月15日C3版)
[1] 卿光亚,1956年出生于重庆市,1973年至1980年任四川川剧院乐队小提琴手。1980至1992年任四川省文化厅专职导演。1992年创办成都都江堰市光亚学校,任校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