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罗晓明:人格本位塑造心灵(1 / 1)

戴红

西子湖畔的吉利集团,在世界汽车行业,彰显出中国民族工业的自主品牌。

昌平科技园区的吉利大学,在中国民办高校中异军突起,探索出教育改革的新路。

罗晓明,中国吉利集团副总裁、北京吉利大学执行校长,以他的智慧和才干为中国民办大学树立了标杆,为吉利集团撑起了一片教育的蓝天。

罗晓明听他的同学讲过这样一件事情:浙江某校有个高中生,因为憎恨其母亲逼迫他读书,竟然趁其母不注意时,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母亲。

大学生的人格失衡问题早已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刘海阳泼向黑熊脸上的硫酸,马加爵伸向同宿舍学生的凶器,还有一些学校出现的学生问题,一次次给人们敲起了警钟。

(一)

“大学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罗晓明一直在思考。他认为,长时期来一直奉行的是“知识本位”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许多学生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动手能力,成了高分低能儿;改革开放10年后,中国教育又进入了“能力本位”的时代,但一味地强调能力,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格心理教育,容易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灵魂的倾斜和失衡。大量事实证明,没有完美的人格,一个人是很难做出大成就的。因此,培养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人才,塑造思想灵魂显得尤为重要。罗晓明认为中国最需要的是有职业道德、有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这种应用型的人才太少了,必须制定一个科学的规划,把人才需要的结构搞清楚。

基于此,罗晓明提出了人格本位的思想。也是基于此,吉利大学提出了“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科技创新,人格本位”的十六字办学理念。在十六字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吉利学子不仅刻苦学习书本知识,还积极参加学习安排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校园内,学术研讨、科技活动、对外交流接连不断。

吉利大学给学生确定了明确的培养目标:第一,在生理素质上要具备健康的体质;第二,在心理机制上要和谐发展;第三,在社会活动上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富有高度的效能和很强的适应能力;第四,在知识结构上要视野开阔,要有较强的辐射性、很高的融合度;第五,在技能行为上要做到一专多能,触类旁通、技能娴熟、能胜任本职工作,驾驭新形势;第六,在思维方法上,能应对万端发展变化,求新求异,对事务的发展要有预见性。

在每一年开学的时候,罗晓明都会给这些高考分数相对偏低的学生作人格本位的报告。报告中,他给同学们介绍了吉利集团的发展历程和吉利大学的办学历程,特别阐述了人格本位的思想,向同学们解释了“生命高于一切”的含义,告诉同学们如何辩证地看待世界,实现从T字形到工字形人才培养模式的转换,鼓励他们树立人生的正确目标,激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奋斗,成为一个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通才。

几年以来,听过罗晓明报告的学生中,很多已经大学毕业,走向社会,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但是,“人格本位”的教育理念以及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方式,却使他们受益终生。许多学生在毕业后,仍然与罗晓明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们常常与罗校长谈起,是那次报告使他们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树立起信心,乃至改变了自己一生的命运。

然而,仅仅通过做报告,受益的人毕竟是少数。为了使自己的思想惠及更多人,罗晓明萌生了写书的想法。从2001年开始,罗晓明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开始了《大思想:人格本位》一书的撰写。出差的旅途中,夜深人静的夜晚,都留下了他伏案写作的身影。2004年3月,凝集了罗晓明三年心血的《大思想:人格本位》一书在北京出版,引起了教育界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罗晓明一直在努力,按照他的话说:“办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把教育办好更是不易。为了把它做好,我没少熬自己,但愿有人能理解我这番苦心。”

(二)

罗晓明出生在浙江台州一个父母慈善、兄妹友爱的和谐家庭。东南形胜,自古繁荣。浙江人固有的创造力,父母兄妹挚爱亲情,快乐的少年生活,曲折的青年时期,这一切都给罗晓明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从小养成了包容性强、坚毅果敢、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性格。他爱看书,也爱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吹拉弹唱,兴趣十分广泛。1983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台州路桥中学,做了一名高中语文教师。生性好动的他没有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单纯地钻研教案,而是利用寒暑假游遍了祖国的名山美景,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因此他的课,讲起来旁征博引,绘声绘色,有了课本上见不到的精彩,成为学校最出色的语文教师。

然而,罗晓明向往着更宽阔的人生舞台,寻求着更加适合自己的拓展空间。1992年,一心想当记者或是法官的罗晓明遇到了台州有名的青年企业家李书福。求贤若渴的李书福对罗晓明一见“钟情”,任命他为集团行政部长。作为走进吉利集团的第一个大学生,罗晓明踌躇满志地开始了他的从商之旅,并沿着这条充满荆棘的羊肠小路一路攀登。

吉利集团地处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台州市。当地民营经济非常发达,教育却十分落后,吉利集团萌发了企业办学,为企业培养人才的想法。把自己崇高的理想转化成对教育的热情,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罗晓明受命开始了艰难的企业办学之路。1999年11月,一份创办北京吉利大学的协议正式签订,随后,占地1600亩的北京吉利大学在昌平马池口镇一路绿灯地兴建起来。2000年3月奠基,5个月后学校建成,9月招生开学。一所可以独立颁发文凭的万人大学,一座让人瞠目的现代化的大学拔地而起。

罗晓明创造了奇迹。

吉利大学建校短短五年时间,就已经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去年在校生就已突破两万人,在汽车、会计、广告、国际贸易、外语、商务、机电、法律、新闻等各个专业都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工作在全国各地各个工作岗位,他们展示了出色的能力,以实际工作证明了吉利大学的实力。

在副总裁、执行校长、教授、理事长、会长等一大串头衔中,“九三学社社员”的身份是放在最前边的。罗晓明最引为自豪的,就是他是一名九三学社社员。

罗晓明深知,九三学社拥有众多的两院院士,聚集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杰出科学家,他们为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九三学社前辈和先贤们的学识风范、光辉业绩、高尚情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后人,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罗晓明为自己能够成为这个高智力集团的成员之一而感到无比自豪,同时,他也把为九三学社旗帜增光添彩时时作为鞭策自己锐进的动力。

民办高等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它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人才支持作用,它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安定和谐,它更是中国高等教育在新时代新发展征程上谱写的一首辉煌篇章。

正是怀揣着理想,罗晓明在社会实践的大熔炉中重新认识自我,感悟着生命。

(文章原载于:《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2007年3月28日C4版)